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公寓之殤


商業公寓之殤

其實大多數中國人買房都是為了自住,我們把這群人叫做剛需,但凡剛需能買住宅的,也不會選擇一般意義上的公寓。

2016年下半年,全國房價一路高漲,以成都某樓盤為例,幾乎一週之內,價格翻了三番,當然如此劇烈的漲幅自然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關注,很快,成都迎來了一波大範圍的限購與限貸,但凡懂點經濟常識的人都明白,限購等同於“發糧票”,只有稀缺的東西才會限制,接著相關部門一套眼花繚亂的組合拳,不僅限購限貸,還讓開發商限價,雖說政府部門也明白這不是長久之計,然而這樣的手段卻使得房屋交易很快冷卻了下來,與此相對應的就是“不限購”的公寓,突然變的被恐慌性的搶購了一番,其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

2019年8月,萬科在佛山的金域名都項目由於利用辦公用途的商業房屋售賣帶“住宅”用途的公寓,一下便進入了大眾視野,而佛山市南海區國土城建和水務局給出的答覆是:登記為辦公用途的房屋,禁止有居住用途,若已把辦公用途改為居住用途,未經規劃的,屬於違建。

就此,公寓的投資再次走上了風口浪尖。彷彿一瞬間,公寓變成了眾矢之的,售賣公寓的開發商變成了“無良商家”。

其實大多購房者心裡也是敞亮,明白自己買的是40年產權的公寓,而不是70年產權的住宅,只是一個能夠落戶,另一項不能落戶而已。當然也不排除少數購房者受到了銷售經理虛假宣傳,從而購買公寓。

至於公寓的由來,大多也是歷史上的各種政策原因所致,由於我國住宅土地採用的是公開招拍掛制度,導致住宅土地價格越拍越高,而有些開發商為了定向拿到便宜的土地,即所謂的“勾地”也不得不鑽上了政策漏洞,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只要土地範圍內規劃用途中,住宅比例不超過49%的情況下,是允許開發商採用定向掛牌模式拿地的,即政府同開發商一同設置條件,例如“要引進一家五星級酒店,或某個商場,亦或是某個知名企業總部基地”,以招商引資為目的,從而將土地能夠相對確定的掛給某家房企。

當然,這些政策的出發也不一定全是壞的,例如很多城市都有開拓新城的需求,為了讓市中心的某些商業能夠搬到新城,也不得不用定向掛牌的手段,讓他們去帶動新城建設,這些企業心中自然也門兒清,光給商業,又沒人來住,我回不了現金,這商業也沒法做啊,於是就要求政府給他們配上相應的住宅用地,通過住宅能夠回收大部分現金資金,剩餘的利潤就整體通過商業的經營去實現。

除了萬達、紅星美凱龍這種專營商業地產的企業外,其實多數房企拿著另51%的商業部分,其實是非常苦惱的,由於過多的用定向掛牌這種手段,政府在規劃時也只能把商業比例提高,這就造成了不少區域商業過剩,而住宅緊缺。

一些沒有商業經營能力的企業,為了快速去化,也不得不在商業上動些腦子,畢竟壓了不少錢在資產裡,每天銀行的貸款利息都高的可怕,於是就誕生了各種酒店式公寓、辦公公寓這種夾生產品。模式也多種多樣,既有售後回租,也有統一經營,還有當住宅賣完了事的。

說到購房消費者(除了那些願意購買高端公寓的),大部分其實購買公寓也是無奈之舉,畢竟單價和總價都相對便宜,買了自己住也比在外漂泊租房要好些,因此,這些房子其實是有真實需求的,他們給那些買不起住宅的提供了另一項選擇。

然而真實世界總是這麼殘酷,一旦有需求的地方,就有炒作的人,公寓既非保障房,也非廉租房,一旦通過金融手段把購買的門檻兒降下來之後,炒房客自然也蜂擁而至。

即使是炒房的人,工薪也佔了很大一部分,他們過去都是眼睜睜的看著房子漲了好多倍,卻被時代遺落下來的投資者。誰知限購、限價、限貸、限買賣二手房的組合拳出臺後,他們就成了被政策割了韭菜的人,開發商少賺點收錢走人,政府也把土地賣掉了,就剩這幫被公寓套住的工薪家庭。

不出意外,由於稅務、交易和其它市場方面的原因,公寓很快迎來了下跌,那波妄想炒作公寓發財的,也就變成了高位的接盤俠。

說個題外話,當年開發商為了快速賣掉公寓,不少採用了包銷模式,即通過某個第三個買斷的方式,把一棟公寓樓全部買下來(買價一般為市價的6-7折),付個20%的定金,剩餘80%資金,一年內付清,於是定金交了以後,剩下的錢就拿購買者的購買款付了即可。而為了趕快賣掉這些公寓,他們聯繫了大量房屋中介,例如鏈家等機構。一套公寓的提成多的時候甚至可以達到公寓總價的15%!

回到2019年,公寓已一地雞毛。錯不在公寓本身,而在政策的限制。不過即使是這樣,我們把公寓拆解開,看他究竟是什麼的時候,也就明白了公寓是不是有投資價值了。

從交易上看,公寓買賣的稅費比普通住宅高了太多,此是其一;其二,公寓不能落戶,不享受學區待遇,按商用水電計價(各城市略有不同),一般不通氣;其三,有的公寓提供高端服務(本質上收的是服務費,這種不再考慮範圍)。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買公寓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買了個單純的屋子。而住宅的話,則能夠享受學區落戶條件帶來的溢價,以及房屋轉讓時的稅收優惠溢價(相對於公寓而言)。

拋開上述本身的溢價來看,住宅和公寓其實就沒有本質區別了,同樣能夠對外出租,並且有的公寓對外出租價格還可以做的比較高。單純從交易稅費的角度來說,如果註冊一家公司去買公寓,其實當期稅費也能避掉。所以並非公寓不能投資,也沒必要談公寓即色變,這個世界上沒有不能投資的項目,只有項目性比價。

至於性價比,網上太多文章了,這裡就不多說,比如公寓區位、配套、整體環境、是否臨地鐵,是否提供額外增值服務,是否容易對外出租,都是可以參考的一些點。如果非要說個硬指標,那就是當地住宅價格的6.5折以內為佳。

同樣的紅富士蘋果,1元一個,我覺得太有價值了,但100元一個,對我而言就沒有投資價值了。

此外,最重要的一句話,利空出盡是利好,利好出盡是利空。這是做任何投資都要謹記的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