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一特別關,為宋明兩代的歷史標誌,現為三晉少數幾個5A景區

山西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山西北部更是歷史上重要的戰略要地,所以這裡的雄關險關特別的多,比如大家熟悉的娘子關、平型關、偏頭關、寧武關、雁門關等等,今天咱們其它雄關險關不表,光說一下山西這個叫雁門的險關。

山西有一特別關,為宋明兩代的歷史標誌,現為三晉少數幾個5A景區

雁門關特別有名,被譽為“中華第一關”。它位於山西省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它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具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就這麼一個雁門關,它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山西有一特別關,為宋明兩代的歷史標誌,現為三晉少數幾個5A景區

一,雁門關的別名特別多

我們仔細盤點雁門關,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地名的別稱特別多,光有名有姓的就有四五個之多。

首先它又名"西陘關"。雁門關位於山西省代縣。具體位置在城西北大約40華里的地方,又名“西陘關”。有《唐書·地理志》書中描述這裡“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

另外雁門關,又名雁門塞、西隆關、溝注塞。位於山陰縣廣武城南的咽喉要道上。當乘車到山陰縣城之後,再向東南方向奔馳半小時左右,就會見到群山起伏、溝壑縱橫的勾注山脈。

山腳之下,數百座漢墓封土堆狀若丘陵一般,高者15米左右,低者約有4米,透透迄迄,散落在曠野荒郊之上。在這些漢墓中,埋葬著無數個漢朝守衛雁門關將士之忠骨行人路過此地,無不肅然起敬憑弔英魂。走出廣武城,沿著同大公路順溝前往,便進入一條狹谷,人稱雁門古險道,兩側峰巒疊蟑,怪石凌空險惡,翻過一道陡峭山樑,雁門關即躍人眼簾。

雁門關東臨隆嶺、雁門山,西靠隆山,兩山對峙,形如鬧門,每年大雁往飛其間,故稱雁門。

雁門關之所以有這麼多別稱,仔細品味以上文字表述,就可領悟其命名之真諦。

山西有一特別關,為宋明兩代的歷史標誌,現為三晉少數幾個5A景區

二,雁門關的史志特別多

作為"險關"的雁門關,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厚重。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在此置有雁門郡,唐朝置關,名曰西烴關,也名雁門關。;日址在雁門關西側的雁門山上。明朝洪武七年吉安侯陸亭將關城移在此處,重新築關。 西門之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地利”。北門未建樓頂,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雁門關”三個大字,左右嵌鑲磚刻對聯一副:“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寨尊崇第一關。”關城之北築有營房、東側建置靖邊寺,內有一對石獅、一豎石旗杆和一面石碑,碑文記述趙國名將李牧率兵屢勝匈奴的豐功偉績。東南:方向設有練兵校場。

雁門關與寧武關、偏頭關為內長城之“外三關”,這裡峰巒疊蟑、山崖陡峭,關牆雉諜密集,烽猴遙相呼應,東西兩面將老營口坷申池口、陽方口、東隆口、西烴口。 隋揚帝楊廣曾經率兵在此與突厥作戰;唐將薛仁貴曾經在此追趕突厥兵馬捷報頻傳;北宋楊業也曾幾齣雁門大破遼兵,使其聞風喪膽,博得“楊無敵”稱號。英雄業績,不勝枚舉;生動故事,廣為人知。

山西有一特別關,為宋明兩代的歷史標誌,現為三晉少數幾個5A景區

三,雁門關的景點特別多

雁門關是山西為數不多的幾個5A級景區之一。大家都知道,山西的5A景區不多,除著名的喬家大院因管理不善,被暫時取消5A景區資格外。只有八家,它們分別為:五臺山風景區、平遙古城、大同雲岡石窟、介休綿山風景區、晉城皇城相府、洪洞大槐樹、雁門關景區、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就在這八家當中,我們分析雁門關之所以能經多輪嚴格“國考”,正式榮升國家5A級景區,成為山西省為數不多的5A級景區的原因,主要昰其景觀資源特別豐富。

雁門關景區面積30平方公里,以軍事防禦體系歷史遺存、遺址為主要景觀資源,集邊塞文化、長城文化、關隘文化旅遊區為一體,是一處在我國不可多得的優秀自然歷史人文景區。

山西有一特別關,為宋明兩代的歷史標誌,現為三晉少數幾個5A景區

主要景點介紹:

1.古雁門關

古雁門關,即鐵裹門,前身為北陵、西隃、勾注塞,址有西陘關舊址。西陘關因位於勾注山之西,即陘嶺之西而名。

山西有一特別關,為宋明兩代的歷史標誌,現為三晉少數幾個5A景區

2.關城

關城位於勾注山頂鐵裹門外。鐵裹門因石峽呈黑褐色而得名,為人工開鑿關隘。

關城的東西北三面開闢了城門。門洞用磚石疊砌,青石板鋪路,門額位置上均鑲嵌了石匾。東門門匾鐫刻著“天險”二字,門上建“雁門樓”,為重簷歇山頂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周設迴廊。西門門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門樓為楊六郎祠。北門其實是甕城的城門,門額書刻“雁門關”三字,兩側鑲嵌對聯“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東西門樓都已被毀,北門也坍塌成了一處豁口。

山西有一特別關,為宋明兩代的歷史標誌,現為三晉少數幾個5A景區

3.古關道

雁門關亦為勾注塞古道,全長30多公里。南起太和嶺口,經富拉溝、城上、石牆溝、吳家窯、黑石關溝,越制高點鐵裹門,下趙莊到白草口,再出柳林、油房為止。現古盤關道保存完整。

山西有一特別關,為宋明兩代的歷史標誌,現為三晉少數幾個5A景區

4.隘口

隘口即古雁門關北口,俗稱白草口,是雁門十八隘之一。一隘兩堡,南為太和堡,北為常勝堡,中隔連綿山脈。春秋戰國時,白草口為南北要衝,沿雁門古關道,過往商旅不斷。隘關跨河而建,設3道隘牆,6座隘門,6座堡臺,東西與長城連為一體。現存隘門一座,額匾書刻“容民畜眾”,堡臺一座,額匾書刻“猴嶺”。

5.常勝堡

常勝堡位於白草口隘關西高地,為古西陘鎮舊址。南接雁門關古道,與太和堡遙相呼應,北望關外漠原,與舊廣武古城對壘。周長500多米,石基磚砌圍牆,東北隅建有武廟,堡門額匾書刻“常勝堡”三字。上款豎書“萬曆甲寅都御史吳仁慶”,下款為“布政使閻士選立”。

山西有一特別關,為宋明兩代的歷史標誌,現為三晉少數幾個5A景區

6.猴嶺長城

猴嶺,因懸崖峭壁有石酷似猴形而名,為明歷三十三年,巡撫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長城基址上覆築而成,頂部三層磚鋪面,可以走馬。西起白草口,東至新廣武,高8至10米,上闊4.6米,全長5033多米,每120米建戍城1座。敵樓多築於長城外側,面寬10米,進深8米,總高15米左右。下設暗門,築於內可屯兵、外可衝鋒的地段,門洞高2.3米,寬1.7米,現存完整敵樓有“針洞”、“挖厄”、“壯櫓”、“天山”等,此外還置烽火臺、鑿壕塹,是中國明代長城的代表作。

山西有一特別關,為宋明兩代的歷史標誌,現為三晉少數幾個5A景區

7.勾注祠

勾注祠舊址在勾注山麓,北接勾注塞,因七烽似鬥環抱,又稱北斗山勾注祠,也叫北斗廟。廟建門廳,有前過廳院,後過廳院,以及正殿、碑殿、經樓、鐘樓,晉咸寧元年立勾注碑。宋時因祈雨屢有靈應,冊封順應侯,有五崇極碑記。金、元又累封佑順公、廣佑靈應王。明洪武初年改稱山神廟,正德年初重修,神座下有靈泉7眼。

8.明雁門關

明雁門關位於東陘關,東陘關因位處勾注山之東,即陘嶺之東而名。明代於東陘關關址擴建新建雁門關,東西兩翼重建北宋十八隘。各隘築有堅固城堡,中間為長城連接,形成以雁門關為中心的新的軍事防禦體系,從平型關隘口至軒崗隘口,綿延佈防達300裡。

山西有一特別關,為宋明兩代的歷史標誌,現為三晉少數幾個5A景區

9.甕城

甕城位於關城北側地利門外,城高及關城之半,設有暗門。甕城門俗稱小北門,石券門頂,額匾書刻“雁門關”三個大字。兩側鑲嵌磚鐫聯語一副:“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一字一磚,相傳為傅山先生所書。城門上有樓,磚木結構,謂甕城門樓。

10.圍城

城廊為石頭邊牆,周長約10000米,南端分接關城東西城兩翼,北至谷底延伸圍合。圍城城門座南向北,上築有寧邊樓,俗稱明月樓,為明代嘉靖年間所建。圍城門外接石拱關橋連關道,據《雁門關地理總考》載,關外依次設大石牆3道,小石牆25道,為守關禦敵第一道防線。

山西有一特別關,為宋明兩代的歷史標誌,現為三晉少數幾個5A景區

11.東城

東城位於關城城廊內古關道東側制高點,明洪武時興建。東西城門二,曰雁門,曰雁塞。”南與關城天險門延伸城牆連為一體,西與關城地利門延伸城牆連為一體,北順山脊至谷底與圍城關門寧邊樓連為一體,築有營房、馬廄,為守關屯兵之所。

12.西城

址關城城廊內古關道西側高臺,跟東城同時興建並重,為石城。西城與東城中有城牆間隔,城牆南角和北角各配建角樓1座,正中建有城門和城門樓1座。城頂建威遠樓1座,俗稱“雁月樓”,明嘉靖年間建築。西城門外東側設校場,校場設點將臺。

山西有一特別關,為宋明兩代的歷史標誌,現為三晉少數幾個5A景區

此外還有:孫傳庭墓、天際泉、九龍泉、天雁門了人雁樓、地利門、鎮邊祠、長平橋、馬公墓、雁門關長城、觀音殿、邊貿街等12處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