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是人們的靈魂和支柱。信念不倒,就有希望;精神不誇,就有力量。信心和精神在任何時候,尤其是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顯得尤為重要,它是一個人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動力。
加強學生精神教育,實質上就是要求學生加強“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一種熱愛。在任何時候都要做一個無愧於國家、民族、人民的,經得起各種檢驗和考驗的真正的自豪的中國人。
人們所說的“骨氣”即是“精神”,毫不客氣的說,當今中國不少人患了“軟骨病”,沒有了信仰,沒有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缺少一種精神和勇氣。這要是在殘酷的戰爭年代,面對敵人的威脅利誘、嚴刑拷打,難保不會出賣組織,出賣同志,成為叛徒、內奸、特務、劊子手。
尤其在特殊時期,特定條件下,面對生死訣擇,面對戰爭等等,更需要對學生進行精神教育。
中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以筆代戈,奮筆疾書,一生戰鬥,被譽為“民族魂”。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血”。這也是魯迅一生的寫照。
毛澤東在1940年1月《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到:“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高度讚揚了魯迅先生的“硬骨頭”精神。稱魯迅先生是“中國的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將魯迅精神作為中國革命的一面旗幟,這種精神實質上也是愛國主義精神、奉獻精神和拼搏精神。
我經常在學生中進行一些測試,我問一些成年學生,要是有一位老大爺在路上暈倒了,或者被一輛車子掛倒了,而肇事司機又跑走了,你想不想去扶老大爺起來?90%以上的學生都異口同聲地說“想”;我又問道:“那你們敢不敢去扶他呢?”這時90%以上的學生都在沉默,只有不到10%的學生說“敢”。我說你們想去扶老大爺,表明大家的良知還沒有被泯滅,而不敢或不願去幫扶老大爺,甚至將老大爺送進醫院,表明大家還缺少“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精神和勇氣。大家不敢去幫扶,主要是怕“碰瓷”,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消極哲學觀點。這雖是人性的兩面性和多面性的反映,但這種現象的普遍性是十分可怕的,也是很可悲的。這也正好說明加強國民及學生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要加強學生精神教育的培養,重點要培養以下六種精神。
(1)愛國精神
愛國精神就是熱愛祖國、擁護祖國、奉獻祖國的精神,就是對祖國的無比熱愛。這是“精神教育”的支柱。這既是一種國家民族精神,也是一種高尚的愛國情懷。
開國總理周恩來年輕時為國發奮讀書,提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偉大口號。這一名言激發了多少代人民為振興中華而發奮讀書的行為和壯舉。
建國初期,我國偉大的科學家李四光和錢學森等為了新中國的建設,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和待遇,在回國遭遇被扣押和軟禁的情況,仍然想盡辦法堅定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這是一種樸實而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
(2)團結精神
要搞好團結,互相幫助,發揚團結協作精神,不能單打獨幹,搞個人英雄主義,或發展山頭,搞小集團利益。而應搞好團隊建設,加強團結,反對分裂,樹立集體主義榮譽感,多為團隊爭光添彩。
(3)奉獻精神
奉獻精神是一種大愛精神。表現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等方面。有奉獻就有回報。但奉獻者並不是為了回報而去做的。否則,不是真正的奉獻。
奉獻就是無償做一些本不應該自己乾的事情,做這些事情的目的就是讓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據2018年8月29日報道,清華大學優秀教授趙家和去世後,爆出他以“一位清華退休老教授”的名義,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不記姓名將自己1000多萬積蓄,無償捐贈給了困難家庭子女完成學業。而他自己卻節衣縮食,“衣服永遠是破罩衣、小皮帽,全身的行頭不超過100塊。”一美元買的化纖毛衣他穿了10多年。捐資助學卻從不留名。甚至反覆叮嚀“成立的基金會也不要出現他的名字。”死後還決定將“遺體捐贈給北京協和醫院。”
他心中有國,有家,有教育,有未來,唯獨沒有自己……生前曾3次調動,哪裡最艱苦就去哪裡,哪裡最需要就去哪裡,他一切服從組織安排,讓他轉,他就轉,一點折扣都不打。在生命彌留之際他說:“我已經做了我認為最好的安排,求仁求得,了無遺憾。”也算給自己人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其實,“他就像炭火一樣,在每一個需要的地方燃燒,恪盡職守,無聲無息。”這正是趙家和教授一生奉獻精神的最好寫照。像趙教授這樣艱苦樸素,工作認真,樂於奉獻的人還有很多。
(4)拼搏精神
拼搏精神也即是奮鬥精神。教育要培養學生拼搏奮鬥的精神。
要擼起袖子加油幹,甩起膀子大膽幹。在學習上要勤奮刻苦,發揚大無畏的拼搏精神,戰勝和克服前進路上的各種障礙和阻力,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不向困難低頭和讓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在拼搏中,年輕一代要向老一輩革命者學習,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和奮鬥精神。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各方面條件變好了,但是不要忘記過去艱苦的歲月,要學會吃虧和吃虧,也要經受困難和挫折的考驗,學會在逆境中鍛鍊成才。尤其要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奢靡腐朽的生活作風。
(5)創新精神
要不斷弘揚和堅持創新精神,要讓創新之花開滿大地,讓創新之樹碩果累累。
要教育學生不斷創新、開發創意,在工作中學會創造,在社會中立志創業。
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前進動力,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和實施創新推動戰略。
學習中要創新,教育中要創新,科技上要創新,制度上要創新,方法上要創新,各行各業都要創新。改革也是一場改變和推翻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舊機制、舊制度、舊思維、舊方法的革命。中國改革開發100年不動搖,改革和創新永遠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
(6)勞動精神
要保持和發揚勤勞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教育孩子從小要熱愛勞動,用勤勞來創造勞動成果和幸福生活。不能“等、靠、要”,而要“勤、勞、創”。要不斷深入實際,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努力錘鍊自己,養成勤奮和勤勞的好習慣,腳踏實地,開拓進取。
不管在任何事候任何地方,都要教育學生懂得“勞動最光榮,不勞動最可恥”。讓勞動創造生活,讓勞動改變生活,讓勞動美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