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華米OV”們日子不好過,他們的供應商怎麼活下去?


蘋果、“華米OV”們日子不好過,他們的供應商怎麼活下去?

智能手機增長見頂,技術迭代日新月異,供應商們如何跟上節奏,避免被淘汰?

作者| 姚心璐 編輯| 羅麗娟

2020年一季度,在疫情導致的消費電子產業一片慘淡中,一家供應商逆勢增長了近5成。

4月21日,歌爾股份公佈一季報,營收達到351.48億元,同比增長47.99%,淨利同樣增長了近5成。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54.51億元,增幅高達139.48%。

“主要系公司智能無線耳機產品收入增長”,這是歌爾股份對此次業績增長的解讀。當下,在TWS的一陣熱潮中,這家原來主要為iPhone提供聲學元件、生產蘋果耳機earpod的知名聲學供應商成為受益者——很難讓人想到,僅在2年前,它才剛剛經歷了自己經營史上的最大滑鐵盧。

在2018年結束時,歌爾股份的市值一瀉千里,蒸發超過60%,營收、淨利潤雙雙下滑。那是歌爾在整整10年的快速增長後,首次遭遇困境,一時間,“尷尬的巨頭”、“腰斬”、“過冬”等用語紛紛撲來。


蘋果、“華米OV”們日子不好過,他們的供應商怎麼活下去?

歌爾股份2018年股價走勢

那幾乎是無妄之災。時年秋天,蘋果發佈了iPhone Xs系列,這款從外觀到功能都幾乎與前代一模一樣的手機,在市場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發佈當月在中國市場僅銷售50餘萬臺。

2個月後,蘋果宣佈今後不再財報中公佈iPhone銷量,理由是更“注重體驗”,但在銷量慘淡時做出如此抉擇,仍有欲蓋彌彰之嫌。

iPhone銷量遇冷,效應直接傳遞至供應鏈上游,幾乎所有“蘋果概念股”都同時遭到了業績、股價雙下跌的境遇。而對於歌爾股份來說,雪上加霜的是,同年,蘋果將部分訂單分給了另一家聲學供應商立訊精密,這無疑對歌爾業績“再插一刀”。

再往回倒退十餘年,智能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飛速增長,也帶動了其背後產業鏈同樣快速成長,也造就了一批供應鏈中的“巨頭”,例如歌爾股份被稱為“聲學巨頭”,還有“光學巨頭”歐菲光、“天線巨頭”碩貝德和信維通信等等,不一而足。

但由於高度依賴下游客戶,供應鏈的“巨頭們”處境也更為被動。

無論是整個市場的下滑,還是某個頭部客戶的訂單轉移、技術迭代,都可能使手機供應商企業從頂峰跌落,甚至被逐漸淘汰。

尤其在今天,當手機市場正在大概率進入連續下滑的第5年,而5G正在全球市場快速鋪開時,新技術快速迭代,無數手機供應商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窘境和挑戰。

“如何破局”已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沉重課題。

供應商們的滑鐵盧

歌爾股份在2018年經歷的困境,無數供應商都曾經歷。

蘋果將訂單分給立訊精密時,受傷的不止是歌爾股份,還有與其體量相當、同為“聲學巨頭”的瑞聲科技。那時,蘋果是瑞聲科技的最大客戶,瑞聲科技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營收來自這家大巨頭,是妥妥的“蘋果概念股”。

正是藉由這一身份,瑞聲科技一度風光無限,不僅連續多年業績股價齊漲,還在2016年入選恆生指數,成為代表香港主流市場的50只成分股之一,並在在2016年至2018年被《福布斯》雜誌評為亞洲上市公司50強。

但2018年蘋果的業績下滑和訂單轉移改變了一切。

當時,瑞聲科技的全年營收下滑14.1%至181.31億元,毛利、淨利同時下滑約四分之一。這是瑞聲科技在連續8年增長後的首次下跌,當時,瑞聲科技將其原因歸咎為“受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下滑及技術創新速度放緩的影響。”

以轉移訂單來制衡供應商,幾乎已經是蘋果的常規操作之一。很多年前,蘋果的聲學供應商主要聚集在臺灣,為了分擔風險,才將訂單逐漸轉移至大陸廠商,在那一波轉移中,瑞聲科技和歌爾股份的角色是“受益者”。如今,當兩者體量已堪稱龐大時,為了規避風險,蘋果再一次採取了同樣的策略。


蘋果、“華米OV”們日子不好過,他們的供應商怎麼活下去?

iPhone核心供應商示意圖

作為一家營收達到數千億美元的巨頭,蘋果的一舉一動,對上游供應商的影響都是致命的。這些轉移不僅僅是因分散風險或蘋果業績下滑時發生,在多年前的上升期內,蘋果也會因為技術迭代等原因更換供應商,讓一些正在巔峰期的企業,瞬間摔至谷底。

在10年前,一家最早進入觸摸屏產業的供應商萊寶高科,間接與蘋果“攀上關係”。當時,萊寶高科為臺灣的宸鴻科技提供顯示材料,而後者則直接為iPhone和iPad提供觸摸屏面板,有六成營收來自蘋果。

通過兩層關係,萊寶高科在2010年即被視為“蘋果概念股”,這一光環加身,公司立時地位猛增,在5個月內股價暴漲三倍半,不僅是牛股,甚至可謂妖股。不僅是股價,在那一年,萊寶高科的業績也迎來漲幅的巔峰,營收接近翻倍,利潤翻了兩倍。

可惜的是,好景不長。

一些數碼愛好者或許還記得,從iPhone 4到iPhone 5,蘋果將觸控屏技術升級為“In-Cell”全貼合面板,簡單來說,即在原來的面板技術中減少一層玻璃,讓顯示效果更清晰、也使面板更為輕薄。

這場對於消費者來說甘之如飴的技術變革,成為萊寶科技的晴天霹靂。由於宸鴻科技在in-cell技術上並不具備優勢,在生產iPhone 5時,蘋果將供應商轉移至日韓企業,宸鴻科技與更上游的萊寶高科一起被拋棄了。

這對於他們來說幾乎是致命性的打擊。實體生產工廠的固定成本極高,訂單下滑意味著開工率不足、產品成本大幅飆升,不僅營業額下滑,而且利潤更是被擠壓至極致——直到今天,也就是這場滑鐵盧發生的7年之後,萊寶高科的淨利潤僅約為當年的一半。


蘋果、“華米OV”們日子不好過,他們的供應商怎麼活下去?

萊寶高科在2010年股價飆升後驟降

當然,手機技術、趨勢的變遷,不僅發生在iPhone上,也在整個手機行業中。

過去10年中行業津津樂道的變化,例如LCD屏幕轉換為OLED屏幕、塑料背板升級為金屬背板、玻璃背板成為主流,都對手機供應商們產生著各種程度的影響,有的因此受捧,有些因此衰落。

智能手機誕生以來,一項最直觀的材料變遷,是高端旗艦手機的背殼材料先由塑料轉向金屬、再從金屬轉為3D玻璃和陶瓷。

在第一次轉換中,以塑料背殼為主業的華為、中興一級供應商福昌電子,因缺少金屬背殼生產線,最終導致資金鍊斷裂,以倒閉收場。

而從金屬向玻璃、陶瓷的轉換,也正在為曾在上一輪轉換中受益的金屬背殼供應商們帶來麻煩。以長盈精密為例,在2017、2018年,這家為蘋果、OPPO、vivo等公司提供手機金屬背殼的公司遭遇業績拐點,先是利潤下滑,隨後進入了營收滯漲期。

有時,手機某些技術的進步,會間接導致另一些供應鏈產品的衰退。例如手機的充電速度正在日益增長,從最初的10W升至如今最高的65W,甚至100W充電速率也在研發中,而這直接影響了移動電源的銷售。

近年為小米、華為、vivo等品牌生產充電器的奧海科技,近期正在衝刺科創板上市,其招股書顯示,移動電源銷售額正在連續數年下滑,在2016年,這部分曾為公司貢獻1.27億元,但到了2019年上半年,其營收已下滑至0.45億元。同時,在手機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奧海科技的盈利能力也大打折扣,毛利率從2016年至2018年連續下滑。

轉型與多元化的自救

在這樣危險且隨時變化的環境中,供應商積極自救幾乎已經是一種本能。

處在行業上游的積極一面是,儘管供應商們備受下游客戶左右,但每家企業的元器件也不僅僅適用於手機這一單類產品。相反,只要稍加轉型和佈局,這些零件可以應用於更廣闊的終端範疇,例如耳機、VR/AR、無人機、乃至新能源汽車。

因此,不少態度積極的供應商,早在危險來臨之前,便已開始了多元化的業務佈局。

在歌爾遭遇蘋果危機的5年前,也就是2013年,這家公司開始向可穿戴設備業務佈局,研究TWS耳機(真無線藍牙耳機)的整機設計組裝和核心聲學元件。

事實證明,這是一步妙棋。

業績最慘淡的2018年,歌爾對主營業務進行了重新分類,包括精密零組件、智能聲學整機和智能硬件三大業務。精密零組件即為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提供聲學零組件,“智能聲學整機”,簡單理解即為各類耳機,也包括越來越火的TWS耳機。

但這次調整的效果並沒有立時顯現,在蘋果將包括Airpods的訂單分給立訊精密時,歌爾甚至未能進入當年的核心產品聲學名單——這也是彼時輿論看衰歌爾的另一個原因。

但轉折隨即出現在次年。蘋果在2019年10月發佈了AirPods Pro,這款定價高達1999元的降噪TWS耳機甚至比此前兩代千元級的AirPods更加火爆。隨後短短三個月,共有近6000萬Airpods被出售,佔市場出貨量的54%。面對海量生產需求,蘋果需要更多產能,由此,歌爾再次成為Airpods的核心供應商之一,搭上了這趟“順風車”。

2019年又被稱為TWS爆發元年——經過2016至2018年連續三年超過50%的年複合增長速度之後,TWS增速非但沒有放緩,反而在這一年達到飛躍,銷量增幅高達124.79%,共計銷售1.08億副。市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樂觀地預測,在2020年,TWS銷量將繼續跳漲至2.3億部。

這不再是蘋果一家的遊戲。幾乎所有消費電子終端品牌都在向TWS邁進。華為在2019年初宣佈了全場景戰略,隨即推出多款手機之外的消費電子產品,也包括TWS耳機華為Freebuds和榮耀FlyPods。

目前,歌爾是華為Freebuds的獨家供應商。由於歌爾為華為的代工模式是ODM/JDM,綜合毛利率大約為20%,比蘋果AirPods來料加工OEM生產模式的毛利率高出約10%,因而,歌爾不僅由此分攤了訂單風險,也在改善著其利潤空間。

據歌爾股份2019年年報顯示,從2018年到2019年,代表耳機的“智能聲學”收入增長了117%,首次超過“精密零組件”,成為這家聲學巨頭為收入貢獻最多的一項業務。


蘋果、“華米OV”們日子不好過,他們的供應商怎麼活下去?

歌爾股份2019年報 智能聲學業務表現亮眼

值得一提的是,歌爾的第三項業務“智能硬件”,是以VR/AR等設備為主,也是華為VR眼睛的獨家供應商,2019年,該業務也實現了28.5%的收入增長。

在拐點之前,歌爾有著將近10年的順風順水,允許公司充分思考未來方向;但對於在2年內便大起大落的萊寶高科來說,2012年即被蘋果“拋棄”,其後進入了漫長的低谷期。

此前有消息傳出這家公司在進行併購重組,但一波三折,最終以失敗告終。在2015年,萊寶高科宣佈放棄小尺寸OGS產線,逐漸淡出手機供應商市場,將目光轉移至中大尺寸觸摸屏市場。

2018年,萊寶高科開始向華為批量供應中大尺寸電容式觸摸屏,伴隨著最近幾年筆記本電腦屏幕和車載屏幕“觸摸化”趨勢,最終逐漸走出低谷,利潤再次呈現增長。

在交出2019年營收增長8.74%、淨利增長25.33%的成績時,萊寶高科回應投資者關於轉型的問題稱,手機觸摸屏市場雖然空間大,但需求波動變化大,導致庫存風險巨大,筆記本市場空間隨相對較小,但需求穩定、風險低,公司目前已逐步轉型為“筆記本電腦用觸摸屏細分市場龍頭廠商”。

包括歌爾、萊寶在內,縱觀手機產業鏈供應商們的轉型與多元化業務拓展,無外乎三類:

一是轉向其他消費電子產品,例如歌爾的TWS、萊寶的筆記本電腦等;其二是向手機的新趨勢靠攏,由於5G到來,手機對背殼材料、散熱、電感、天線等零件,均發生了量與類型的變化,緊跟這一趨勢,同樣可避免需求下滑;其三則是向新能源汽車發展,例如欣旺達、長盈精密等企業,近年來均有類似趨勢。

警惕多元化風險

機遇也總是伴隨著風險,在手機供應商中,這一道理同樣適用。

轉型對於所有公司都是一種考驗:對未來趨勢的判斷,對企業運營的靈活掌握、多元化業務的整合能力等等。

多元化是一種“跨界”,也就意味著新技術和新產品,如果想避開漫長的研發過程,收購、併購重組、合資幾乎是供應商們最合適的轉型方式。但顯然,企業間的合作融合都並非易事。

即使是正在TWS風口上的歌爾股份,在2019年希望對美國MACOM旗下公司MACOM HK發起收購時,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MACOM HK從事射頻芯片及模組,這不僅是國內消費電子產業中的一塊短板,而且伴隨著5G時代到來,射頻前端技術變得更加複雜、需求增大,無疑是一個將處於高速增長的市場。

對於歌爾來說,收購MACOM HK是一次比TWS更“跨界”的嘗試,如果成功,公司主營業務將不僅限於聲學,而是擴展至更多領域,還可以進一步分散風險、挖掘增長空間。

對於收購失敗,歌爾對此解釋為“受市場環境影響”,而一些半導體行業人士則表示,由於射頻芯片難度高,屬於通信基礎建設,因此跨國收購極易被叫停。

歌爾並非個案。3年前,在手機背殼“去金屬化”趨勢開始不久,以此為主業的長盈精密就公開宣佈了一項投資總額高達87億元人民幣的新計劃:與三環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合資成立陶瓷外觀件及模組領域公司。


蘋果、“華米OV”們日子不好過,他們的供應商怎麼活下去?


此前,從iPhone 5開始,蘋果將背殼素材更換為金屬材質,這一模式整整維持了5代iPhone,但金屬背殼一直存在信號問題。

當時為了避免金屬背殼影響信號,蘋果甚至在背部鑲嵌了注塑的“天線條”,也被不少用戶吐槽為“白條”。隨著5G時代的到來,手機天線數量增加、無線頻段愈加複雜,金屬背殼的實用性更差,手機外殼“去金屬化”已成定勢。而後,陶瓷和3D玻璃被認定是取代金屬背殼的新趨勢。

在“去金屬化”趨勢下,長盈精密不想重蹈福昌電子覆轍,決定跟隨新領域。然而,在2017年2月與三環集團簽署協議後,當年7月,雙方表示對出資時間進行調整,各方均未實際出資,再過2個月,合作被宣告終止。

關於終止的原因,業內普遍認為是長盈精密“選錯了方向”,儘管在“去金屬化”中,陶瓷和玻璃同被認定為取代者,但隨著幾代旗艦機更迭,主流的背殼材料被逐漸確定為3D玻璃,而非陶瓷。在長盈精密對“合作終止”的解釋中,也提到了,“難於適應手機市場的快速變化”一點。

合資失敗的情況下,長盈精密無疑需要承受著未能及時轉型帶來的陣痛,次年,其進入業績滯漲,且利潤大舉下滑。

目前,長盈精密正在將新能源汽車作為下一個轉型方向,公司表示,希望新開拓的機器人業務能為公司帶來一半營收,降低對消費電子的依賴。不過從長盈精密2019年的業績來看,與這一期待仍尚有距離。

多元化的風險不僅僅體現在新業務上,更有甚者會對主營業務產生反噬,導致賠了夫人又折兵。

在手機產業鏈中,常常被提及的一個失敗案例是天線供應商碩貝德的多元化戰略。過去7年中,碩貝德試圖向天線之外的領域擴張,可惜的是,無論是2013年時投資的芯片封裝企業科陽光電,還是2016年以7650萬元收購的手機殼生產商深圳璇瑰,進展都異常困難。2018年,隨著深圳璇瑰的虧損不斷擴大,甚至開始資不抵債,隨即被碩貝德出售。

在開啟多元之前,碩貝德與另一家天線供應商信維通信的營收處於同一層級,被稱為“天線雙巨頭”,業績相當。但數年過去,專注在天線領域的信維通信在2019年的營收已增長至50億上,碩貝德卻僅為其三分之一,幾近滯漲。

這是供應商們的一個悖論。處於消費電子行業中,當自身不變,行業生變,則極易被淘汰;但自身積極求變,也同樣是充斥著風險與挑戰。

在快速發展的智能設備市場中,只有隨時保持著對市場的洞察和企業調整的靈活性,才能面對一波波的技術迭代與變遷。

在5G與4G交疊的今天,行業的變局勢必會對供應商們形成更多衝擊,誰將繼續坐穩“巨頭”之位,誰將順勢而起,誰又將被時代淘汰?還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