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鳴蟲葫蘆精賞

範制葫蘆自清朝康乾年間達到頂峰,出現了大量型制美觀的“官模子”葫蘆器,“粗略估計,百數十年來,範制當以萬計。”後來範制工藝由皇室流傳至民間,並逐漸由把玩觀賞之物轉變為蓄養鳴蟲的器具。一時間,皇親國戚、達官貴人與布衣百姓將範制葫蘆蓄養鳴蟲的潮流推向高潮,“官模子”與民間範制葫蘆器更是層出不窮,一派熱鬧景象。

微拍堂

天津名家《茶會》棒子葫蘆,點擊撿漏

“官模子”形狀以尖底者為多,適合蓄養蟈蟈。至於“官模子”為何以蟈蟈葫蘆居多,王世襄先生在《中國葫蘆》一書中這樣說到:“罐家趙子臣亦有說:‘元旦至上元,大內宮殿暖閣設火盆,熾木炭,周圍架格上滿置蟈蟈葫蘆,聒耳之聲,晝夜不停,蟈與國同音,乃取‘萬國來朝’之意。’詢所說來源,謂父輩聞諸同、光間內侍。傳說雖不可信,但葫蘆發音,自較錦囊袖籠為優,而道光以來有大量蟈蟈葫蘆問世,實物已為其作證。”

微拍堂

葫蘆範制筒子,點擊撿漏

“官模子”流傳至民間後,產生了“安肅模”與“三河劉”兩大流派。其中“安肅模”普遍被認為與“官模子”淵源更深,因為又被稱作“官模子”的翻版。安肅模分素模與花模兩種,花模之中又分精細和粗獷兩種,精細者是當年宮中遣散的種植官模老藝人出宮時帶出的手藝和模具,可與當時的官模子媲美。粗獷者是當時鄉野村夫鏤刻的模具,大多花紋粗糙,題材不免平庸俚俗,但也有極富當地鄉土氣息的作品。安肅模葫蘆為了防蟲,幾乎全沒有裡子。

微拍堂

津門範制蟲具葫蘆鳴蟲葫蘆,點擊撿漏

大概民間不像宮廷那般在意什麼“萬蟈來朝”,因此蓄養的鳴蟲不光有蟈蟈,還有油葫蘆等陰蟲,而“三河劉”所範葫蘆,能讓油葫蘆的鳴音更加圓潤響亮,彷彿音箱一般,因此廣為稱道。“三河劉”據傳是河北三河一位姓劉的能人所範,葫蘆胎體較松,且表皮光素堅實。在處理葫蘆內裡兒的時候,多留下膚瓤貼實內壁,故有瓷皮、糠胎、麻包裡之特點。

微拍堂

範制葫蘆雙面扁瓶,點擊撿漏

老鳴蟲葫蘆精賞

老鳴蟲葫蘆精賞

老鳴蟲葫蘆精賞

老鳴蟲葫蘆精賞

老鳴蟲葫蘆精賞

老鳴蟲葫蘆精賞

老鳴蟲葫蘆精賞

老鳴蟲葫蘆精賞

老鳴蟲葫蘆精賞

老鳴蟲葫蘆精賞

老鳴蟲葫蘆精賞

老鳴蟲葫蘆精賞

老鳴蟲葫蘆精賞

老鳴蟲葫蘆精賞

微拍堂

竹蛉葫蘆奶瓶,點擊撿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