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寧的歷史煙雲

別看睢寧只是一個小縣,但它的歷史卻十分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解放初期,我縣在開挖姚集清水畔水庫和開採鳳凰山、蛟龍山時,就曾發現人類頭顱、骨骼化石。後來省市考古學家在我縣嵐山鎮雞寶泉附近,還挖掘出距今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的遺址和遺物。

傳說三皇五帝時期,睢寧這個地區有兩個古老的民族,一個叫取慮族,一個叫邳族。這個取慮(國),古音叫qiulou國,活動在我們睢寧縣古黃河以南地區,國都定在我們現在睢寧縣桃園鎮西邊安徽那個高樓,那個高樓歷史上一直是睢寧縣的,一直到1953年才劃給靈璧。

邳人則活動在現在我縣古黃河以北到山東南部一帶。邳國開國國君,就是傳說中造車的奚仲。

夏王面前有一個官員叫奚仲,奚仲是負責夏王車馬,現在來講叫交通部長。這個奚仲,夏王封他一個國,叫薛國。薛國現在是在山東棗莊滕州那一帶。後來奚仲他從薛國遷移到邳地…經過歷史學家考證,他是遷到下邳,也就是遷到我們古邳這個地方。中國人對地理的稱呼,一般來講是北邊為上,南邊為下,睢寧縣在山東的南面,所以歷史上稱下邳。山東滕州那邊稱上邳。

春秋時期,我縣中南部地區,屬於一個東夷國家——徐國。

睢寧的歷史煙雲

春秋時期徐國

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北上出使中原,途經徐國,受到徐國國君的熱情接待。國君見季札腰間佩劍精美絕倫,甚是喜愛,但又不好意思開口索要。不過季札卻把一切看在眼裡,心裡暗下決定,出訪歸來就把寶劍贈與徐君。可是,世事無常,等到季札出訪他國回到徐國時,徐君已經病世了,季札悲痛地前往徐國北郊,也即今天的睢寧姚集鎮大花山徐君墓憑弔。

憑弔結束之後,季札就把他的佩劍解下來,掛到徐君墓前的一棵松樹上。當時他的隨從就問他,說這個徐君已經死了,你還把這把劍掛在這裡送給誰呢?季札說,徐君雖死,但是我原來在心裡給徐君承諾過,我要把這把劍贈給他,現在他雖然死了,我不能違反我的承諾。

後人敬佩季札重情義、守諾言,於是在徐君的墓旁修建了一座掛劍臺以作紀念。“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掛丘墓。”自那以後,中國人在提到重諾守信時,多以“季札掛劍”為例,讚頌其完美的君子品格。轉眼到了戰國時期,因為各國爭霸吞併,我縣地域當時成為了宋國的領土。宋國末代國君宋康王在位期間,一幕悽美的愛情故事又在下邳地區上演。

下邳這個地方,當時有一大片桑園,有許多美女在裡面採桑葉。這個宋康王,荒淫無恥,他在桑園裡造了一個臺子叫青陵臺,他在青陵臺上看哪個美女漂亮,宋康王看這個姓何的女子很漂亮,就叫她丈夫韓憑,把他老婆送到青陵臺裡頭去…但他夫妻感情非常深厚,何氏不願意跟隨康王,一下從青陵臺上跳下來摔死了。

睢寧的歷史煙雲

青陵臺遺址

何氏跳臺前,丈夫韓憑已上吊自殺。鄉人同情韓憑夫婦不幸遭遇,於是在兩人墓前各栽柳樹一株以表悼念。誰料,兩墓前的柳樹雖相距遙遠,卻根交於下,枝交於上,樹上還有鴛鴦一對,相向悲鳴。於是後人就把這相交的兩株柳樹,稱之“相思樹”。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寫的千古名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其中“連理枝”就是出自這青陵臺的故事。因為宋康王的昏暴,宋國被齊楚魏三國滅掉,我縣地域又歸屬齊國。

齊桓公封他的大臣鄒忌為成侯,成侯的封地就在我們下邳。

秦朝統一天下後,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我縣地域北屬下邳縣,西南屬取慮(讀秋盧)縣。《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的留侯張良“圯橋進履”的故事就發生在秦時的下邳縣城南圯橋上。唐代詩仙李白途經此地,曾特地賦詩以志: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
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
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


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
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
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睢寧的歷史煙雲

圯橋舊址

漢初,我縣北境的下邳縣,一度成為韓信楚國的都城。後來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下邳縣又屬於東海郡。東漢初年,漢明帝改臨淮郡為下邳國,下邳縣再次作為下邳國的都城,併成為徐州刺史部的駐地。兩漢時期,印度的佛教經絲綢之路傳到我國,而正史《後漢書》和《三國志》中記載的中原第一佛寺——浮屠寺,就於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誕生在下邳羊山之上。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當時治所在下邳的徐州,因為兵家必爭,首當其衝。於是,陶謙三讓徐州、呂布殞命白門樓、關羽降漢不降曹等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紛紛在下邳大地上演。故古人有云,“一部三國史,半部在下邳”。

兩漢三國間,還有一個在我縣行政區劃史上影響巨大的事情發生,那就是一個名為“睢陵”的建制縣,出現在蘇北大地上。據班固《漢書》記載,西漢漢武帝時,曾封漢初異姓王趙王張耳的玄孫張廣國為“睢陵侯”。要說“睢陵”,先要從“睢水”說起。《辭海》“睢水”條目註解道,“睢水”為戰國時魏國所開挖的運河——鴻溝的一個支派,睢水故道始自今河南開封陳留鎮浪蕩渠,向東流經今天的河南杞縣、睢縣北,寧陵、商丘市南,夏邑、永城市北,安徽濉溪縣南,宿州市、靈璧,江蘇睢寧北,至宿遷南注入古代的泗水。因為這條睢水的出現,在其沿線上,後世出現了不少以“睢”命名的地方,如睢縣、睢陽等。那這兩漢時期的“睢陵縣”具體在哪裡呢?著名歷史地理大家譚其驤編著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西晉》卷中,把“睢陵”這個縣名標註在現在泗洪縣南的洪澤湖內。

睢寧的歷史煙雲

東漢時期下邳

但是我們從縣誌的古老記載來講,我們傾向張耳這個玄孫已經在睢寧這個地方建立一個“睢陵侯國”。

南北朝後,隨著政權多變,轄屬更替,本地縣名演變、治所遷徙更是繁複雜亂,不但其隸屬關係先後為“濟陰郡”、“彭城郡”、“潼郡”、“泗州”、“淮陽軍”、“河南路”所轄,而且其縣名既有“睢陵”與“取慮”長期交替稱之,還有“北陵”、“晉陵”、“潼城”等名稱短暫出現。“睢寧”縣名的正式出現,縣治所在地的固定,則要到少數民族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時期。

現在這個睢寧縣的名字是從金興定二年出現的。在金興定二年(公元1218年),建立了睢寧縣,這個睢寧縣的範圍,就是漢朝時候的睢寧縣和取慮縣這一部分,這兩個地方合起來。睢寧,就是睢水,睢寧境內的,因為睢寧這個睢水老是氾濫成災,老百姓不能安寧,它想安寧的意思。

睢寧縣,金代隸屬於南京路泗州,元代隸屬河南江北行省的歸德府,明代隸屬南直隸淮安府,清代隸屬江蘇省徐州府。睢寧隸屬徐州管轄的格局,至此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