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為什麼擁立朱祁鈺為皇帝?他是唯一的選擇嗎?

不是唯一選擇,但綜合的來看,應該是當時的最佳選擇。

好大喜功的明英宗朱祁鎮,覺得自己也有做將軍實力,貿然帶兵出這個瓦刺,與瓦刺決戰於土木堡。

當然,現實並不像朱祁鎮想象的那樣,在他的帶領下明軍潰不成軍,幾十萬大軍兵敗於土木堡,連他這個“三軍總司令”也成了瓦刺的俘虜。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為什麼擁立朱祁鈺為皇帝?他是唯一的選擇嗎?


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事件”,而這次事件過後他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明朝的俘虜太上皇。

朱祁鎮的被俘讓彼時的明帝國亂成了一鍋粥,明軍土木堡潰敗的消息傳到北京後,朝廷上下一片混亂。

“時京師戒嚴,羸馬疲卒不滿十萬,人心洶洶,群臣聚哭於朝,議戰議守未決”

家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為君。明帝國當務之急最重要的事不是繼續出兵把朱祁鎮救回來,當然,明軍此時再戰也不是明智之舉,所以究竟應該立誰為繼承人,成了明帝國最先應該思考的問題。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為什麼擁立朱祁鈺為皇帝?他是唯一的選擇嗎?


按照傳統來說,英宗被俘,那麼皇帝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就應該是他的兒子朱見深,也是“法定”的繼承人。但是,當時又有一個問題擺在面前,朱見深彼時只有三歲,歷史上年幼的皇帝並不在少數,但是當時的明帝國顯然並不適合。為什麼這麼說呢?對內,明帝國內部已經亂做一團,大臣們分為幾個黨派,在危急時刻還在明爭暗鬥;對外,英宗被俘,瓦刺勢大,顯然仍然有再次入侵明帝國的趨勢,所以當時急需一位有能力、能主事、能自主決斷的皇帝上位。三歲的朱見深自然是不具備這些能力的,所以,以于謙為首的“大臣派”就找到了朱祁鈺。

朱祁鈺雖然沒有準備接受這一切,但是在做了皇帝之後,他的表現沒有辜負于謙的“鞠躬盡瘁”,他絕對是當時皇帝的最佳人選。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為什麼擁立朱祁鈺為皇帝?他是唯一的選擇嗎?


在做了皇帝之後,他簡直是換了一個人。

朱祁鈺展現出一個皇帝應該有的氣度和魄力。于謙、王竑、彭時、商輅、陳循、王文、胡濙、蕭鎡等人都在他的手下發揮出自己的作用,朱祁鈺善於發現人才,並將他們安排在合適的位置。在於謙等人的協助下,明廷擊退了北方瓦刺對京城的攻擊,京師防務也得到整頓。所以,明人就曾這樣稱讚景帝的功績“萃渙傾否,外攘內修”。他在位期間,做到了敬禮大臣,寬恤民下,賞罰亦無失,而且動不動就給農民減稅免稅,明朝的農民過了幾天的“好日子”。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為什麼擁立朱祁鈺為皇帝?他是唯一的選擇嗎?


當然,命運給他開了一扇門,但是又給他上了一道鎖。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效,擊敗了瓦刺,迎回了自己的“太上皇”哥哥,沒想到這直接終結了自己的皇帝生涯。哥哥朱祁鎮並,沒有感激自己,而是將皇位奪了回去,而朱祁鈺就在命運的玩笑中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宮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