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每一栋上海老洋房都是有故事的

给你讲上海故事的 魔都空音 前天

《安家》:每一栋上海老洋房都是有故事的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号:魔都空音

文丨魏无心 编辑 视觉丨小船上的小伙伴

在上海,有故事的马路与街区很多。但是,故事多到像愚园路、江苏路这样的程度,那就真的不多见了。在这一片片里弄中,曾经闪耀过绚烂璀璨的文明光芒。今天,它还是那个让人心生归属感的“家”的所在。


王伯群故居 由爱而生的最美豪宅


1928年,20岁的保志宁从沪江大学转学到大夏大学,美丽动人的她,很快成为公认的校花。


在一次庆典上,校长王伯群演讲后,保志宁作为学生代表上台献花。从此,开启了一段轰动上海滩的“忘年恋”。王伯群对才貌双全的保志宁苦苦追求,这对年龄相差26岁的伴侣不顾世俗的目光,于1931年6月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安家》:每一栋上海老洋房都是有故事的

王伯群选定了在愚园路共筑爱巢。他请来当时著名的建筑师柳士英,以维多利亚巴洛克风格为基调,建造出占地达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88平方米的豪华别墅。即便在上海滩那么多漂亮的花园洋房里,王校长与保校花的新家也是相当弹眼落睛,引人瞩目,以至于舆论群起而攻之,批评王伯群“位尊多金”,更引发政敌的弹劾。为此,当时还兼任交通部长的王伯群被迫辞去了政府职务,被时人笑称是:娶了一个美女,造了一幢豪宅,丢了一个官职。


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后,王伯群全家带领大夏大学迁至贵阳,汪精卫入住成了“汪公馆”。1960年,长宁区少年宫在这里设立。昔日的名门豪宅、汪伪行宫,就此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这就是愚园路最美建筑的故事。这片幽静而美丽的街区中,藏着无数像“王公馆”这样颜值高、故事多的地方。从王伯群故居开始,让我们来探索这片精彩迭起、高潮不断的上海里弄。


市三女中 影响过中国历史的学校


江苏路地铁站出口旁,在冬青树篱的后面,藏着上海滩如今唯一的女子中学。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近140年前,而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很多是耳熟能详的名字。


《安家》:每一栋上海老洋房都是有故事的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前身是诞生于1881年的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和1892年创办的上海中西女中。中西女中是美国基督教南卫理公会在上海创办的一所新式女子学校,也是近代上海最著名的女子学校。其最知名的学生莫过于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在这里度过中学时光,直至毕业后去美国卫斯理女子学院留学。


圣玛利亚女校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这所学校最著名的校友要数张爱玲了。张爱玲的少女时代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在此期间她爱上了写作。当时学校有一本文学校刊叫《国光》,张爱玲经常在校刊上发表小说、书评和论文,从此开启了她传奇女作家的人生。


《安家》:每一栋上海老洋房都是有故事的

1952年,这两所女校合并,命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而这所百年著名女校的传奇,还在继续。


岐山村 星辰闪耀,故事无数


愚园街区众多里弄中,岐山村绝对是知名度最高之一。它建于1925-1931年间,借周武王发祥于岐山的典故而命名为“岐山村”。弄堂两侧均为联体式的三层花园住宅,干净而漂亮,可以说是当时“中产阶级的高档社区”。文学大师施蛰存、爱国人士杜重远、著名演员祝希娟、沈殿霞等,都曾居住在此。


岐山村的大门旁,一座灰白色大门的店铺吸引了来往路人的目光。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网红打卡地“愚园百货公司”。它所在的建筑是岐山村一栋临街的三层花园住宅,曾经是近现代文学大师、翻译家、教育家施蛰存的故居。后来,成为江苏路邮局物流中心,如今则改建成“愚园百货公司”,将咖啡馆、精品买手店等融为一体。流量明星吴亦凡、潘玮柏等参与拍摄的综艺节目“潮流合伙人”就以这间店铺为中心。


《安家》:每一栋上海老洋房都是有故事的

曾经的邮局内部结构依然被保留,老式立柱、拱门依然矗立,裸露出水泥的本色。清晨阳光灿烂,在此坐在大玻璃窗后面,静静地喝杯咖啡,吃个早餐,就是冬日里最舒服的享受。


《安家》:每一栋上海老洋房都是有故事的

《安家》:每一栋上海老洋房都是有故事的

岐山村内还有一间特别的“故事商店”。踏上镌刻着“旁友,侬好啊”字样的台阶,步入“商店”。白墙上是长长的三排“故事”,由愚园路的有缘人书写。更多的人,则拿起五彩水笔,在涂鸦墙上书写“八分甜”的字句,记录自己的这刻感慨。夹着梧桐落叶为笺,这是专属于上海的浪漫。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用自己的故事,向着充满人情味的弄堂、也向上海这座城市表白。


宏业花园 愚园公共市集


走出岐山村,再向前步行500米,就来到另一个特别有“上海味道”的弄堂——宏业花园。这里比岐山村更加“平民化”,也更接地气。因段祺瑞的儿子段宏业曾在弄堂里建过几栋花园住宅,因而命名为“宏业花园”。如今这里变成“愚园公共市集”。“公共市集”的一层,汇集了上海多家知名的食店,比如发源于肇周路的“耳光馄饨”和已有百年历史的泰康食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今却很难再找到的裁缝铺、鞋匠铺、五金店,在这儿也应有尽有。


《安家》:每一栋上海老洋房都是有故事的

步入二楼,在两家画廊和咖啡厅里,可以看到超级迷你的艺术展。走在五色缤纷的长廊里,就仿佛走进了彩虹深处。年轻人揣着相机流连忘返,老年人过来排队买蝴蝶酥、曲奇饼。这里不是没有感情的网红地点,它充满了生活趣味,悠然而自得。


花园住宅里的市井气


在愚园路历史名人墙的展厅里,我惊讶地发现,这短短不到3公里的街区中,曾经留下过上百位名人的身影:康有为、李立三、钱学森、张爱玲、董竹君、顾圣婴、祝希娟、施蛰存……


《安家》:每一栋上海老洋房都是有故事的

与同样满是名人故居的衡复风貌区不同,这里的花园住宅没有高大的围墙。愚园路、江苏路、镇宁路的这些弄堂亲切而接地气,至今仍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愚园路753号,包括洛公馆、“江宁公寓”等知名建筑,涵盖了一幢800平方米的花园别墅和高大肃穆的英国老式八层公寓,是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沙利文在上海的百年建筑设计作品,“南京路上好八连”就曾入驻在此。现在,这儿是创意园区、私房餐厅和婚礼堂。


《安家》:每一栋上海老洋房都是有故事的

面粉大王荣宗敬出资建造的锦园,可谓是当年规模庞大的高级小区。32幢砖木混合结构的三层楼房,样式素雅大方。精致的弧线阳台彰显格调,老人在阳光里精心伺弄着花草,橘子树上挂满了金灿灿的果实。来到这儿,心头不由会浮现那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愚园路1015号花园住宅是一栋端庄大气的法国风格建筑。这里曾居住过抗日名将杜聿明、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太平人寿创始人,如今是长宁工商总会。梧桐树影摇曳,吸引每个走过的路人驻足停留,静静欣赏。

不仅如此,街区中的店铺更是充满了融融暖意。绿色木头门窗的洋洋咖啡馆,里面不过四五张桌子,却宁静舒服,有着家庭般的温暖氛围。街口的杂货铺里,堆满了好玩的摆件,印花棉麻布做成的桌布、包袋和围裙,一旦走进去,就舍不得离开。


《安家》:每一栋上海老洋房都是有故事的

长宁工人文化宫里,改建后的小剧院总有精彩剧目上演。看起来时髦冷峻的“创邑SPACE”空间边,牛排餐厅就开在遗产建筑里,下了班过去聚餐、小酌,仿佛进入了历史深处。

《安家》:每一栋上海老洋房都是有故事的

这就是弄堂深深、故事满满的愚园街区。欢迎来这里探索,你会发现一个精彩程度出乎意料的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