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消失的陝西毛烏素沙漠 離不開這一家四代人植樹36年

新京報訊(記者 李傲)近日,陝西省林業局發佈消息,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意味著中國四大沙漠之一——面積曾達4.22萬平方公里的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徹底“消失”。對陝西乃至中國而言,這都是不折不扣的“大事件”,而喚醒這一片死寂土地的,是無數治沙人的前仆後繼,他們把青春和汗水都揮灑在這片黃沙上,甚至幾代人為著“人進沙退”的夢想接力傳承。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東坑鎮毛團村的郭成旺,就是一家四代治沙傳承的代表人物。4月29日,他向新京報記者講述了全家人幾十年的種樹治沙人生,這人生雖然艱苦而枯燥,換來的卻是綠色與希望。

將消失的陝西毛烏素沙漠 離不開這一家四代人植樹36年

一家四代治沙人。陝西省林業局供圖

幾千年前綠洲變成茫茫大漠

毛烏素沙漠位於陝西和內蒙古兩省交界處、陝西省榆林市長城一線以北,中國四大沙漠之一。

蒙語中“毛烏素”意為“不好的水”,由於這裡一直被風沙侵襲,附近的陝西省榆林市曾被冠以“駝城”之名,意為沙漠之城。這裡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嚴重,也是全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嚴重的地區之一。

但是,毛烏素沙漠並不是天然形成的沙漠,也不是自古以來就一片荒蕪。幾千年前,毛烏素也是綠色盎然、牛羊成群、生機勃勃的景象,匈奴民族還曾在這附近定都。但隨著人類的活動範圍逐漸擴大,對土地不加節制地開墾以及戰亂,當地生態逐漸被破壞。經過成千上百年的演變,再加上氣候變遷,自唐代起,毛烏素地區逐漸荒漠化,慢慢變成了茫茫大漠。

也正因如此,毛烏素沙漠被稱為“人造沙漠”。新中國成立初期,榆林市林木覆蓋率只有0.9%,流沙吞沒農田、牧場120萬畝,沙區僅存的165萬畝農田也處於沙丘環抱之中。6個城鎮、412個村莊被風沙侵襲壓埋,榆林每年因水土流失輸入黃河泥沙高達5.3億噸,佔中上游入黃泥沙量的三分之一。牧場沙化、鹽漬化、退化嚴重,形成了“沙進人退”的被動局面。

將消失的陝西毛烏素沙漠 離不開這一家四代人植樹36年

上世紀50年代定邊小灘子群眾沙漠造林。

榆林市林業局供圖

當年榆林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飛沙走石家無糧,人老幾輩住坯房。房屋埋壓人移走,看見黃沙就搖頭”。從上個世紀50年代末開始,榆林人開始積極建設防風林,拉沙造渠,進行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直到1984年初,國家鼓勵個人承包治沙,住在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東坑鎮毛團村的郭成旺就是其中之一。

種樹初衷只因沒有柴火用

1921年出生的郭成旺,聽到承包治沙消息後,把兩個兒子叫到一起,決定承包離家15公里外的一處荒沙地,並先簽下了綠化1萬畝的治沙合同,隨後慢慢擴大治理範圍。這也開始了他艱難的治沙生涯,也開啟了一家4代36年的治沙時光。

那時已有63歲的郭成旺,此前一直都生活在毛團村。毛團村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端,他向記者回憶,自從記事的時候,村子周邊就都是黃沙,而且還在不斷擴大。好好的農田動不動就被狂沙吞沒,村裡人生活困難,環境惡劣。遇到沙塵暴更是恐怖,出門短短几分鐘,頭上就是一層沙,偶爾下雨,也會伴隨著沙子一起下黃泥雨。

郭成旺的孫子郭建軍回憶說:“我們第一次去到承包的荒沙地,沒有看到一棵樹也沒有一棵草,一眼望去,全都是黃色。”

將消失的陝西毛烏素沙漠 離不開這一家四代人植樹36年

沙壓農田。榆林市林業局供圖

1985年春天,郭成旺拿著自家的全部積蓄1200元和借來的4000元。這5200元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筆鉅款,郭成旺跑遍了全縣8個林場,買下了5萬株樹苗,帶著一家老小正式向沙漠進發。

起初種樹的成活率非常差,郭建軍說:“風沙太大了,當天栽好的樹,經過一夜大風後,樹苗基本全被吹倒了,爺爺也不怕辛苦,他有骨子倔勁,就是反反覆覆不厭其煩繼續種,直到把樹種活為止。”

經過三年總結經驗後,又請教當地技術員給他們做專業指導後,樹木成活率開始提高了。

對於在沙漠種樹的初衷,郭成旺其實沒有太宏大的理想,最好的指望就是為了種樹之後能砍下樹枝當柴火用。

郭建軍解釋道:“當時我們那裡誰家都沒有柴,也沒有樹,做飯燒柴就成了當地人生活中最大的困難。”

村裡人都“拿柴頂工”

相比種的樹不能成活,更讓郭成旺一家頭疼的是運樹苗。“由於道路沒有通,汽車進不去,我們只能人工搬運或是用驢車拉。”郭建軍表示直到2010年當地才開始通車,此前一到種樹時節,他們每天都要背100株小樹苗,再用驢車拉500株到沙漠裡。

“當時很多時間都用在路上了,一來一回就需要3到4個小時。”而且那時的他們還住在村裡,距離沙漠林地有15公里的距離。

將消失的陝西毛烏素沙漠 離不開這一家四代人植樹36年

之前的沙漠。受訪者供圖

除了郭成旺一家人自己幹,村子裡有不少人也都去到他家的林地幫忙。上世紀80年代,這些人幫著幹活拿到的“工資”並不是金錢,而是柴火,“這邊當時流行‘拿柴頂工’。到了冬天,我們就把之前栽下的沙柳枝砍下來,拿回去燒飯用,工人們也不要工資,就是要樹枝,畢竟是村裡的稀缺產品,這就成了他們的工資。而到了第二年他們再去地裡幫著種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而“拿柴頂工”也持續了很多年,直到90年代,樹木多了起來,柴火也不愁了,郭成旺的家庭條件也稍微好轉之後,才有點餘錢僱人幹活。

好多年裡,要養活一家7口的郭成旺並不富裕,而且還拿出了全部家當投入到了種樹的事業裡。全家的生活需要靠當時養的8頭馬和30只羊,“那個年代賣一隻羊能有70至80元,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高的收入了。”

讓郭建軍印象深刻的是小時候每逢過年,之前家裡都會買炮仗,但自從開始種樹以來,別人家的小孩早早就有了炮仗可以玩,而他卻要等到把年豬殺了之後才能得到,“爺爺讓我拿上豬毛去換炮,一頭豬的毛能換兩盒小炮。對我來說能有就已經很好了,那種拿豬毛去換炮的高興勁兒,現在還記得。”

建房搬進沙漠生活

為了節約時間成本,郭成旺一家剛開始是在沙漠裡臨時搭建起幾個棚子居住,極其簡陋。直到1989年,為了改善生活環境,郭成旺一咬牙又貸款5000元,並賣掉家中的牲畜,在沙區蓋起了4間房,還打了一口19米深的井,舉家搬進沙區生活。

郭建軍稱,這個房子蓋了很久,“光是磚,我們就用驢車運了一年。但為了以後能更方便在沙漠裡種樹,建個房子相對比較方便。這一磚一瓦也都是我們自己蓋的。”這房子一住就是20多年,直到2013年他們手頭寬裕了才再次翻新。

將消失的陝西毛烏素沙漠 離不開這一家四代人植樹36年

老房子。受訪者供圖

郭建軍回憶,當時挖井挖出來許多沙子,爺爺就在丟棄一旁的沙堆上種了第一棵楊樹,沒想到還活了,“之前在沙漠裡種的都是沙柳之類的,這是第一次嘗試新的樹種,看到楊樹也能成活,全家人算是看到了沙漠變綠洲的希望。”

毛烏素沙漠跟別的大沙漠其實不同,這裡降水條件還可以,也有利於植物生長,原本是畜牧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積較大,因此對樹木的種植較為有利。

慢慢的,原先承包的1萬畝地,被辛勤的郭成旺一家都種滿了阻擋風沙的樹木。隨後他們又簽下了3.5萬畝的沙地,進行擴大化的種植與治理。樹木擋風又固沙,改變似乎是緩慢又悄然發生的,漫天黃沙的場景終於不再那麼常見了。

郭建軍說以前剛來沙漠居住時,由於環境惡劣,出門便是風沙繞樑的景象,此處還不通水不通電,全家人都是強忍著住在這裡。後來周圍的樹木變多了,四處逐漸有了綠色,這裡又通了電有了水,居住的環境明顯變好,“我現在居然更喜歡住在這裡,爺爺也會每隔一段時間,來這裡住上一個月。”

2010年的3件大事

2010年,已有89歲的郭成旺決定將種樹治沙的工作交給孫子郭建軍打理,當時還拿出自己的積蓄和樹苗讓郭建軍做選擇,從15歲開始就跟著爺爺進入沙漠的郭建軍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樹苗,“從小爺爺就教育我們,錢能花完,但種樹可以讓子子孫孫都受益,我肯定選擇種樹。”對於孫子的選擇,郭成旺老人特別高興。

而這一年對他們來說也有幾個好消息,“終於不用人工背苗了,這裡開始通車了。”這對每年要在沙漠種植500畝到1000畝地的植樹人來說,是個天大的好事,“通車之後減少了太多運輸的時間,種樹有了效率。”

將消失的陝西毛烏素沙漠 離不開這一家四代人植樹36年

通車之後運樹更有效率了。受訪者供圖

2010年也是他們治沙的一個階段性成功的節點。如何判斷種樹治沙的成功,郭建軍表示可以看流沙的情況,因為這個過程相對漫長,但就在那一年,郭建軍明顯感覺到流沙變少了,沙子不再肆意亂跑,種樹也方便了。“此前種植的沙柳、花棒的主要作用就是固定流沙,看來多年來的努力終於起到了作用。”

在種樹的同時,郭成旺家的經濟條件也得到了極大改善。依託造好的林木資源,他家養了20頭奶牛、150只山羊。再加上國家撥付的公益林生態補償金,全家一年收入也翻了幾番。

現在的成功都是以前努力的成果

郭建軍接手工作後,也是按照爺爺當初的工作內容種樹,“每到種樹季節,我們都是早上6點起床,6點半裝苗,8點裝好開始出發。工人們跟拖拉機小車到地塊開始按計劃栽樹,我主要負責安排工作。爺爺剛開始也是放心不下,時不時過來看看。”

郭建軍表示,過去在治沙造林中,無論是運送樹苗還是打坑、栽樹,全要靠人力,而現在普遍都是機械化作業,省了很多事。他還稱,現在種樹跟過去也完全不一樣,都是按照標準來。“以前每個沙坑能栽活一棵就栽一棵,能栽多棵樹就栽多棵。現在沒有了流沙,我們會按照株距4米行距6米來植樹,這樣好治理,好成活。”

據數據統計,這樣的種植方法使沙區造林成活率至少提高了15%左右。但郭建軍稱,這都是在以前種樹的基礎上才可以完成的新方法,“如果沒有之前的樹,都是空談。”

目前種樹的品種與當年也有了變化,“爺爺當時種的都是沙柳、檸條、花棒等樹種,但我接手後基本上開始種樟子鬆了。”郭建軍稱這些樹木有很大的區別,以前種的樹木生長快但壽命短,“到現在有一部分已經死了,沒死的也不怎麼長了,而現在種的樟子松一年四季都綠油油的,生長慢但壽命長。”

將消失的陝西毛烏素沙漠 離不開這一家四代人植樹36年

種上樹的沙漠。受訪者供圖

郭建軍表示,在沙漠裡植被慢慢變多後,地面吸收水分的植物越來越多,也有了競爭,樹木的生存空間就小了,但樟子松不苛求土壤的水分,其實更易成活。

種樹多年的他們,也讓毛團村的生態環境有了巨大改善,不僅不再懼怕風沙侵襲,這裡甚至還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基地,土豆、辣椒、胡蘿蔔等還都是外貿產品。

四代傳承治理沙漠

據榆林市林業局資料顯示,2000年前毛烏素沙漠植被覆蓋率僅為9.9%,生態環境較差。通過一系列治沙工程的開展,2018年陝西毛烏素沙漠南緣長城沿線風沙區植被覆蓋率達38.03%,區域內最大風速顯著減少,其中靖邊縣最為顯著,也就是郭成旺治理的地方,這恰恰也是幾代人的接力結果。

如今99歲的郭成旺、70多歲的郭喜和和49歲的郭建軍都已不再年輕,工作的重心正慢慢移交給下一代,也就是郭建軍的兒子郭濤。

將消失的陝西毛烏素沙漠 離不開這一家四代人植樹36年

爺爺郭成旺帶著重孫子郭濤在沙漠。受訪者供圖

郭濤也出生在毛團村,三個月大就被帶到了沙漠的家中,一直到上學年齡才又回到村上讀書,童年時期基本上也是在沙漠地帶中度過,也是受到了三位長輩的薰陶。剛剛大學畢業的他,又被父親郭建軍送出去學習種植經濟林。對於兒子何時能回來,郭建軍說道:“那要看他什麼時候學好了,學通了,他才能回來。”他希望兒子能在艱苦的環境下好好學習,“我要求他在那邊把氣候、土壤等種樹知識都掌握了,才算可以學成歸來。”

郭建軍這麼要求兒子,也是為了以後讓兒子更好繼承他們幾代人的種樹事業,“他要回來幫忙,這是爺爺跟我父親兩代人的心血,不能讓汗水白流。苦都讓上幾代人吃了,我跟我兒子說不能忘了這些,這也是我們4代人的傳承。”郭濤從小也在太爺爺、爺爺和爸爸身上學習到了不服輸的倔勁,也正是憑著這股子倔勁,他們用行動鎖住了這片移動的沙丘。

沙漠即將消失的消息讓老人欣慰

4月22日,陝西省林業局發佈消息稱,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荒漠化土地面積比1999年減少472萬畝。沙區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實現了區域性的荒漠化逆轉,意味著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

將消失的陝西毛烏素沙漠 離不開這一家四代人植樹36年

陝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各醜溝樟子松造林(分別為2007年、2011年、2012年、2016年)。榆林市林業局供圖

榆林市林業局數據顯示,榆林以年1.62%的荒漠化逆轉速率,不斷縮小沙漠面積,栽種的樹木按1米株距排開,可繞地球赤道54圈。沙漠腹地營造起萬畝以上的成片林165塊,其中樟子松人工林保存面積達130萬畝,防沙治沙的質量和水準大大提高。

每年發生30多次的沙塵暴已經幾乎沒有,年揚塵天氣由100多天減少到10天以下,揚沙和沙塵暴天氣比2009年分別降低26.19%和54.6%。而5000萬畝地水土不在流失,黃河年輸沙量,也減少了4億噸。

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由荒山禿嶺到滿目綠色的轉變。陝西省的綠色版圖因此向北延伸了400公里,成為全國第一個完全“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

將消失的陝西毛烏素沙漠 離不開這一家四代人植樹36年

昔日荒沙披綠裝。榆林市林業局供圖

當得知這一消息後,郭建軍第一時間跑回家裡跟爺爺分享,讓他沒想到的是,爺爺郭成旺卻搖起了頭,一臉不相信的樣子,“他說是我胡說的,在騙他。”

這讓郭建軍哭笑不得,他只好帶著年事已高的爺爺去到林地,對著他說:“您還能看到黃沙嗎?”郭成旺沉默了半晌後回答:“沒有了。”再看著這一望無際的綠色,這時在沙漠裡奉獻了36年的郭成旺才相信,自己種樹治沙的事業成功了,老人當時沒說什麼,就是一直笑著輕輕點頭。

在這片沙漠背後,當然不僅僅只有郭成旺一家的努力,這是無數治沙英雄默默付出的結果。他們在幾十年前開始了一場與荒漠風沙的對峙和反攻,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毛烏素沙漠,就是無聲的豐碑。

“我們一家做夢都沒有想到能夠等到這一天,真是開心和激動。今年我爺爺就99歲了,這也是給他的最好的生日禮物。”郭建軍稱即使沙化治理得到了階段性的成功,但他們種樹的腳步還是不會停下,“生態環境恢復後需要後人不斷保持,我們會繼續在這裡堅持下去的。”

新京報記者 李傲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