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脫離蘇聯而獨立的國家,跟中國相距萬里,為何視華為主要威脅

文/格瓦拉同志

作為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之一,立陶宛屬於東北歐國家,西臨波羅的海,在陸地上分別於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白俄羅斯、拉脫維亞和波蘭接壤,國土面積約為6.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87萬,首都為維爾紐斯。立陶宛民族成分複雜,其中主體民族為立陶宛族,約佔總人口的86%,大部分民眾信奉天主教。

最早脫離蘇聯而獨立的國家,跟中國相距萬里,為何視華為主要威脅

立陶宛地圖

立陶宛是一個擁有輝煌文明的歷史古國,早在13世紀中葉,便建立起雄霸中北歐的強國-立陶宛大公國,一度將今日俄羅斯的西部、烏克蘭的北部和白俄羅斯的全境納入版圖。16世紀末,立陶宛走向衰落,在此後300餘年的時間裡,先後遭受波蘭和沙俄的統治,1919年8月在德國的幫助下,才恢復國家獨立。然而,立陶宛復國僅21年時間,便先後被納粹德國和蘇聯吞併。

加入蘇聯後,立陶宛雖然獲得加盟共和國的地位,享有高度自治權,但在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愛好自由的民眾始終沒有放棄爭取獨立、自由的鬥爭。受東歐劇變的影響和西方大國的支持,立陶宛率先開啟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行動,隨即又挫敗蘇聯政府的軍事鎮壓,於1990年3月11日宣佈獨立,由此成為第一個脫離蘇聯而獨立的國家。

最早脫離蘇聯而獨立的國家,跟中國相距萬里,為何視華為主要威脅

立陶宛民眾爭取獨立運動

立陶宛復國後,迅即投入西方陣營,經過13年的不懈努力後,終於如願以償地加入北約和歐盟,由此跟美英德法等大國建立起盟友關係。與此同時,立陶宛出於防範俄羅斯吞併的目的,不僅強烈支持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軍隊入駐,並且每年都要參加以俄為假想敵的軍演,堪稱令俄極度不爽的鄰國。

在西方大國的幫助下,恢復獨立至今已近30年的立陶宛,不僅有效地維護住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而且在經濟建設方面獲得長足發展,由一個僵化、落後的計劃經濟體制國家,一躍而成為工農業體系健全、科技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根據世界銀行2018年的統計數據,立陶宛GDP總值為532.51億美元,人均收入19090美元,相當於中國的兩倍。

最早脫離蘇聯而獨立的國家,跟中國相距萬里,為何視華為主要威脅

身穿民族服裝的立陶宛女性

雖然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不再相同,但自從1991年底兩國建交以來,中國與立陶宛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發展良好。尤其是跨入21世紀後,雙方高層之間互訪頻繁,文化交流、貿易關係得到長足發展,貿易額不斷攀升,堪稱中國與波羅的海國家交往的典範,而通過吸引中國投資來振興本國經濟,也是立陶宛近年來一直追求的目標。

然而在2019年2月,兩國關係開始出現不和諧的聲音,立陶宛國家安全局在年度安全報告中聲稱,由於中國近些年的“間諜”活動日益活躍,已經和俄羅斯一起,成為該國主要“安全威脅”。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全球關注,而中國駐立陶宛大使則在第一時間提出抗議,稱立陶宛國家安全局單憑推測和想象,沒有根據地扭曲事實,非常荒謬和可笑。

最早脫離蘇聯而獨立的國家,跟中國相距萬里,為何視華為主要威脅

立陶宛參加北約軍演

由於歷史上長期遭受沙俄和蘇聯高壓統治,立陶宛對俄羅斯敵意極深,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將該國視作安全方面的“頭號敵人”,因此千方百計地拉攏西方大國來防範、圍堵它,在情理上還說得過去。然而,中國跟立陶宛之間遠隔萬里,相互交往的歷史極短,並且之前從未有過歷史積怨和利益糾紛,如今立陶宛卻突然惡意相向,實在是沒有道理。

但是,通過對當前國際局勢的冷靜分析,立陶宛立場的轉變,也在意料之中。因為,立陶宛作為北約國家,近年來一直承受著來自美國強大的壓力,被要求不能與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合作,其中便包括加速崛起的中國,否則將失去美國的安全保護和經濟援助。正因如此,立陶宛只好通過抹黑、攻擊中國的方式,來向美國“表忠心”,以維持兩國間的盟友關係。

最早脫離蘇聯而獨立的國家,跟中國相距萬里,為何視華為主要威脅

中國京劇團在立陶宛演出

其實,作為愛好和平、負責任的全球性大國,中國始終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無論國家大小或強弱,無論它們採取哪種社會制度,都願意本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跟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係,並且從未有過靠軍事、政治、經濟手段來威脅他國,以謀取利益的舉動。因此可以說,中國根本不是立陶宛的“主要威脅”,後者的做法純屬“杞人憂天”,對發展兩國關係來講,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

資料來源:《列國志:立陶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