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疫情造就“後全球化”世界新斷層線

香港亞洲時報網站4月20日刊登題為《後全球化世界的新斷層線》的文章,作者為馬歇爾·奧爾巴克和揚·裡奇-弗雷爾。現將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新冠疫情顛覆了全球經濟體系,而同樣重要的是,它也拋棄了主導工業化世界40年的所謂新自由主義“正統”觀念。

忘記“世界新秩序”吧。離岸外包業務和全球供應鏈中斷;區域化和本地化生產開始流行。“市場原教旨主義”已經過時;監管成為常態。公共衛生系統現在比準時供應系統更有價值。庫存和行業產能突然變得更有意義,可能會在未來對美國最近重啟的反壟斷之爭產生影響。

個人數據將驅動下一階段的社會管理和監控,對各國處理移民和海關事務的方式產生短期影響。醫療和教育將像10年前的報紙和電視那樣實現數字化整合。醫療本身將日益被視為一種必要的公共福利,而不是一項私人權利。所有這些都將在各個選區以及整個社會適應新常態的過程中在其內部產生政治緊張關係。

國際上將出現許多積極和實質性的國際轉變,以應對早該應對的全球公共衛生需求,並就減緩氣候變化達成協議。與西方結盟的經濟規劃者終於漸漸明白,讓所謂的廉價石油和廉價勞動力成為可能的軍事價碼遠遠高於對先進研究和下一代製造業的投資。

這也意味著在二戰後曾長期困擾學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南(新興國家)北(發達國家)分歧”將再次變得日益明顯,對那些到目前為止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儲備吸引投資的新興經濟體而言尤其如此。它們將發現,自己在一個日益分裂和多極化的世界中尋求幫助時需要選邊站。

下一個經濟時代的斷層線已經開始顯現,與之前的金融、貿易和產業的國際架構產生摩擦。

在美國和歐洲,數量驚人的服務型經濟勞動者將很快因為以下缺口而被政治化:人們目睹了收入暴跌以及教育和醫療的大潰敗。工會解散,養老金流失,預算緊縮,新技術將勞動者的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從而創造了一種必須重新審視所有權和盈利模式以維持穩定的環境。

說句公道話,這不是全球經濟框架的神聖原則第一次面對看似即將帶來新時代的危機。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也曾發生過同樣的事情。但那一次基本上被視為一種沒有人真正理解的、有缺陷的全球金融系統的產物,而不是像我們今天這樣非常接近於大蕭條時期情況的廣泛的社會崩潰。

即使我們重新融合,也很難想象能夠迴歸“舊常態”。貿易模式將改變。自給自足和地理相鄰性將優先於全球一體化。

我們的日常生活將受到選擇性隔離的影響,某些形式的社會疏遠將成為新常態。所有這一切都會影響眾多產業:餐飲、休閒、旅遊、體育賽事、娛樂和媒體以及我們不斷改變定義的“基礎”產業。甚至連我們的個人隱私概念也可能會被修改,特別是在醫療方面。

總而言之,我們即將經歷二戰以來最深刻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