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故事3:少年涉世 自古雄才多磨難

李嘉誠的故事3:少年涉世 自古雄才多磨難

日治時期,百業蕭條,求職談何容易?李嘉誠求職四處碰壁,好不容易找到茶樓跑堂的工作。一天,他不小心把開水灑在客人身上,險些被炒魷魚。可沒多久,他自動辭工,進了舅父的公司,幹得好好的,突然又一次跳槽……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古代聖賢孟子的箴言,既是李嘉誠一生的寫照,又是他歷經艱辛不敗不餒的精神支柱。李嘉誠幼時就隨父誦讀,熟記於心。他少年喪父,獨立謀生,時時以此言鞭策自己。

“香港少寒冬,一有冷死麻雀凍死翁。”

1943年冬,正是香港少有的寒冬。北國的風,翻越南嶺,掠過珠江平原,直撲香港。日治時期,市景本就蕭條,寒冷降至,街上行人愈加稀落。

在這缺衣少食、人人自危的日子,誰也不會關注一對行街的婦人和少年——他們就是李嘉誠和母親莊氏。母親帶嘉誠沿街挨家挨鋪尋找工作,他們足足行走了一整天,從母子倆沮喪的表情,可知未能如願。

天黑許久,路燈才亮起來。燃料短缺,日軍實行燈火管制。酒樓飯鋪,飄出陣陣香氣,李嘉誠空乏的胃腹一陣陣痙攣,早晨喝的是菜葉煮稀粥,早就餓得肚貼背。

“阿誠,餓了嗎?阿媽給你買糯米雞。”母親心疼地問道。她身上帶了幾仙零錢。

“我不餓。”李嘉誠用堅定的語氣回答道。他深知現實的冷酷,不找到工作,一家人連一日兩頓稀粥都喝不上。

母親微微側過臉,淚水撲簌簌往下淌。

母子倆步履蹣跚回到家,雙腳滿是血泡。李嘉誠躺在床上不願動,母親把在路上撿的菜葉洗淨,生火煮粥。

舅父帶來一小袋米,他問了問一家人的起居飲食,板凳沒坐熱就告辭。他應該知道姐姐外甥外出找工作,就是一句不提。

翌晨,李嘉誠堅持一個人出門,他不忍母親跟著他一拐一拐,艱難地行街。

母親說:“你去找潮州的親戚和同鄉,潮州人總是幫襯潮州人的。”母親說了一串人名地址,他們都曾與李嘉誠的先父有交往。

李嘉誠先趕往上環的黃記雜貨店,店主黃叔原先住在潮州北門,與李家租屋僅隔兩條巷,他還是嘉誠伯父李雲章的學生。

李嘉誠呆在街邊愣怔,店鋪關門,“黃記”布幌蕩然無存。他透過門縫看,裡面空無一物,只剩滿地的垃圾。李嘉誠不知黃叔出了什麼事,破產?外遷?或被日本人抓去?他曾聽舅父與先父談商界的事情:日軍當道,市景肅殺,生意難續,生意人,執笠(倒閉)的多於開張的。

父親認識的潮籍人都是小商小富,李嘉誠冒出個幼稚的想法,去銀行找工作,掃地、抹灰、煲茶、跑腿,幹什麼都行。銀行是做錢生意的,銀行不會沒錢。

等待他的,只有閉門羹。

夜幕降臨,李嘉誠拖著疲憊的雙腿回到家,找工的結果一覽無遺地寫在他失意的臉上。母親卻露出難得的笑顏,告訴他:

“舅舅叫你上他的公司做工。”

李嘉誠愣住了,淚水在眼眶裡打轉轉。這兩天,他遭受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雙腳跑得又腫又疼,白眼冷語,深深挫傷他的自尊心。儘管如此,他仍覺得好事來得太快了。

母親給嘉誠擦乾淚水,自己的淚水卻奪眶而出,母親高興地說:“進了舅舅的公司,天天跟鐘錶打交道,這是一門好技術,日後準能發達。阿誠,你可要好好做,聽舅舅的話。”

諄諄教誨間,她瞞住了一個事實。莊靜庵並不忍心讓外甥小小年紀,就獨自闖蕩謀生,他原本就有意讓嘉誠進他的公司。但他擔心嘉誠找工作太容易,不思自強自力。故而先讓嘉誠嚐嚐找工作的苦頭,這樣才會珍惜來之不易的職業。

“我不進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李嘉誠想起先父的遺言及行為,促使他迅速做出這樣的決定。他不想受他人太多的蔭庇和恩惠,哪怕是親戚。

母親直愣愣望著嘉誠,以為聽錯了。嘉誠果斷地重複一遍。母親不再吱聲,她發現兒子在清高這一點上,太像他的父親,並且比他父親還要倔強。

李嘉誠確實有幾分倔強,兩天遭受的種種挫折,使他產生了一個頑強的信念:我一定要找到工作!

母親同意嘉誠再去找一天工作,“事不過三,第三天還找不到,就一心一意進舅父的公司做工。”

“春茗”茶樓的工作

蒼天不負有心人,次日正午,李嘉誠在西營盤的“春茗”茶樓找到一份工作,但他卻不能上班,老闆要李嘉誠找一位有相當資產和信譽的人擔保。

李嘉誠興沖沖跑回家,跟母親說起這事。最好的保人,就是做中南鐘錶公司董事長的舅父。舅父不在家,嘉誠又等不及,母親就隨嘉誠先去茶樓看看。

母親見了老闆,向他訴說家庭的不幸。老闆動了惻隱之心,竟同意母親為兒子擔保。

李嘉誠進了茶樓做煲茶的堂仔。

廣東人習慣喝早晚茶,天矇矇亮,就有茶客上門。店夥計,按照季節的不同,必須在早上5時左右趕到茶樓,為客人準備茶水茶點。

舅父送了一隻小鬧鐘給嘉誠,好讓他掌握早起的時間。通過求職這件事,舅父不再懷疑外甥獨立謀生的能力。不過,還不敢預料嘉誠今後會幹出驚天動地的業績。而當時的李嘉誠,也不敢有宏願大志,眼下最現實的,是好好做這份工作,養活母親和弟妹。

李嘉誠每天都把鬧鐘調快10分鐘響鈴,最早一個趕到茶樓。調快時間的習慣一直保留到今日,他做任何事,都走在時間的前面。

茶樓的工時,每天都在15個小時以上。茶樓打烊,已是半夜人寂時。李嘉誠回憶這段日子,說“我是披星戴月上班去,萬家燈火回家來”。這對一個才十四五歲的少年,實在是太累太乏了。白天時,茶客較少,但總會有幾個老翁坐茶桌泡時光。李嘉誠是地位最卑下的堂仔,大夥計休息,他卻要呆在茶樓侍候。

李嘉誠對兒子談他少年的經歷:“我那時,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3天3夜。”

茶樓是個小社會,三教九流,什麼樣的人都有。他們與先父所說的古代聖賢相去甚遠,但一個個都是這麼實在,富有鮮明的個性。他們或貧,或富;或豪放,或沉穩。也許是泡在書堆裡太久的緣故,李嘉誠對茶樓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別的新鮮感。他會揣測某一茶客的籍貫、職業、財富、性格。他由此而養成觀察人的習慣,這對他日後從事推銷工作大有裨益。

李嘉誠尤其喜歡聽茶客談古論今,散佈小道消息。他從中瞭解了社會和世界的許多事情。不少事,在家庭,在課堂,聞所未聞;不少說法,與先父和老師灌輸的一套,大逆相忤。李嘉誠發現,世界原來是這麼錯綜複雜,異彩紛呈。李嘉誠的思維不再單純得如一張白紙,又因為先父的訓言刻骨銘心,他在紛紜變幻的世界沒有迷失自我。

聽茶客談天,是排困解乏的最佳療法。有一次,李嘉誠聽得入迷,竟忘了侍候客人茶水。他聽到大夥計叫喚,慌慌張張拎茶壺為客人衝開水,不小心灑到茶客的褲腳上。

李嘉誠嚇壞了,木樁似地站在那裡,一臉煞白,不知向這位茶客賠禮謝罪。茶客是茶樓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太爺。若是挑剔點的茶客,必會甩堂倌的耳光。

李嘉誠誠惶誠恐,等待茶客怒罵懲罰和老闆炒魷魚。在李嘉誠進來之前,一個堂倌犯了李嘉誠同樣的過失,那茶客是“三合會白紙扇”(黑社會師爺)。老闆不敢得罪這位“大煞”,逼堂倌下跪請罪,然後當即責令他滾蛋。

這時老闆跑了過來,正要對李嘉誠責罵,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這茶客說:“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能怪這位小師傅。”茶客一味為李嘉誠開脫,老闆沒有批評李嘉誠,仍向茶客道歉。

茶客坐一會兒就走了,李嘉誠回想剛剛發生的事,雙眼溼漉漉的。事後老闆對李嘉誠道:“我曉得是你把水淋了客人的褲腳。以後做事千萬得小心。萬一有什麼錯失,要趕快向客人賠禮,說不準就能大事化了。這客人心善,若是惡點兒的,不知會鬧成什麼樣子。開茶樓,老闆夥計都難做。”

回到家,李嘉誠把事情說給母親聽,母親道:“菩薩保佑,客人和老闆都是好人。”她又告誡兒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積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

李嘉誠再也沒見過那位好心的茶客,他成為鉅富後對友人說:“這雖然是件小事,在我看來卻是大事。如果我還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讓他安度晚年,以報他的大恩大德。”

這是李嘉誠一生中惟一一次“飯碗危機”。一年後,李嘉誠辭去茶樓的工作,去了舅父的中南鐘錶公司。

他已經熬過最艱辛的一年,老闆給他加了工錢,他能夠向其他堂倌一樣,輪流午休或早歸。茶樓工作出息不大,但他感謝茶樓老闆,老闆成全了李嘉誠養家餬口的基本願望,給予他極好的人生鍛鍊。

在中南鐘錶公司的工作

為去舅父的公司,李嘉誠猶豫了好些天。他渴望從事新的職業,尤其是跟複雜鐘錶打交道的行當。李嘉誠邁向社會,曾拂逆了舅父的一番好意。現在李嘉誠又覺得,他似乎不應再有太多的顧慮。自己是在社會闖蕩和磨鍊過的人,進舅父的公司,不是接受恩賜,而是為舅父做事。

莊靜庵回憶少年李嘉誠時說:“阿誠的阿爺謝世太早,故阿誠少年老成,他的許多想法做法,就像大人。”

李嘉誠進了舅父的公司,舅父不因為嘉誠是外甥而特別照顧。李嘉誠從小學徒幹起,初時還不能接觸鐘錶活兒,做掃地、煲茶、倒水、跑腿的雜事。李嘉誠在茶樓受過極嚴格的訓練,輕車熟路,做得又快又好。開始,許多職員不知李嘉誠是老闆的外甥,他們在莊靜庵面前誇李嘉誠,說他“伶俐勤快”,“甚至看別人的臉色,就知道別人想做什麼,他就會主動幫忙”。

李嘉誠進中南公司的目的,是學會裝配修理鐘錶。他利用打雜的空隙,跟師傅學藝。他心靈手巧,僅半年時間,就學會各種型號的鐘表裝配及修理。

舅父對嘉誠的長進心喜不已,但他從不當面誇獎他。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黑暗的日治時代結束,但香港的殖民地位依然不變,只是太陽旗重新換成米字旗。戰前,香港人口163萬,日治時期銳減為60萬。大批的房屋遭破壞,英國接管香港,有17萬人無家可歸。戰時逃出香港避災的人,以每月10萬人的數量回流香港。食品短缺,燃料不足,住房匱乏,港英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市民供給,復興香港經濟。

莊靜庵預見香港經濟將有超常的發展,於是擴大公司規模,調整人事。李嘉誠被調往高升街鐘錶店當店員。

李嘉誠在茶樓,已學會與人打交道;進中南公司,經過裝配修理的學藝,對各類鐘表瞭如指掌。他很快就掌握鐘錶銷售,做得十分出色。與李嘉誠同在高升鐘錶店共事的老店員,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道:

“嘉誠來高升店,是年紀最小的店員。開始誰都不把他當一回事,但不久都對他刮目相看。他對鐘錶很熟悉,知識很全,像吃鐘錶飯多年的人,誰都不敢相信,他學師才幾個月。

當時我們都認為他會成為一個能工巧匠,也能做個標青(出色)的鐘表商,還沒想到他今後會那麼威水(顯赫)。”

少年時的李嘉誠,就顯示出與眾不同。只是他的社會地位低下,不引人注意。他在茶樓打工,常常利用短暫的空閒默讀英語單詞。他怕遭茶客恥笑和老闆訓斥,總是靠牆角,迅速掏出卡片溜一眼。他深知眼下吃飯比求知更重要,只能給自己定下最低目標——不遺忘學過的單詞。

大凡成大器者,聰明是其一,重要的還是勤奮。

進了中南公司,晚上的時間全是自己的,白天做工不那麼勞累。李嘉誠給自己定下新目標——利用工餘時間自學完中學課程。他年少位卑,骨子裡卻有股不屈的傲氣,渴望出人頭地,像舅父,像茶樓遇到的“大粒佬”(大老闆),幹一番大事業。雖是在戰時,科技的力量無所不在,中國遭受日本侵略,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最終敗在美國手裡,無不與科技有一定的聯繫。進入和平年代,科技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日新月異。

沒有知識,很難做成大事業,這是極淺顯的道理。

李嘉誠儘管有十分強烈的求知慾望,卻為買教材而發愁。他的工薪菲薄,要維持全家的生活,還要保證弟妹讀書的學費,他希望弟妹能一帆風順讀完應讀的學業,而不是像他這樣。李嘉誠想到一個絕妙的辦法,購買舊教材。許多中學生,將用過的教材當廢紙賣掉,或當垃圾扔掉,就有書店專門做舊書生意。

李嘉誠談起節省幾港幣買新書的錢,言談表情,比現在賺幾億港元還興奮:

“先父去世時,我不到15歲,面對嚴酷的現實,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學業。那時我太想讀書了,可家裡是那樣的窮,我只能買舊書自學。我的小智慧是環境逼出來的。我花一點點錢,就可買來半新的舊教材,學完了又賣給舊書店,再買新的舊教材。就這樣,我既學到知識,又省了錢,一舉兩得。”

從這件小事,可見少年李嘉誠,已開始具備商業頭腦。

1946年年初,17歲的李嘉誠突然離開勢頭極佳的中南公司,去了一間小小的名不見經傳的五金廠,做行街仔(推銷員)。

同事大惑不解,阿誠是老闆的外甥,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叻仔(有本事的青年),在公司前程無量。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他為的是哪般?莫非他神經出了毛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