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知識的自我反芻,將書中內容變為身體的一部分(背後原理篇)

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讀書終極目標:學會知識的自我反芻,將書中內容變為身體的一部分》,似乎只對樊登讀書法的第一步進行了詳細闡述。最重要的後兩步,總感覺寫的不夠透徹,所以今天特別想進行一些補充,並對樊登讀書法背後邏輯和所依據的原理,做一下拆解和分析。


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01 讀完一本書後,為何要間隔一週再畫思維導圖?

02 讀書後,為什麼要講給別人聽?

03 怎樣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學會知識的自我反芻,將書中內容變為身體的一部分(背後原理篇)


01 讀完一本書後,為何要間隔一週再畫思維導圖?


首先回顧一下樊登的讀書步驟:

  • 第一步:讀懂一本書
  • 第二步:把自己和書隔離一週
  • 第三步:根據記憶繪製思維導圖
  • 第四步:講給別人聽

上一篇文章中主要講述了第一步的內容,即讀懂一本書,關鍵在“懂”字上。

今天針對樊登讀書法的第二、三、四步,來做詳細拆解,並說明背後的理論依據。只有搞清楚背後的邏輯鏈條,才能更有效地去模仿和練習。

樊登的具體做法是:讀完一本書後,他會先把書放下,給自己一段時間間隔,大概一週左右,然後根據記憶繪製思維導圖,最後再錄製視頻講給大家聽。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人的記憶留存是有一定比例的,六天後僅能記住第一天學習內容的25%。


學會知識的自我反芻,將書中內容變為身體的一部分(背後原理篇)

六天後,其中四分之三的內容已經忘記,但是還要依據僅存的記憶去完成思維導圖的繪製,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

既然過程如此痛苦,為什麼樊登還會這樣做?這背後的底層邏輯又是什麼呢?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說一個心理學知識: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通俗簡單地可以解釋為:一切防禦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心理防禦機制便會啟動,一旦啟動了心理防禦機制,你就會為自己編造謊言,狡猾地讓自己逃避掉各種痛苦。

舉個例子:

就用樊登老師的讀書方法來說,當你讀完一本書一週後,你會選擇憑藉自己的記憶繪製思維導圖,還是會選擇讀完這一本後將其束之高閣,繼續選擇下一本來讀?

我想大多數人,肯定會選擇後者,為什麼?

因為,這樣會讓你相對感覺更輕鬆,不需要回憶、不需要思考,只是一本一本讀下去就好了。一年讀幾十本,甚至幾百本,到時候年終給自己一年所看過的書拍個大合影,然後在朋友圈曬一下,下面一群人給你點贊、評論、各個給你豎大拇指,你頓時感到內心無比充實、自我膨脹到認為可以超越身邊所有人。

這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為自己逃避痛苦找到的一個藉口,而且你明明知道是在逃避,卻不願意承認。

不能否定你一年來通過努力讀過的那一摞摞書,但從中抽出一本,你還能講出裡面的多少內容呢?一些重要的概念、觀點、數據、故事,你還能記住多少呢?

這就是我們人類開啟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情況,為了躲避痛苦。

學會知識的自我反芻,將書中內容變為身體的一部分(背後原理篇)

每當面臨選擇的時候,我們的心理防禦機制都會開啟,你會選擇快樂,還是選擇痛苦?都取決於你自己。防禦機制是我們一生自然習得的思維習慣,它已經深深“銘刻”在你大腦的神經連接和路徑裡。

如果選擇快樂,你會永遠處於自己的舒適區內;如果選擇痛苦,就是你邁向下一個臺階的重要拐點。

瞭解了這個概念,你就會清楚為什麼我們每次都會止步於第一步和第二步,而無法踏入第三步、第四步了。因為你捨不得離開舒適區帶給你的快樂和滿足感。

而樊登讀書法的第三步和第四步,會使你的大腦進行大量“摩擦”,帶給你的感覺是痛苦與挑戰。但恰恰最後兩步才是讓你有所突破和成長的最關鍵環節。


學會知識的自我反芻,將書中內容變為身體的一部分(背後原理篇)


02 為什麼要講給別人聽?


我們先來看一幅圖。


學會知識的自我反芻,將書中內容變為身體的一部分(背後原理篇)

這幅圖稱為學習金字塔,是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的一個研究結果,在圖中排列出了常規的學習方式。

圖中不難看出,平時我們最常用的“聽講”方式,它的學習留存率僅為5%,閱讀為10%,而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就是教授給他人,佔比為90%。

樊登正在做的就是這件事,一種最高效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不但利人,更利己。

提到學習金字塔,不得不說“費曼學習法”,也有人稱之為“費曼終極學習法”。

費曼學習法,源於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


學會知識的自我反芻,將書中內容變為身體的一部分(背後原理篇)

費曼學習法分為4步,如上圖,我來進行詳細說明:

  • 第一步:選擇並確定一個學習的主題。

任何主題都可以,可以是一本書,也可以是一個知識點。

  • 第二步:把它講給一個孩子聽。

你所講授的對象不是你的那些聰明的成年朋友,而是一個8歲的孩子。因為8歲孩子的詞彙量和注意力剛好能夠理解基本概念和關係。

  • 第三步:發現缺口

在你講授的過程中,你不可避免地會卡殼,忘記重要的點,不能解釋,或者不能將重要的概念聯繫起來,那麼,這時你就發現了知識的缺口。這就是學習開始的地方。

  • 第四步:組織簡化

知道自己在哪裡卡住了,那麼就回到原始材料,重新學習,直到你可以用簡單的語言來解釋這個知識,並確保自己沒有從原始材料中借用任何行話,將其組織成一個流暢的故事,再去講給孩子聽。

這個過程就是費曼學習法的全過程。這不僅是學習的妙方,還是窺探不同思維方式的窗口,它讓你將想法撕開揉碎,從頭重組。這種學習方法會讓你對觀點和概念有更為深入地理解。

所以說,檢測知識掌握程度的最終途徑,是你有能力把它傳播給另一個人或另一些人。


學會知識的自我反芻,將書中內容變為身體的一部分(背後原理篇)


《讀懂一本書》中,樊登分享了他在閱讀過程中,時刻問自己的三個問題:

第一,我能不能準確地把握這本書真正的含義,理解這本書?


第二,我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這本書真正的含義,且表達清楚?我的信息效度和信度如何?


第三,我表達出來的內容能不能讓沒有讀過這本書的人無障礙地理解?我的語言風格是否通俗易懂?能否被二次傳播?

樊登對自己的要求與費曼學習法,是不是感覺如出一轍?

是的,這就是學習的終極方法。


學會知識的自我反芻,將書中內容變為身體的一部分(背後原理篇)


03 怎樣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學習二字,可以拆開來進行理解,“學”既是模仿,“習”則是刻意練習。“學習”就是通過模仿牛人的方法,去進行刻意練習。簡簡單單“學習”二字,道出了其中的大智慧。

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例有很多,比如:

  • 愛因斯坦模仿牛頓、麥克斯韋......
  • 巴菲特模仿格雷厄姆、費雪
  • 查理芒格模仿富蘭克林
  • 馬斯克模仿喬布斯、洛克菲勒
  • 稻盛和夫模仿王陽明、松下幸之助
  • 劉強東模仿沃爾瑪的山姆·沃爾頓

這是一個不變的法則,所有人都一樣,牛人都來自模仿牛人。


學會知識的自我反芻,將書中內容變為身體的一部分(背後原理篇)

請記住一個公式:

學習=模仿+刻意練習

所以,你想成為誰,就去模仿他,然後進行刻意練習。

例如我,想成為樊登老師這樣思路敏捷、邏輯清晰、又娓娓道來的講書人,那麼我現在要做的就是:

  • 第一步:模仿樊登老師的讀書方法
  • 第二步:刻意練習

“天才”是訓練的產物,要成為大師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那就是模仿+刻意練習。

大概集中地讀了一百本書以後,我能明顯地感覺到自己讀書的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輕鬆,而且很容易抓住重點。這說明久而久之的訓練給我帶來了極大的好處。

我們現在在屏幕前看到的樊登老師,也是經過多年的刻意練習,從2013年第一次在微信群以直播形式為大家講書,一直堅持到今天。

如果你想成為哪個領域的頂尖高手,或者你想短期內突破那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從現在開始一點一滴按照最高水平去要求自己,那才是最高效的道路。


作者簡介:ouma手記,寫有溫度的文字,做有態度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