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维西永安扶贫丨他 乡 寄 语

迪庆维西永安扶贫丨他 乡 寄 语

​他 乡 寄 语

文/李晓倩


“骏马堂堂出驿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年少轻狂,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2015年9月刚从大学毕业的我充分发挥“女汉子”的良好素质,扛上所有的行李独自一人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从此扎根于此,经受社会“雨露”的浸养生根发芽。刚出社会,尽管有点“历练”经验也是沧海一粟,总结来说就是社会“小白”一枚,对于政府工作那更是“纯白”色的。我能做到的就是“既来之,则安之”,放低姿态不懂就问,不会就学。


后来慢慢的适应了这边的生活和工作,接着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就打响了,同样是一头雾水,同样的“摸着石头过河”,不同的是在完成着这一工作的过程中,我更深层次的了解了这个地方。最初的印象,这里是一个偏远的山区,有着的是朴素的风俗和善良的百姓,一切虽然不完美,但却是美好的,有点像别人笔下不谙世事的世外桃源。随着走村入户工作深入开展后,我又有了不同的看法,相对于发展中的世界,这里是落后的,匮乏的。信息、交通、思想、生活的落后可以快马加鞭的赶上,但是人才的匮乏确实不能急于求成,毕竟“十年育树,百年育人”。

迪庆维西永安扶贫丨他 乡 寄 语

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扶”那就是“扶志”。最让人头疼与心痛的也就是“扶志”,虚无缥缈的东西怎么扶,而且有些人真的扶不起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开展“控辍保学”工作了,工作队员半夜12点还在维西街上找学生,苦口婆心的在那里劝他回去上学。我到现在都想不通国家投入那么多财力、物力,积极改善这边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设备,学生上学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全免,还有这样那样的补贴,这么好的政策、条件为什么还不珍惜,不上学?如果我上学的时候能有这样一半好的条件,或许我就是另外一番境地了。


鄙人虽然不是什么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勉为其难也能算是一个热爱学习、学校的学生。为什么呢?因为不上学的日子比上学的时候苦多了。总有干不完的农活。别人家的小孩期待着假期,讨厌开学,而我恰好相反。就算读到大学也依然如此。在大多数人眼中大学是人生中的“象牙塔”,拿着父母供给的生活费,可以自由的吃喝玩乐,也没有人逼着去学习。可我不同,我把大学当做进入社会的过渡期,除了正常的上课以外,其余时间都在忙于生计,打工、赚钱。我不是没有生活费,只是微薄的生活费负担不起日益高涨的物价,以至于我日常开销都成问题,但又不忍心再向父母多要一分。毕竟家中已经够苦了。在农村重男轻女是很常见的事情,尽管一再呼吁男女平等,但依然有不少顽固分子坚守旧习。但我的父母并没有因为我们是女孩子就剥夺我们上学的权利,相反他们更重视教育,特别是女孩子,在农村不读书的女孩子很多都只能嫁人生娃,读书或许还另有出路。所以尽管高考成绩那么不如意,勉强够上本科分数线,读本只能读三本,或者是读大专。父亲毅然让我选择了本科,他说再贵的学费,砸锅卖铁也供你读。就这样我怎好意思再向家中伸手。起初也尝试当过“米虫”,后来发现当“米虫”很安逸,但丢掉的是上进心,得到的是别人的轻视,我也是有脾气的,所以幡然醒悟后就开启了我的兼职生涯,一边打工,一边适应社会,一边挣点生活费,成功的在大三的时候实现了自给自足的愿望,心里也特别有成就感,虽然已经毕业5年了,现在想起依然很开心。

迪庆维西永安扶贫丨他 乡 寄 语

所以每当开展劝学工作的时候,我就特别不能够理解,学生为什么不读书?为什么家里那么困难了有那么好的政策不好好学习?为什么家长就那么不重视教育?甚至有的家长和学生还恶意辍学,为什么!读书是为我们读,读给我们看吗?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就放弃改变自己甚至家庭命运的机会,这很酷吗?不!简直愚蠢至极!每每遇到这些内心就无比郁闷、忧伤。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辛运的是,也有很多学生经过劝导后迷途知返,好好学习,还有一些努力学习后考上大学的。其实在身边就有很多积极地例子。村里公益岗赵琴同学,一个很朴实的小姑娘,家里也不宽裕,但父母很重视教育,兄妹两大学毕业,哥哥在香格里拉上班,她在村里工作,一边上班一边看书准备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考上维西二中的老师,教书育人去了,家里也在慢慢变得好起来。还有一个高中毕业的李璐涵同学,很有想法的一个小女孩,高中毕业利用闲余的假期时间到村来社会实践,一边学着办事,了解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是怎么一回事,一边学习为人处世,能和村里各个年龄段和职位的人“打”成一片,开学时为她送行大家都很不舍,一边叮嘱他好好学习,一边挥泪送别。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举。

迪庆维西永安扶贫丨他 乡 寄 语

一个难得的机会,村里协助迪庆州工商联举行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均瑶育人奖迪庆州教育扶贫项目助学金发放仪式,也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将永安村原本应该在外上学的大学生们统统聚在了一起,看着这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感觉自己也年轻了很多。青涩的年纪,青葱的岁月和这初春的时节格外应景。70多名大学生,我仿佛看到了70多个未来的希望。大学生活虽然短暂,但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帮扶力度也越来越大,寄希望于这群青年才俊,把握机会,珍惜当下,努力学习和生活,毕业后也能为这片生养的土地做点贡献,学会感恩,争做社会有用之人。


我是一个“外地”人,考上村官来到这里,虽然只有短暂的5年,但也品尝过社会的“黑暗料理”,酸、甜、苦、辣、咸都有过。别人总会问我为什么来这里,我不好意思说是为了生计,就会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扶贫干了5年,在这五年里我见证了这个地方的改变,虽然没有干出什么特别高的成就,但我一直也在努力工作着。在这里我收获了很多温暖与感动,或许在不觉间我对这已经用情至深,所以他乡也成为了故乡,内心深处衷心希望它能发展的更快更好。


作者简介

迪庆维西永安扶贫丨他 乡 寄 语

李晓倩

1993年生,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人,2015年考上大学生村官到维西参加工作,辗转维登乡山加村、白济汛乡永安村,是脱贫攻坚战役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爱好广泛,博而不精,向往多元的世界,平行的生活,目前只想兢兢业业工作,为永安村的脱贫攻坚敬献绵薄之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