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微信、银联、银行可互相扫码,必将颠覆第三方支付行业

文/宋光辉

重磅 | 微信、银联、银行可互相扫码,必将颠覆第三方支付行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新闻,银联和财付通双方已经实现银联二维码网络与微信支付网络的全面贯通,最终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转账、消费等场景的全面互扫互认。网联也正在推进跨机构扫码支付。

这是第三方支付行业以及金融行业的重磅消息,这将会引起行业革命性的变化。微信、支付宝辛苦构建的垄断格局,终被监管打破。各家金融机构都将获得发展机遇,促进各类金融创新。甚至金融行业的格局都有可能出现重大变化。

近些年里,互联网金融创业创新成功案例不多,失败案例不少,可谓一言难尽。互联网金融创业称得上真正意义成功的正是支付业务领域。支付宝、财付通依托于天量账户体系获得的优势,以支付业务为利器,同时推进基金销售、消费信贷等关联业务,获得了巨大利益。

支付业务属于金融的基础业务,但是却不是金融行业的核心业务。

从金融理论的角度来看,由于支付业务不涉及风险管理这一金融核心能力的发挥,某种程度算不上金融业务。在中央银行的整体架构和IT技术的支持下,支付业务已经高度标准化和流程化,业务性质更接近于信息服务业。可以断言,成功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甚至可以不需要金融人员。

单纯从系统架构来讲,所有人都在央行开立结算账户,跳过商业银行的结算账户,信息技术上可行,效率更高,反洗钱更容易!支付业务成为社会基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支付业务本来很难获得高额利润。第三方支付的高额利润,更多的是来自垄断的优势,而不是业务所创造的价值。

从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的看出这一点。笔者印象中,建设银行在国内首先推出银行卡业务。笔者早在1997年前后办理了人生第一张银行卡。在此之前,笔者异地求学,家里每月通过邮局汇款提供生活费。邮局收取1百分个点的费用,而且时间周期长达一个星期。银行卡实时到账,零收费。

如今,中国的包括储蓄卡(借记卡)和信用卡(贷记卡)在内的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中,招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因为服务周到,安全高效,成就招行的个人零售业务特色。银行卡业务领域,建设银行等大型银行没有获得先发优势形成垄断格局,与银联的架构有关。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银联,各家银行各自建立自己的体系,显然存在重复建设,经济效率不高。哪家银行铺设的基础设施越多,银行卡的使用就越方便,从而用户更愿意使用该银行的银行卡。

同时,哪家银行发的卡越多,这些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越高,从而提供服务的成本越低。市场竞争的最终结果就是使得银行卡业务不断向拥有更多的ATM机、POS机等基础设施的少数几家大型银行集聚,形成自然垄断。

一旦各家银行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么很容易明白银行卡业务的竞争不在于比拼服务,而在于抢占市场先机获得垄断地位。一旦垄断格局形成,后来者就没有机会在此领域发展了。

于是就会疯狂铺设ATM机和POS机。比如,如果全国都是建设银行的ATM机和POS机,而持有招商银行卡的用户不能在这些ATM机存取资金和POS机上消费的话,哪怕招商银行服务再好,也不会使用招行的服务。

银联的出现,使得所有发卡行都能共享ATM机和POS机,破除了其中的垄断。这显然有监管反垄断的意图,是央行作为金融系统架构师的顶层设计之作。

当前第三方支付领域,由于历史原因,出现了垄断现像。垄断的存在,使得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无法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来获得市场,抑制了行业的创新发展。

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账户(及相应的二维码)和商家扫码器,类比银行卡行业的银行卡账户(及相应的账号)和POS机,都是开展支付业务的基础设施。大型第三方支付公司如微信支付(财付通),通过微信APP这一社交工具了获得天量的账户,通过第三方支付牌照加二维码等工具,这些账户可以相互转账提供支付服务。这类账户体系具备网络效应。从经济学的角度,天然具备产生垄断的力量。这些大型第三方支付还通过推广线下商户扫码器、对具有大量支付场景的公司如滴滴等投资,不断集聚各类线上和线下支付业务。

从金融技术层面分析,要打破大型第三方支付的垄断,就需要一个类似“银联”的机构,搭建跨机构清算系统。所有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银行等,之间可以互想转账,可以共用二维码、扫码器等基础设施。

央行作为系统架构师,曾经设计出银联架构,成功打破过银行卡垄断格局,并且催生了当前银行卡业务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对于这其中的玄机自然是洞若观火,早有意图解决。解决问题的阻碍并非是技术层面,而是商业利益层面。

记得在2017年的时候,当时央行出台政策,对于第三方支付领域进行治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垄断者的优势。马云当时提出,打败我们的将会是一纸文书。然而,这句话实际上有点政治不正确。作为监管部门的一纸文书,并不是一张纸这么简单,而是法规,体现国家的意志!

垄断者优势一旦确定,如无政策限制,其他主体将无法生存!前面四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既得利益格局,已经明显阻碍后四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反垄断将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措施。

之前,客户的余额宝自动投资天弘基金的货币基金产品,其他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哪怕收益更高,净值波动更小,苦于没有销售渠道,也很难做大做强。天弘基金短时间内做到规模最大,与余额宝的支持不无关系。而且天弘基金和支付宝正是同一体系的不同公司。垄断的威力与价值,完美的体现出来,难怪所有甘之如怡。现在的余额宝,则有各家基金公司的产品在其上,由客户自主选择。背后应该不是出于马云的自动意愿,而正是监管的“一纸文书”!

二维码互扫虽然看似很小,但是却非常不简单。因为当前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业务,真正的优势就是天量账户体系的二维码。其他没有APP账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甚至连大型商业银行的第三方支付业务都很难发展起来。

之前笔者提出《新货币论》观点,认为除了央行货币(M0)具备独特性之外,其他资产都和银行存款在货币属性方面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货币属性强弱不同而已。衡量货币属性的几个维度包括转换为央行货币的时间、转换为央行货币的成本、转换为央行货币的数额稳定性、持有和转移成本以及作为支付的便利性。

银行存款的货币属性很强,并不是天然的,背后体现出央行系统架构师的设计意图,提高货币属性的关键手段正是支付和刚兑。

由于货币属性是一种优良的属性,人们愿意为货币属性更强的资产支付更高的价格(或接受更低的收益率),因此,金融机构的创新,本质上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生产的金融产品的货币属性。

由于牌照和证券账户的限制,证券行业的基金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等之前的创新更多的是在前三个维度,在支付的便利性这个维度几乎完全缺位,自然难以和银行竞争。国泰君安此前接入央行大额支付系统,构建超级账户,正是想弥补这一短板。然而,似乎并不成功。

几家大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成功,则正是通过提高支付便利性来获得的。

国内金融机构里:

  • 证券公司的账户体系由于证券(直接登记在中证登)和资金(托管在商业银行)都不在账户之内,价值最小。
  • 第三方支付机构反而可以直接持有资金。

因此,证券公司希望通过金融创新,将第三方支付账户与证券账户结合。然而,这种从金融工程角度可以成立的金融创新,现实中却遭遇无米下锅的困境。账户从何而来?

一个只能在自己内部体系循环的账户,客户愿意使用吗?

从之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垄断不打破,各种专业能力、风险管理能力、金融背景,都失去了意义,一切流量为王!然而,这种疯狂的流量争夺,只是为创造价值提供了机会,本身并没有创造价值。

如今第三方支付的垄断将被打破,然而银行对于支付的垄断仍然存在。通过创新,结合第三方支付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两者的牌照优势,才有望打破银行的垄断。银行的垄断一旦被打破,则才有资本市场真正的发展!

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