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之路》:窮人跟富人相比,差距到底是什麼?

同事小張家從小高層換成大別墅了,在參觀完她家的新房子之後,

回到家我就一直跟老公唸叨著這麼一句:我這輩子也能住上大別墅嗎?


每當這個時候,老公就會安慰我:不要羨慕人家,我們不是也有自己的房子住著嗎,人得學會滿足。其實他不知道我的夢想就是:能夠有一天住上自己設計的花園洋房,然後可以隨時丟下工作,去想去地方看看。


成為一個有錢人,應該是所有普通人的夢想。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作為80後,現在我們的身份是上有老,下有小,在動用任何一份錢的時候,我們都得再三考慮。甚至有時候我們的支出遠遠大於我們的收入,只能不斷去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


有誰不想住別墅,又有誰不想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可是最終有多少人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呢?為什麼沒有過上,最終的原因只有一個沒有錢。往往這個時候就越激發出我們內心處最大的夢想:實現財富自由,日子可以過的不要這麼憋屈。


之前我們理解的財務自由計劃的實現就是要靠長期的省錢跟存錢,可是這樣的財富觀並沒有幫助我們積累更多的財富反而丟失了很多幸福感。

最近我閱讀了一本書《財務自由之路》,作者通過書中的內容指導我們改變理財觀念、運用正確的投資理財策略,在保證財務安全的條件下,實現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之路》:窮人跟富人相比,差距到底是什麼?

博多.舍費爾 《財務自由之路》

這本書的作者是博多.舍費爾,是德國著名理財大師,被譽為"歐洲巴菲特"。同時他也是全球銷量逾千萬冊的《小狗錢錢》的作者。因為博多.舍費爾自己經歷過破產,並運用書中的原則又重新獲得了財務自由,他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更多的人擺脫生活的困境並獲得財務自由,從而可以過上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


《財務自由之路》這本書中,作者分享了理財上的很多有用的知識點,每一個知識點都可以解讀成一篇文章。今天我就選取其中一點為大家來解讀:


窮人與富人的差距到底是什麼?


網上曾有人討論:為什麼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有個回答一針見血:窮人和富人的思維認知不同。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有個窮人來到上帝面前,並且抱怨說:"我那麼勤奮卻無法成為富人,而鄰居家總是無所事事,卻能夠擁有巨大財富,這樣非常不公平,您能不能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看看差距是怎麼造成的呢。

上帝回答:"那我就讓你們從頭開始,給你們每人分配一座金礦,看看一個月後你們的差距在哪裡吧!"

於是,窮人和富人就開始了新的生活。

窮人從一開始就非常勤奮,每天都早出晚歸去挖金礦,心想著讓自己在一個月能把金礦都挖光。而富人就不見得那麼勤奮了,每天只挖了一上午就回去了,用一部分金子來解決溫飽,另一部分錢則儲存起來。

幾天後,窮人看到自己的金子越積越多,心想富人不會挖那麼快,於是就放慢了挖金子的速度。而富人則利用積攢的金子僱傭3個人來幫忙挖礦,自己則坐在一旁監督起來。

由於一個人挖礦的速度遠不及3個人,於是富人的財富就在成倍增長,而窮人卻覺得生活太累了,而後就放棄了早出晚歸的做法,認為自己所挖的金子早已能超過自己的鄰居,根本不用著急。

就這樣一個月過去了,當窮人提著金袋沾沾自喜地來到上帝面前時,發現富人已經將一座金礦擺在了一旁。在聽完上帝的解釋之後,窮人這才恍然大悟。

這正如博多.舍費爾在文中指出的:窮人和富人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對待財富的信念和原則上,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對於財富的定義不同、對待財富和財富目標的態度不同、賺錢的動力不同。最重要的是,窮人和富人的金錢觀不同。


《財務自由之路》:窮人跟富人相比,差距到底是什麼?

窮人與富人的差距


01 差距一 對財富的定義不同

我記得2019年剛剛參加書寫人生訓練營的時候,萌薇老師就說過這麼一句話:她不想過苦日子,她想過有錢人的生活。

所以她跟每個人都分享了她的第一財富夢想:在2019年可以掙到她人生的第一個100萬。關於這個夢想,她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想的階段,而是很認真的寫了下來,寫在她的夢想清單上面。令人開心的是,萌薇老師的財富夢想實現了。

反觀作為普通打工族的我們,每年的目標也就是工資漲點,獎金多點。但是即使工資漲了,獎金拿了,我們的生活水平仍然停留在原始階段。

為什麼我們都在努力?萌薇老師成功了,而我們依然為正常的生計無限煩惱著呢?

在《財務自由之路》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原因:窮人對財富沒有明確的定義,而富人卻意義很明確

另外博多.舍費爾在書中提到,要更好的定義財富,需要滿足三個條件:①必須知道明確的數字;②一定用筆把它寫下來③把它轉化為相應的畫面

比方說,我對財富的定義是:在5年內賺足500萬,那我就把這個夢想寫下來,並轉化為一個畫面:5年後的自己,可以從繁雜的老小區搬離出去,住上我喜歡的高檔小區。自己的事業也是蒸蒸日上,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想去的地方旅遊。

這一幅美好的畫面猶如一個清晰的地圖,會引導我們走向最終的目的地。


《財務自由之路》:窮人跟富人相比,差距到底是什麼?

定義清晰


02 差距二 對待財富的目標和態度不同

在潛意識之中,窮人從來沒覺得我一定要有錢,財富目標也是搖擺不定,換來換去。在沒錢的時候,我們會督促自己賺掙錢。

但是一當條件得到改善或者遇到一定的困難的時候,會不自覺地開啟我們的"阿Q精神,這時候會覺得:人活著為什麼要那麼累,現在的日子這麼過著就可以了,不愁吃不愁穿,日子過得去就行。

但是富人並不是這樣,他們唯一的目標就是:我必須有錢,我希望自己這輩子再也不要過窮困潦倒的日子了,帶著這樣堅定的目標,一直努力著,永不改變。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男主克里斯為什麼拼盡全力去獲得在投資公司上班的唯一名額,為什麼不繼續做他的推銷員呢?因為他知道只有在這樣的公司上班,他才有機會積累更多的財富,他才能給兒子更好的生活,只有這樣他之後的日子才能不需要為錢所控制,只有獲得了財務自由,幸福人生才能來敲門。

關於金錢目標,作者也給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不要設立小目標,因為小目標在實現的時候,出現問題,我們的視線很容易被問題所擋住。這個時候我們特別容易放棄預設好的目標,開始尋找下一個目標,最終所有的努力都會離我們的目標越來越遠。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設立一個大目標,所有的努力都是圍繞這個大目標而進行著,這樣反而有助於我們最終實現唯一的一個大目標。


《財務自由之路》:窮人跟富人相比,差距到底是什麼?

目標明確


03 差距三 對待財富的觀念不同

人是個矛盾的統一體,尤其體現在金錢上面。一方面我們相信"有錢能使鬼推磨",另外一方面我們又認為"金錢是萬惡之源"。在面對富人,窮人通常都有著很強的"仇富"心理。一般會認為有錢的富人都是唯利是圖的人,有錢的人會慢慢變成壞人諸如此類的不客觀的觀點。

正是因為經常持有這些毫無依據的觀點,即使我們有機會成為富人,也不敢去嘗試,錯誤的認知只能在不斷地阻止我們實現財富目標。

《財富自由之路》就指出:"可以用金錢做更多的好事或者做更多的壞事,這都取決於我自己

世界名著《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葛朗臺是一個愛財如命的吝嗇鬼。可以說,他唯一的激情就是賺錢,唯一的嗜好就是數錢。他不信上帝,他的上帝就是金錢,除了金錢就沒有別的信仰了。

看似他是金錢的主人,反而活成了金錢的奴隸。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妻子、女兒都是無所謂輕重的附屬品。他對金錢的恪守簡直到了痴迷狂熱的地步。與其相反的是擁有鉅額財富的歐也妮,始終保持著聖潔的思想,用金錢去興辦慈善事業,自己卻過著節儉、樸素的生活。


《財務自由之路》:窮人跟富人相比,差距到底是什麼?

不同的財富觀念

由此可見,金錢是好是壞,不是取決於金錢本身,真正重要的是使用金錢的人。

寫在最後:

綜上所說的差距,就是導致我們沒有辦法成為富人的原因。如果我們需要開啟我們的財務自由之路,就要對財富進行明確的定義,確立一個長遠的財富目標,拋棄對金錢的錯誤觀念。只有這樣,金錢才能成為我們的助力,讓我們過上自由的幸福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