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学吗?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中医中药,但总有一种"扶不起来"的感觉。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有人说中医中药又来蹭热度了,发出了各种灵魂拷问。官媒的大力宣传,也有点用力过猛的尴尬,甚至有点"政治正确"的意味,然而业内的专业人士却鲜有发声。在中医中药的战线上,既没有钟南山、李兰娟这样的权威院士,也没有张文宏这样的网红医生,那谁来为中医中药"代言"呢?

中医科学吗?

记录片:《本草中华》

话不多说,先来回答最根本的问题:中医科学吗?

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如果简单的把"科学性"等同于"有效性",那答案绝对是肯定的,几千年的医学实践经验不容置疑,即使现在认为有错误的地方,也只是局部的。如果以现代的科学体系来衡量中医中药,不是中医中药不科学,而是欠缺一个符合现代科学的解释。在这个中国人有绝对"话语权"的领域,我们也没能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别等到被别人申遗了又干着急。

首先要跳出中医中药的传统概念。什么是中医?什么是祖国医学?什么是传统医学?还有苗医、蒙医、藏医等等又如何定义?难道只是简单的对应"西医"的概念吗,那什么又是西医?或许说除了中医,其他都是西医,那学中西医结合的又是什么?何况其他地域、其他文明也有自己的医学,而且有些动物也会用草药、矿物治病,我们是不是还要另立一门"动医"呢。医学就是医学,无需人为分割领域,否则学西医的医生就无权开中成药,学中医的医生也不能看化验单,这甚至是个法律问题。

从人类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最初的医学只是零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语言文字得以积累和传承。在神话传说中的远古时代多是"神婆"、"祭司"充当"巫医"的角色。随着经验不断地积累就形成了"知识",最初的"知识体系"便是宗教,而宗教人士也成为了医生的代表,无论是练丹,还是驱魔,在这一阶段中、西方是没什么差异的。直到中国统一了文字,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这就为形成文献、典籍打下了基础,让神农尝百草的经验写进了本草纲目。中医就此领先,并综合了当时的宗教、哲学、人文、天文、地理、生物等等知识建立了中医的理论基础。这套理论是我们的祖先在当时知识条件下对医学经验的总结和阐释,是在当时条件下形成的科学理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明了医学在当时的"尖端"地位。就如阴阳五行理论,在有现代物理、化学理论之前,这可能是对物质世界最完善的解释,是当时的科学观和世界观。中西方在这些问题上统一认识也只是近三百多年的事,但这次西方领先了,他们掌握了各个领域的话语权。

中医科学吗?

中医典籍不仅仅是药方,而是百科全书

什么是西医?西方医学简称"西医"?当初翻译、取名的时候没有为我们后代着想啊,就像美国不一定都美,米国也不一定吃米。为什么不叫近代医学,或者叫现代医学,哪怕是叫新兴医学,也不至于让"中医"和"西医"看起来天然的对立。而把现代医学的发展全归功于"西医",听上去就像国人没能作出贡献,永远只有学习的份儿,让中国医生见了洋人就自矮三分(本次疫情中就可以看出西方医学界高人一等的傲慢)。过去几千年里全人类都是吃草药、泡温泉治病的,中国人先总结了一套理论,后来人类知识进步了,西方人建立了新的理论,并看似更具合理性。而后者的发展是全人类的成果,绝不是西方的医学成果。本次疫情的应对情况,也让我们认清中国的医疗不比西方差,西方不永远是老师,医学更不是西方的医学。

西方在医学领域的领先大概从文艺复兴开始。在中世纪的欧洲,理发师可以兼职拔牙和截肢。像达芬奇那样的艺术家,同时也是生理和解剖专家。外科手术成为西方医学实现超越的起点,而无数的战争给西方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有说是以马克波罗游记为代表的东学西渐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但更应看到这是人类知识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本主义打破神学和宗教禁锢的开始。西方人开始相信自已,敢给自己开刀治病,我命由我不由天!而同时期的中国,仍沉浸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礼仪孝道之中,把人定胜天的思想停留在文学和社会科学上,自然科学的进步缓慢。以中药用代表的药物治疗,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让国人产生了看中医就是喝汤药的刻板印象。在与西医的比较中,显得不那么舒适或直接,这也给国人以“西医以外科见长”的最初印象。

中医科学吗?

记录片:《手术两百年》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西药",特别是麻醉学、微生物学的发展,为外科学的进步提供了阶梯。但本质上"西药"与"中药"并无区别,都可以叫作"药物治疗"或者"化学治疗"。最初都是在前人的医疗经验中去总结摸索,在自然界中寻找具有药效的物质,再加以提炼和改造。比如经典药物阿司匹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希波克拉底时代就发现水杨柳的树皮可以解热镇痛,到近代才得以发现和改造,有了更广的用途。再如罂粟曾是包治百病的合法神药,但到近代经过提炼和改造,成为了毒品的鼻祖。从中医典籍中筛选出来的青蒿,最终萃取出了青蒿素,成就了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所以单从药物治疗的角度来讲,中药、西药是同根同源的,并且中药曾大幅领先。近代西方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让他们在药学理论和药物研发上都实现了超越。而现在我们也一味地"拿来主义",只求买买买,跟着造造造,鲜有原创和创新。守着中药的巨大宝藏,却没有尽心尽力地去发掘。

中医科学吗?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具体的理由也一言难尽,但总的来说单纯地把医学划分为"中医与西医",把药物划分为"中药与西药",具有极大的误导性,这两者根本不在一个话语体系里,没有可比性。就像道士、和尚、神父和爱因斯坦在一起辩论,都听不懂其他人的内容,也不接受其他人的观念,让旁听者也无所适从。不同理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但不论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即所谓的循证医学。

再来讨论一下什么是科学?

科学不等于正确,科学更不等同于真理,这听上去似乎很哲学。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若存在唯一的绝对正确的真理,我们也许不能准确地把它表述出来,不断修正、完善、更新这个表述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索的过程,就是科学理论不断被证明、又被证伪的过程。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从牛顿时代开始的,是以数理化为先锋的,成就了四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其间多少理论被创立,后被证明,又被突破,终被推翻,或予扩展。直至今日,我们的生活被数字化了,我们的思维被数学化,我们的科学体系被数学占领了,在成为科学家之前,必须先成为数学家。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会被问有数据支撑吗,有数学模型吗,有统计分析吗,有论文支持吗。

对于明确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无论戴什么样的口罩,只要戴了,对己对人所产生的受益,绝对大于不戴口罩的收益(被赞颜值高?)。而不戴口罩的风险,绝对大于戴了口罩的风险(被当劫匪抓?)。像这样低成本、高收益而风险小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但这个凭生活经验、凭直觉就能回答的问题,现在居然被要求拿人的生命来做试验予以科学地证明。这就是现在所谓的程序正义,如果不经过所谓的“公认”的“公平”的论证,说什么都没用;如果符合了所谓的规则(关键看是谁制定规则),不管结论是什么,都必须承认它的正确性和唯一性,不容他人置疑。

这种教条的数学思维和迷信般的科学观,可能在某些领域的确有用,但在医学上是行不通的。很简单的说,去看病都想选个老大夫,因为觉得他更有经验,而经验的东西,很多就没有科学证据,更像是一种领悟和直觉,这就是所谓的"道"了。如果刻板的把疾病限定为几个特征、几个指标、几个量表(这就是所谓的诊断标准),由此得出所谓的客观判断和结论(这就是所谓的人工智能),再采取既定的治疗方案(这就是所谓的临床路径),流水线般地治病救人(这就是所谓的疾病指南)。尽信书不如无书,斗胆去问钟院士,他相信指南完全正确吗(要不怎么会不断有新版本)?他会严格按照指南要求治病吗(凡事都有个其他)?越是大医越是谨慎,越是谨慎就越懂得辩证,这是行医的经验使然,教科书上可没写"本书内容仅参考,请谨慎学习"。现代的医学技术,还得加上中医的思想思维,才能成就大医精诚。可别被“大数据”、“智慧医疗”的程序员思维带跑偏了。

中医科学吗?

又是一波热潮的互联网医疗

所以中医的科学性是建立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上的,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肯定是有局限性的。就像牛顿的经典力学被相对论打破,而经典力学依然无处不在。爱因斯坦也不相信量子力学,但量子力学还是在争论与探索中被不断完善。中医另一方面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的哲学观和方法论,是它在思想和思维层面上的优越性。当然,并不是说西医就一定刻板教条,只是说现在的医学评价体系容易让医生的思维刻板而陷入教条。再比如医生在指南基础上根据个体化原则对治疗方案可有所调整,但在法庭上这种偏离指南的调整可能会被认为是“过失”,甚至是“违法”(什么时候医学指南成了法律了?)。

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有一定生物功效的物质,或经加工、配伍以改造其效用的做法,不是中药所独有的。但把各种药物的应用规律和各种诊疗方法的实践经验,总结成系统的阐述和完备的体系,就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还得到几千年医学实践的验证。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被实践反复证明,但不能被证伪,这就是一种科学。中医在过去的知识体系中被证明,是人类科学发展的一个阶段,但它现在需要用现代的科学语言去解读、去完善、去再次证明,而不是以一种降维打击的态度全盘否定它的科学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