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啟剛兒女洗車賺零花錢:孩子對金錢的認識,都藏在父母的教育裡

霍啟剛兒女洗車賺零花錢:孩子對金錢的認識,都藏在父母的教育裡


霍啟剛的育兒觀又上熱搜了。

近日,霍啟剛在微博發佈了一則兒子女兒在家洗車的照片,並配了這樣一段話:“科技確實給我們帶來便利,電子錢包改變了生活,現在隨便手機上掃一掃,八達通“嘟一嘟”就可以買東西了。孩子長大習慣了電子交易後,真的懂得每一次“掃完”或“嘟完”背後每一塊的意義嗎,買東西的代價嗎?”

霍啟剛兒女洗車賺零花錢:孩子對金錢的認識,都藏在父母的教育裡

照片裡的兩個孩子,面對著車子正埋頭苦幹,很是認真。有網友在底下評論:“霍啟剛的孩子都會洗車了,我家孩子還不會洗碗”。當然除了部分自嘲的評論,更多的是網友們對霍啟剛教育方式的讚揚,“這才是豪門教育”。

的確,在這個電子交易的時代,孩子對金錢理解的匱乏,已經越來越深,他們很需要一堂關於金錢的教育課。

霍啟剛對孩子在金錢認知上的焦慮,實質也是許多父母需要思考的——孩子真的知道錢的價值嗎?

霍啟剛兒女洗車賺零花錢:孩子對金錢的認識,都藏在父母的教育裡


01


關於錢,其實很多孩子都不太明白。

看過一個採訪小學生對金錢看法的視頻,當被問到“你覺得多少錢算有錢”時,很多孩子的答案都令人啼笑皆非。

“我們學校的校長,我覺得他有一億多。”

“特朗普最有錢,他大概有十棟別墅。”

“爸爸最有錢,他有三萬多,每個月能賺一百多。”

還有一個孩子的答案更可愛,他覺得一千多萬算有錢。可記者問他“那你爸爸一個月賺多少錢?”,孩子的回答是:“一個月幾千多萬。

童言無忌的背後,藏著的都是孩子們對於金錢認識的匱乏。事實上,孩子因為缺乏對金錢的認知,而惹出事的新聞這幾年也不少。

今年7月份,微博有這樣一條熱搜,安陽內黃一個6歲的孩子,偷偷記下了媽媽的支付密碼,趁媽媽不注意,用手機網購了4.3萬元的商品。其中包括了遊樂園的很多設備,如淘氣堡、投幣搖搖車,零食、玩具等等。

霍啟剛兒女洗車賺零花錢:孩子對金錢的認識,都藏在父母的教育裡


還有武漢江夏的一位媽媽,突然發現銀行卡餘額不足,一查消費流水,卡里的1.2萬元,全部被孩子玩遊戲充值買道具了。

還有一位11歲女孩玩快手視頻時,偷偷打賞主播3800元。而那些錢是女孩媽媽賣廢品一毛一毛攢的。記者採訪女孩時問:“打賞都是要花錢的,你知道嗎?”女孩說“知道,可我以為要不了多少錢!”

是啊,因為對錢沒什麼概念,所以花的心無波瀾。錢在這些孩子眼裡,不過是置換商品和快樂的工具。

無獨有偶,這是孩子的問題,也是我們對孩子金錢教育的失職。

霍啟剛兒女洗車賺零花錢:孩子對金錢的認識,都藏在父母的教育裡


02

完全說沒有對孩子進行任何金錢教育,似乎又有點絕對。應該大多數父母或多或少,有跟孩子提及過錢的不容易吧,只是普遍的場景是這樣:

比如苦肉計。孩子在商場看到一個玩具想買,爸爸媽媽不想孩子見一個買一個,就和孩子說:“爸爸媽媽每天上班很辛苦的,你看媽媽這幾天都不太舒服,就是工作太累了,爸爸媽媽掙錢不容易,不能看見什麼都要。”想著這樣告訴孩子自己辛苦,孩子就能體諒一下。

比如哭窮。孩子想要某個東西時,就跟孩子哭窮,“家裡沒錢,買不了那個東西。”想著這樣孩子能讓努力一些。

還比如貴的不買,便宜的可以。擔心孩子買太多,被慣壞了,就跟孩子說“那個玩具太貴了,你換個便宜的。”想著告訴孩子,便宜就是節約。

父母是廢了心思,希望告訴孩子錢不能隨便花的道理。然而實際上,能真正懂得這份良苦用心的孩子並不多。

原因是,孩子對於這些苦肉計、哭窮、節儉都是靠想象的,他們壓根不知道爸爸媽媽口中說的辛苦是什麼樣,貧窮是何滋味,所以他們沒辦法像父母期望的那樣,感同身受或者被觸動。

這種金錢教育的方式就好比,讓一個沒有吃過辣椒的孩子,想象出被辣的身體冒火的感覺。結果肯定是有偏差的。

霍啟剛兒女洗車賺零花錢:孩子對金錢的認識,都藏在父母的教育裡


03

希望孩子懂得錢的不易,最直接的方式是讓他知道錢是怎麼來。

有意思的是,很多孩子並不太知道錢從哪兒來。我聽過女兒說“錢是從手機裡來的”,因為在她看來,媽媽每次買東西支付都是通過手機完成,所以她覺得錢是從手機來。

僅管我們告訴過孩子,爸爸媽媽工作是在賺錢,但孩子依然會覺得錢是從手機裡來,錢是爸爸媽媽給的。

他們太缺乏直觀的看到,爸爸媽媽的錢是如何獲得的。

網上有位爸爸教育孩子金錢的方式很特別,他把6歲的兒子帶到自己上班的地方,讓他陪自己工作。而在這一天裡,孩子親眼看到了爸爸上班的狀態。下班後兒子對爸爸說:“你要做那麼多那麼久的工作才能得到錢,好辛苦!”

還有泰國的一位媽媽是這樣教育5歲的兒子的。兒子不想上學,於是這位媽媽便帶著他去撿瓶子賺錢。兩人走了很遠很遠,也撿了一大袋子的塑料瓶,但最後只賣了2泰銖(人民幣是4角)。


霍啟剛兒女洗車賺零花錢:孩子對金錢的認識,都藏在父母的教育裡


回家路上,孩子餓了想吃烤腸,卻發現一根香腸要10銖,孩子看看錢,放棄了。口渴時,孩子想吃雪糕,卻發現雪糕要5銖;最後走的累了想坐公交車回家,發現公交車要10銖。

回到家時,孩子已精疲力盡,但她對媽媽說了兩句話。

第一句:“我明天要上學。”

第二句:“媽媽,掙錢真不容易。”


所謂感同身受,應該是身體力行地去體會,或是親自見證,這樣才談得上感同身受。而這幾位父母的教育方式,正是在讓孩子通過親身體會明白,錢從哪兒來,它是如何獲得。

霍啟剛兒女洗車賺零花錢:孩子對金錢的認識,都藏在父母的教育裡


04

《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說過一句話:“從小就沒有金錢意識的孩子長大後會碰到四個問題:沒有節制消費意識、需求排序意識、投資意識和危險意識。”

讓孩子有金錢的意識,除了讓孩子明白錢從哪兒來,還應該懂得如何花銷,如何掌控。也就是說要適當的給孩子一些零花錢。

教育作家尹建莉曾分享過自己的故事,說女兒圓圓6歲開始便擁有了自己的零花錢。每月大概是3元到5元,這個數額現在看有些低,不過在當時那個年代的消費水平,是符合一個孩子的零花錢開銷的。因為這筆錢足夠她買校門口小攤上那些“沒用”的東西,如小零食、小貼畫、小卡片。

而在如何支配零花錢上,尹建莉先是和女兒圓圓共同制定了零花錢的數額,然後跟女兒提了一個要求:不許買垃圾食品。所以這筆小小的零花錢,圓圓擁有了足夠多的支配權。尹建莉說,圓圓偶爾想買什麼東西,零花錢不夠時,她會從下個月的提前預支。

在花錢方面,尹建莉對圓圓是信任和寬容的,從不斤斤計較。她說過一段話,我覺得很在理:“我不要求圓圓一定把錢花得正確,她有時會買會很差勁的小玩意或被小販騙了,我也不批評,一笑了之,最多把我的相關購物經驗給她講一講。我相信她這次買了不該買的東西,發現錢白花了,下次才能學會如何選擇。經歷過決策失誤,才能在以後的決策中變得精明。”

霍啟剛兒女洗車賺零花錢:孩子對金錢的認識,都藏在父母的教育裡


這大概就是育兒界座右銘裡,所謂的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吧。

雖然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圓圓的乖巧,不隨意花錢。但有一點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自我成長。孩子需要一些真實的花錢經歷,明白錢要如何支配,以及正確支配。只有孩子自己支配過金錢,有過試錯的機會,才能逐漸對金錢有深刻的認識。

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是的,關於金錢教育課,是每一位孩子的必修課,也是每一位父母都要精心準備的一堂教育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