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罗城黄金镇:​寺门忆旧——小吃

广西罗城黄金镇:​寺门忆旧——小吃


罗城的秀丽山河

和田园村落

宛如世外桃源的仙境

你可曾见过?

还有

那些心心念念的小吃

你还记得是什么味道吗?


寺门忆旧——小吃

作者□ 全寿英


寺门,直属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黄金镇辖地,曾是一个乡的建制,辖寺门,寨船,三灵,八联,宝聚等村。


寺门街,乡府驻地,是龙岸、黄金、小长安的经济三角中心。街不大,小圩市, 二百来户人家,务农为主。街道布而如一独长的树叶,由西南索向东北延伸。由南进街,一条石块砌成的石板 路伸到街中三角地,一分为二,中间是四五家住户和两座圩亭,圩亭尽头,底下街口,两条街道合二为一,延伸一 里多地直达寨等码头。


广西罗城黄金镇:​寺门忆旧——小吃

桥头、龙岸、黄金交界处


寨等码头,是寺门街得天独厚的码头,以前那个年代我们那里是最繁荣的一个渡口,上游是黄金,龙岸,下游是长安,寺门刚刚好是在中心。


广西罗城黄金镇:​寺门忆旧——小吃

(摄/ @玉树不临风)


坐落在武阳江畔,发源于九万大山的东西两江在寺门交汇形成较宽的河床,河向东流,八树江,注珠江,通广州,达港澳。


在那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这里是黄金、龙岸、四堡、宝坛的物资集散地。本地出产的稻谷、 油菜、煤炭、生猪、木材等土产由此装船运出,再将需要的布匹、煤油、食盐等日用杂货运回,在此起岸分发各埠。从事运输的木帆船有七八十条,每天交替往返,装船起岸,商贾云集,挑夫络绎,可称热闹非凡。


广西罗城黄金镇:​寺门忆旧——小吃

(摄/ @北门老桨)


民以食为天,这么多人来人往, 再加每逢三天一圩,赶圩买卖的人倍增。这就催生了寺门的饮食业,人们想尽办法做出各种美食,小小一个街,竟有十数家从事吃食的,各显神通招来食客。


据老人所说和我亲眼所见,稍有名气的有何五七的炒粉;曹三妹、钟老四、石三妹、覃桂凤家的榨粉;潘汉民、潘荣德、王德才、龙凤楼、魏文甫、马妹家的高摊米粉;曹两斤的绿豆粥;陈香亭的锅煎粽;婆买奶的各色小吃;路桂妹的铜瓢糍粑、油炸粽;魏子成的包子等等。


广西罗城黄金镇:​寺门忆旧——小吃


在这众多的美食中,给我留下深 刻印象的有四样。


这第一样“五七炒粉”,经营者何五七,人们都称他“七伯”。三天一圩,他只有在赶圩的日子才卖炒 粉。头两天他先将米粉蒸好、晾干、切好。这米粉也俗下刀粉,配以肉丝,木耳丝、芹菜、老蒜、时鲜蔬菜。他先用熟油将配料炒好,再下还湿润的下刀粉,然后在锅中熟练翻炒,香气 扑鼻。因为锅中的粉好似在跳舞,也俗称“跳骚粉”。一碟下来可伴酒喝,便能饱肚,令人直呼爽神。


第二样是出自曹两斤之手的绿豆粥,他选用新鲜绿豆,慢火熬制。着季节更替,熬制方法也有所不同: 夏天天气炎热,他便在粥中加入薄荷,熬好后用泉水镇冰后再卖。食客喝一口便沁人心肺,暑气全消;冬天 则在粥中加陈皮,让粥有一股淡淡的温香,熬好后用锅盛起放入一火桶中,时时保温,食客吃一碗暖便全身,好不惬意。曹两斤舀粥的勺子也很特别,不用金属勺,而是用一小节竹筒 ——削出斜口,接一截长竹作柄。这样不用弯腰,两提一碗刚刚好。他还会用调羹和碗敲出叮呤呤的声音,或用手掌摩擦碗边,发出嗡嗡的声响, 再配上他那略带广东口音的腔调悠 扬叫卖一声:“绿——豆——粥”,无论何时,都有人跑出来盛上一碗。


广西罗城黄金镇:​寺门忆旧——小吃

配图来源网络


第三样是“香亭锅煎棕”,选用上好的香糯或大糯,浸泡后滤干水, 配以五花肉、香菌、木耳丝、绿豆、 花生、板栗,并用粽叶包好,煮熟后用盒装起来,排放在火炉上,热气腾腾。食客吃时,剥开,用碟子装好后, 划开撒上葱花、芫荽、辣椒粉,淋上香油,香气四溢,十分有嚼劲。


广西罗城黄金镇:​寺门忆旧——小吃


最后一样是婆买奶的小吃。婆买奶,为人和善、心灵手巧,会根据不 同的季节做出适时的小吃。夏天是碱水粽、米冻,冬天是甜酒水圆(汤圆), 四季都有的是香脆油团、软糯沙堆、 铜瓢糍粑、油炸粽等。最令小朋友喜欢的是她用米浆拌糖捏出的各种人物,鸟兽,再用植物染料点画,栩栩如生,孩子边玩边吃,爱不释手。


广西罗城黄金镇:​寺门忆旧——小吃

(摄/ @山__人)


如今,交通发展,小河船运退出历史舞台,寺门也由乡改村,市场也随之衰落,曾经名噪一时的寺门特色小吃 也渐渐无人经营甚至失传。“往事依 稀深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儿时的记忆唯有在梦中相逢了。


(感谢作者投稿,如有喜欢写作的朋友,欢迎投稿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