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時代唯一能與外國勢力抗衡的軍隊,在此人算計下土崩瓦解

1928年6月4日凌晨5點半,在中國東北京奉鐵路和南滿鐵路交叉的三洞橋,發生了一場劇烈的爆炸

,爆炸不僅炸斷了這條東北主要的鐵路樞紐,而且將正好行駛在此處的一列火車炸上了天。

事故發生在奉天不遠,時任奉天省長的劉尚清很快就趕到了事發地點,同時到來的東北奉軍將現場封鎖,迅速展開了救護工作。

據當時在場的奉軍軍官回憶,整列火車都脫軌而出,地上到處都是死傷的人們,趕來救援的奉軍士兵圍著其中一列只剩下底盤的車廂,醫生和官員在其中擁擠著,神情異常緊張,不一會兒,他們抬著一個傷情嚴重的人鑽進一輛汽車,向奉天疾馳而去。

軍閥時代唯一能與外國勢力抗衡的軍隊,在此人算計下土崩瓦解

這是一個改變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的現場,被抬上汽車的人,是時任“中華民國海陸空軍大元帥”的張作霖

張作霖被眾人抬上汽車後,被直接送到了奉天的大元帥府接受軍醫的救治,但是因為傷勢過重,這位北洋政府的最後一任統治者,還是在上午9點30分左右撒手人寰,享年54歲。

這位當時中國最著名的地方實力派,將偌大的地盤和一支當時中國最強的軍隊——奉軍,交給了他年僅27歲的長子張學良

軍閥時代唯一能與外國勢力抗衡的軍隊,在此人算計下土崩瓦解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流傳著“主少國疑”的說法,一代帝王意外死亡後,如果他經驗和權威都十分缺乏的孩子去接收龐大的國家,很容易因內亂的不團結導致國家分裂。

但這樣的定律,沒有在張學良身上上演,張作霖死後留給他的奉軍,不僅實力沒有減弱,反而愈發的強大,創造了中國百年軍事史上很多個第一。

張作霖死後,張學良頂住駐東三省日本軍隊的壓力,宣佈改旗易幟,和之前兵戎相見的國軍站在一起,幫蔣介石完成了對中國名義上統一。

但是作為強勢的地方實力派,張學良手下的奉軍,在體制上仍然是一支割據軍隊,他們只效忠張學良本人,發展前景都由張學良一人決定。這和國民黨中李宗仁、白崇禧的桂軍,閻錫山的晉綏軍並無二致,而這種私人武裝的性質,對於這支軍隊未來命運的影響非常深遠。

1929年,張學良接受蔣介石的改編,成立

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東北軍”,仍然由張學良一人統帥。東北軍在當時的實力超過包括蔣介石中央軍在內的任何軍隊,是決定中國政治走向的重要力量。

首先,張學良的東北軍,控制著東三省、熱河、察哈爾、京津地區和河北大部,控制著山海關和華北要地,勢力範圍全國最大,而東北三省,又是當時中國工業生產能力最強的地區,這讓張學良的實力甚至超過了身為全國軍事統帥的蔣介石。

其次,東北軍是中國近代第一支,也是當時唯一一支海陸空軍兵種齊全的現代化軍隊,陸海空三軍30萬人,另有省防軍和民團18萬餘,總兵力接近50萬;

支撐如此龐大軍隊的,是東北完善的軍事工業體系,其中作為樞紐的瀋陽兵工廠,是中國最先進、規模最大的兵工企業軍火銷量冠絕全國,年產大炮150門、炮彈20餘萬發、步槍6萬餘支、機關槍1000挺以上;

東北軍是中國近代軍隊中最早裝配坦克這種現代機械化武器的部隊,早在1926年。張作霖就斥巨資2購買了36輛法國“雷諾”FT-17型坦克和24輛裝甲運兵車以及鐵軌列車;

作為一對喜愛大炮的父子,張作霖和張學良為東北軍配備的迫擊炮就有三類,這種絕對的重火力讓關內諸侯羨慕不已;而瀋陽兵工廠當時造出的240mm重炮,更是在抗戰14年都很少出現在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之中;

軍閥時代唯一能與外國勢力抗衡的軍隊,在此人算計下土崩瓦解

東北軍的空軍,在當時整個東亞地區,都是令人生畏的存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東北軍一共有各類作戰飛機400架。張學良本人就是一名優秀的飛行員,可以駕駛多種戰機。

軍閥時代唯一能與外國勢力抗衡的軍隊,在此人算計下土崩瓦解

1931年蔣介石和紅軍作戰時,還向張學良借飛機,這位少帥“慷慨”地調撥20架借給蔣介石,平日對待部下嚴苛暴躁的蔣介石還寫親筆信表示感謝,同年張學良第一次去南京拜謁蔣介石,蔣介石還以超標準迎接這位年輕的軍閥。

當然,東北軍的海軍在東北亞的海域也是橫行一時,張學良前前後後為東北軍海軍購買軍艦21艘,其中還有一艘5000噸級的海圻號巡洋艦和鎮海號飛機母艦。

軍閥時代唯一能與外國勢力抗衡的軍隊,在此人算計下土崩瓦解

擁有如此強大的軍事實力的東北軍,在張學良的統率下,聲勢盛於當時中國任何一支軍隊,1930年中原大戰,蔣介石在中原地區和馮、閻大軍纏鬥,並無必勝的把握。

在求得張學良入關參展後,蔣介石迅速扭轉了局勢,將馮玉祥的西北軍徹底擊敗,閻錫山的晉綏軍也力不能支,可見張學良的東北軍對當時中國政治軍事格局的影響之深。

但是就是這樣一支強大的地方軍隊,最後還是避免不了消亡的命運,有兩個時間點,使得這支強軍由盛轉衰,最終走向了消亡的命運。

第一個時間點,就是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作為中國抗戰的開始,時至今日仍受到很多矚目,中國人在普遍的憤恨之餘,也對事件的責任方,存在這很多疑點,具體的爭論體現在到底不抵抗的命令出自於誰。

對於當時的局勢進行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關東軍的軍力和勢力很明顯是不如東北軍的,但是卻能在三個月內佔領東北。

強大的東北軍不戰自退,還將東北優良的軍事工業體系原封不動的留給了日軍,

這讓人在情感上和道理上都無法理解,東北軍雖然處在國軍序列,但是實際控制人是張學良。

軍閥時代唯一能與外國勢力抗衡的軍隊,在此人算計下土崩瓦解

對於持“蔣介石下令抵抗,張學良下令撤退”觀點的人來說,這件事情最大的責任就在張學良,而在張晚年接受的採訪來看,其親自承認了放棄東北是自己一人的責任,不做抵抗是為了防止留給日本擴大戰果的藉口。

當然,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這個理由並不成立,是一種替蔣介石攬責的說辭,即使晚年張學良所說確實是他的真實想法,但是面對日軍已經明確的侵略行為,還意圖用退讓來換所謂和平,確實有些自欺欺人了。

不管怎麼說,東北軍在這次時間中的表現,不論當時還是如今,都令人失望。

軍人保家衛國是天職,服從命令也是天職,但是在那個危急存亡的時刻,竟然會有命令叫他們不要保家衛國,扔下妻兒老小撤退,這種看似荒謬的命令,也只是那個時代民族悲劇的其中一個篇章。

軍閥時代唯一能與外國勢力抗衡的軍隊,在此人算計下土崩瓦解

就這樣,丟下了成千上萬東北人民,丟下了堆積如山的的槍炮彈藥和飛機大炮,東北軍全線撤到關內,這成為他們悲劇命運的開始。

第二個時間點,就是1936年底令全球震動的西安事變。當初帶著東北軍全線撤退的張學良會兵圍華清池逼蔣抗日?確實當時誰也沒有想到。

與其說是張學良自己良心發現,不如說被蔣介石用作“剿匪棋子”的張學良實在是不想看到自己辛苦培養的東北軍就這樣在內鬥中被消耗殆盡。

在被調入西北和紅軍作戰的過程中,東北軍編制被蔣介石多次撤銷,軍糧從不能按時供給,將士們的反戰情緒和戰敗損失造成的心理壓力形成了一個無盡的死循環。隨著這種情形堆積的情緒到達頂點之時,軍人出身的張學良也只能用“兵諫”的方式處理了。

在多方的斡旋下,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張學良也決定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但是蔣介石到了南京就扣押張學良,絕對出乎東北軍所有人的意料。

作為中華民國的海陸空軍副司令,在西北尚有數十萬東北軍將士擁護的張學良,驚歎被蔣介石公然扣押,這件事對於中國政治軍事格局的影響不可謂不大,當時有人就提到了一個問題——蔣介石不怕東北軍十幾萬人揭竿而起嗎?

這個問題邏輯是通的,但是仔細分析下來,可能性並不是很大。很顯然,老謀深算的蔣介石對於東北軍的境遇瞭解的頗深,他也用其擅長的政治手腕消除了扣押張學良逼反東北軍的可能性,同時,也將這個盛極一時的地方割據軍隊徹底的分化瓦解。

之前提到過,東北軍從成立之初和其之後的發展來看,具有張學良私人武裝的特點,在張學良被扣押無法發號施令的情況下,東北軍群龍無首,期間必有分歧。事實也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

在張學良被扣押後,東北軍內部的將領們對於營救少帥確實做了緊急的討論,不但沒有達成營救方式上的共識,還造成了東北軍內部空前的分裂。

對於張學良營救方式上,以東北軍67軍軍長王以哲、西北總部參謀長徐方等人為代表的元老派表示要以和談手段營救,受到以孫銘九應德田為代表的少壯派軍官的激烈反對,他們認為強硬對待,不惜一戰才能讓蔣介石屈服,兩方各執一詞,以致最後無法調解。

1937年二月二日,孫銘九派兵刺殺了王以哲等人,而其他元老派軍官則以此為藉口對少壯派軍官進行清洗和處分,雙方兵戎相見內部殘殺愈演愈烈,也給了意圖控制東北軍的蔣介石以可乘之機。

“二二兵變”發生一週後,蔣介石安排東北軍部分將領面見張學良,一來是借張學良之口說服東北軍保持穩定,而來也是讓他們明確張學良無法出山主持大局的事實。為了安穩各部,張學良寫信給東北軍的諸位高級將領,告誡他們“軍隊不是張某一人之軍隊,而是國家之軍隊,應聽從上級指揮。”

張的信確實對穩住東北軍意義重大,但是也成為了蔣介石著手整編分化東北軍的藉口。

同年三月下旬,蔣介石將除騎兵軍以外的東北軍分別調往豫、皖、蘇三省,全部降為二級部隊,分屬中央軍在豫皖蘇三省的各級部隊,使得其之間互不隸屬,也無法進行聯繫。很多東北軍將領都知道這是蔣介石的手段,但是為了張學良的安全,他們還是選擇了聽從命令和隱忍,同意執行蔣介石的整編命令。

在完成對東北軍編制的分散後,蔣介石又先後用幾種措施“溶化”東北軍。首先,在有東北軍的連隊中,對普通士兵和低級軍官大搞忠孝禮儀教育,通過委派政工人員進駐的方式,企圖消除東北軍下層士兵對上層軍官的牢固族群關係,但是此舉收效甚微,官兵們不能消除蔣介石扣押張學良對他們帶來的惡劣影響,蔣介石只能暫時作罷。

對底層改造不成,蔣介石採取了收買高層的辦法。在東北軍整編的過程中,蔣介石拿出巨資收買了曾經東北軍派駐中央軍的代表王樹常,讓他牽線收買了繆澂流、吳克仁等東北軍高級將領留為己用。

除此之外,對於不能收買的東北軍將領,蔣介石也嚴密監控。因為在西安事變中部分東北軍將領和紅軍有很好的合作關係,

蔣介石採用政工人員和特務監視的方式,對他們展開調查和迫害,有一部分在東北軍中發展的秘密黨員和願意和紅軍合作的將領被發現,有一部分被撤職查辦,對統一戰線和抗戰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而在全面抗戰開始後,蔣介石的中央軍在和日軍作戰時也有很多針對東北軍的小花招。在作戰較順利的情況之下,中央軍部隊將東北軍安排在進攻的次要位置,在取得戰果時將他們忽略;而在日軍進攻猛烈時,則將東北軍放在突出位置迎敵。

面對這種情況,東北軍無力也無處申辯,儘管英勇作戰,但還是造成了很多傷亡。到抗戰結束後,東北軍舊部僅存51軍、57軍、49軍、53軍,總人數不超過十萬,而在解放戰爭中,他們也先後投誠、起義或被殲滅。

隨著53軍在遼瀋戰役中被解放軍殲滅,軍長周福成被俘後,叱吒中國近四十年的東北軍徹底走入了歷史。

軍閥時代唯一能與外國勢力抗衡的軍隊,在此人算計下土崩瓦解

從一支全中國最強的軍隊,到最後了無痕跡的歷史剪影,二十年時間,東北軍如同一道流星一般在中國近代歷史中一閃而過。

他們本可以成為保家衛國的先鋒英雄,但在中國近代歷史的兩次轉折中,他們從山巔直落山崖,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他們的誕生、發展和後期的掙扎是中國近代地方軍命運的一個縮影。

同時也不能忘記,張學良也曾頂住日本的壓力宣佈改旗易幟,避免了東北早早落入日寇之手;

即使在全線退入關內的過程中,東北軍的官兵們也仍高喊過“打回老家去!”“收復失地!”等等鏗鏘的抗戰口號,他們也是為國家統一和全民族反侵略的鬥爭中做過貢獻,有很多官兵將領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英勇犧牲,他們也同樣值得人民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