"衮雪"缺笔的政治隐喻

在今天的陕西汉中褒谷中的褒河山崖,原有"衮雪"石刻,传为曹操所书。建安二十四年夏,曹操西征汉中,经过此地时,看到褒河水流湍急,冲击河内乱石,喷沫飞溅如雪团之状,便题写了衮雪二字,"衮雪"本为"滚雪"之意。


这两个字近篆而非,属隶又违,行笔纵放不羁,确有波涛澎湃之势,表现出曹操的风采神韵与魏武精神。"衮",气势磅礴,充满刚毅,好似一个象形字,上边三点一口似水花,下边,一撇一捺一竖钩,三钩均朝上翘起,像湍急的水流,给人以张扬、不羁、活泼、沸腾、激荡、舞动的阳刚之气。雪字平和、内秀、收敛、平静、朴实、飘飘洒洒,柔情万种,合二为一,阳刚而不失柔美。

这一天,风和日丽,天高气爽,野花飘香。曹操带领文官武将,侍从三十多名,经花村(现河东店),沿峡谷,乘舟溯河而上,直奔石门。在这里,人们尽情的观赏了如锦似画的山水。上游,滔滔褒水一泻而下,巨浪如一头凶恶的雄狮,向河中阻挡它前进的巨石撞来,顿时银花四溅,水星翻飞,雨雾空蒙,云蒸霞蔚,气象万千,那溅入空中的水珠,又如雪花轻摇漫舞的飘然而落。


魏王完全被这种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所吸引,不由得心荡神怡,豪情满怀,心想,难怪当年的张良、郑子真都在这里隐居,真乃天堂也。这时心胸宽阔,才华四溢的大诗人曹操,触景生情,顿时诗兴大发。停立船头,激奋昂扬,气势磅礴,索来文房四宝,奋笔疾书"衮雪"二字以比喻之。

魏王题诗,文武争看。大家虽然早巳看出了"衮"字少了三点水,各自内心思虑,面面相觑,默默无语。这时一侍从挤到前边,不知高低的问道:

"丞相大人,字写的苍劲有力,别具一格,但……。"

"说下去。"

"但……但是'衮'字缺……"

"缺什么?缺三点水是不是?"曹操用手一指滚滚激流, "这不是水吗?"

在场的文官武将,这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不由得哈哈大笑。从这起,后人就把这一故事编成顺口溜: "狂涛巨浪流石边, '衮'字旁边不用点"。这"衮"字的写法从此一代传一代,直至今天。其实不难揣测,衮本是中国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曹操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位极人臣,志在天下,早又觊觎皇位之心,又不便表达,以此抒写,彰志于群臣,以期揣度群臣之意,为其曹家上位做舆论上的铺垫。尽管曹操在世时,并未称帝,但其死后,其子曹丕即禅位于献帝,并追封其父为魏武帝,也算了却了曹操生前的愿望。


该摩崖原刻在汉中石门南约半里的褒河水中的一巨石上,右行横书,字径四十五厘米。据说这是曹操绝无仅有的手迹。1967年因修路建水坝,而今,"滚雪"景象可再也看不到了,惟有"衮雪"刻石仍藏在汉中博物馆。曹操诗文华盖天下,而他的书法却十分罕见。

清人罗秀书见此字后叹道:"昔人比魏武为狮子,言其性好动也。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

后人又有诗赞"衮雪"曰:

滚滚飞涛雪作窝,

势如天上泻银河。

浪花并作笔花舞,

魏武精神万顷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