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征服者的隕落:為什麼說“兩都之戰”後,元朝便無藥可救了

元朝作為中華帝國的一個朝代,到底活了多少年?

如果從忽必烈1271年設立國號,興建元大都算起,是97年;如果從1279年崖山之戰,元朝完全統一中國算起,是89年;如果再加上“北元”小朝廷在漠北苟延殘喘的幾十年,那麼“大元”這個國號,總共存在131年。

世界征服者的隕落:為什麼說“兩都之戰”後,元朝便無藥可救了

今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內的雕塑

無論怎麼算,這都是一個短命王朝,而1328年發生在帝國心臟地帶的“兩都之戰”,正是它分崩離析的盛衰拐點。

01 哥哥傳弟弟,叔叔傳侄子,是你你信嗎?

馬克思說:

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

從13世紀末開始,蒙古四大汗國不約而同,被各自地區的先進文明“所征服”。

在中亞和中東地區,伊爾汗國合贊汗、金帳汗國月即別汗、察合臺汗國答兒失麻裡汗,先後在本國之內,廢黜成吉思汗《大扎撒》,尊奉伊斯蘭經典《古蘭經》,承認唯一的真主,舉國信奉了伊斯蘭教。

世界征服者的隕落:為什麼說“兩都之戰”後,元朝便無藥可救了

金帳汗國月即別汗

東方的元武宗和元仁宗兄弟,卻特立獨行,他們尊奉孔子、恢復科舉,開始了漢化改革。

傾心漢化的元仁宗,面臨一個棘手的身後事:他和親哥哥元武宗,是通過政變打下來的皇位,當年哥倆曾約定“兄終弟及,叔侄相傳”,也就是皇位繼承要哥哥傳弟弟,然後弟弟再給侄子,以後兩家輪流坐莊,史稱“武仁授受”。哥哥武宗信守承諾,放著親兒子不傳,把帝位給了元仁宗,仁宗接班後,卻想要按漢家的嫡長子繼承製,傳給自己兒子。

躊躇了幾年,仁宗終於幹了一件“不仁義”的事,把哥哥的兒子們驅逐出去,立了自己的兒子做太子。這太子便是日後的元英宗,其漢化程度比老爹更深,漢化改革比老爹更激烈,甚至出現了身穿漢人衣冠,按照漢家禮儀去太廟祭祖的情景。

世界征服者的隕落:為什麼說“兩都之戰”後,元朝便無藥可救了

頭戴通天冠、身穿絳紗袍的漢人皇帝形象

這一來二去,不但得罪了武宗舊臣,更得罪了朝中的蒙古守舊勢力和西域來的色目官僚集團,在位不到4年,英宗就在政變中被殺。那麼就該按約定,請元武宗的兒子來做皇帝吧?

沒那麼簡單!

別忘了,武宗仁宗可是漢化派的代表,當年就是他們哥倆搞政變,殺掉了色目派推舉的皇位候選人:信仰伊斯蘭教的安西王阿難答,這才阻止了中華帝國出現穆斯林皇帝,以及可能推行的全面伊斯蘭化。

趁著漢化派兩兄弟內鬥,保守派和色目派聯手做掉了“漢化皇帝”,又怎麼能讓他們的子孫承繼大統呢?選來選去,大家挑中了一直遠居漠北,長期保守蒙古傳統的晉王也孫鐵木兒,也就是被殺的元英宗的堂叔,是為“泰定帝”。

世界征服者的隕落:為什麼說“兩都之戰”後,元朝便無藥可救了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不過,按照“武仁授受”的約定,這等於是用一個不合法替代了另一個不合法,那元武宗之子和武宗一派的臣僚能甘心嗎?

繞了一大圈,“兩都之戰”的歷史淵源,終於說清了。

下面,就是這武宗派跟“泰定帝”一派的大PK了……

02 元大都與元上都之戰

前頭說了一圈武宗、仁宗、英宗,那“泰定帝”算是個什麼宗呢?嘿嘿……什麼也不是!因為他被後世的皇帝視為僭越而非正統,所以入不得太廟,也就沒有廟號了,只能以他的年號“泰定”,來指代這位倒黴皇帝。

要說這泰定帝在位5年,在政局動盪的元朝中後期,其實也不算短了。千不該萬不該,他死的不是地方,最終是在元上都而不是在正牌首都的元大都歸了天。

元朝從一個遊牧帝國發展來的,皇帝也習慣四處遊蕩。忽必烈當年將開平設為元上都,也就是今天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從此成為元朝皇帝的避暑陪都。

世界征服者的隕落:為什麼說“兩都之戰”後,元朝便無藥可救了

元帝在上都與大都之間的巡狩路線

皇帝們一般在每年四月,從大都北上,赴上都避暑,住到八月份再回來過冬。泰定帝就是在此期間,病逝於上都的。朝政便落在了權臣倒剌沙手中,此人在當年英宗被殺的亂局之下,有擁立之功,在泰定帝活著的時候,便權傾朝野,此時更是一手遮天。

可惜倒剌沙的政治智慧著實不咋地,明明有太子就在身前,卻遲遲不擁立他即位為皇帝——那你是想幹什麼呢?《元史》對此的評價是:

泰定帝崩於上都,倒剌沙專權自用,逾月不立君,朝野疑懼。

朝野疑懼?

大都方面見此情形,很快就有了動作。

元武宗舊臣燕帖木兒、伯顏等人抓住機會,從江陵接來了武宗的二兒子圖帖睦爾,將其擁立為帝,是為元文宗。按說,武宗的嫡長子是和世瓎,但此君當年受叔叔元仁宗迫害,逃亡去了新疆阿爾泰山一帶,緊忙的趕不回來,事不宜遲,這天降餡餅就砸在弟弟頭上了。

世界征服者的隕落:為什麼說“兩都之戰”後,元朝便無藥可救了

元文宗:圖帖睦爾

當然,你說燕帖木兒和伯顏對武宗是有多忠心?那也不一定!

忠心是有一點,更重要的原因,當時帝位更迭頻繁,幾朝舊臣層層疊疊、派系林立,就算同屬色目官僚集團,但是人種族裔也不盡相同——這倒剌沙是回回人,當時的朝堂,就被回回勢力所控制。回回人精於理財,在倒剌沙的主持下,賄賂通行,賣官鬻爵,親信們個個“家有金窖寶海”,搞得朝政烏煙瘴氣。

而燕帖木兒是色目人中的欽察人,伯顏則是蒙古舊貴族的代表,他們聯手組織這場政變,有撥亂反正的意思,但更是元廷內部派系鬥爭的結果。

這年七月泰定帝去世,大都那邊先下手為強,九月就擁立了元文宗,改元“天曆”,因此後世也稱這一場風波為“天曆政變”。倒剌沙在上都見勢不妙,這才擁立泰定帝的太子阿速吉八為帝,改元“天順”,原本一手好牌,就這麼遲鈍地失了先機。

世界征服者的隕落:為什麼說“兩都之戰”後,元朝便無藥可救了

兩都之戰前的元朝皇帝譜系

上都與大都,兩帝並立,“兩都之戰”就此打響。不過,首先發難的卻不是率先稱帝的大都,而是手握皇帝玉璽,自視為正統的上都一方。

03 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

按說,大都一方算是叛亂方,又是倉猝起事,形勢被動。但上都方面手握一整套中樞機構,卻應對遲緩,這邊燕帖木兒已經控制住大都的局勢十幾天了,那邊倒剌沙才出兵征討。

可惜,倒剌沙集團不但政治上被動,軍事上也是完全不懂用兵之道,擺出一副浩大的聲勢,兵分四路而來:

一路居庸關、一路古北口、一路從遼東包抄、一路自山西迂迴。

上都方面還獲得了陝西行省的支持,陝西這邊竟然也分了三路進攻,北路從大荔渡黃河,進攻山西永濟、臨汾、長治一線;中路入潼關,進攻河南的虎牢關、開封一線;南路出武關,奔鄧州、襄陽一線……

乖乖不得了,上都方面有多少兵力,竟然兵分七路,把半個中國都包裹進去了。這哪裡是生死決戰,簡直是耀武揚威的持械巡遊啊!

世界征服者的隕落:為什麼說“兩都之戰”後,元朝便無藥可救了

連環畫中的燕帖木兒形象

要說元武宗的這個“武”字,真不是白給的,上都方領袖燕帖木兒和伯顏,當年是跟隨武宗在漠北平定海都之亂時的宿將。燕帖木兒親上陣仗,採取了日後努爾哈赤在薩爾滸戰役中攻滅明軍的策略“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當然,嘴上說得容易,當年的仗打的卻是兇險異常。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燕帖木兒率軍幾進幾齣長城隘口,往來奔突,連續作戰。在今天的通州、順義、密雲、昌平、盧溝橋等地,都發生過激烈戰鬥。

從今天的北京地圖上看,元大都周邊當時是兵禍連連,局勢好不兇險。

世界征服者的隕落:為什麼說“兩都之戰”後,元朝便無藥可救了

今天的北京政區圖

不過,燕帖木兒險中求勝,總算把這一場場的火全滅了下來。

隨著時間越拖越久,上都集團發現,不但打不過,而且打不起。反觀大都,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北端點,與中原地區和東南沿海膏腴之地聯繫緊密,物資充沛耗得起。

上都集團雖有陝西行省助陣,但大都集團卻得到了河南、湖廣、江西等行省的支持。如武宗舊臣伯顏,當時就擔任河南平章,位置至關重要。他一面派兵堅守潼關,一面迎接圖帖睦爾從湖北襄陽去往大都即位,又調度東南地區糧餉財賦,源源不斷輸往大都,甚至為了籌措軍費,不惜向當地商人借高利貸。一時間,湖廣的援軍,江浙的軍械和物資,河南的糧餉,紛紛湧向大都。

世界征服者的隕落:為什麼說“兩都之戰”後,元朝便無藥可救了

今日的北京積水潭,正是當年京杭大運河北端點

而上都身處草原地帶,本來物資就匱乏,如今又被大都卡了脖子,這就是當年,漠北阿里不哥和中原忽必烈奪位戰爭的翻版,就算有兵力一時之盛,又怎能不敗呢?其實在剛開戰時,缺錢缺物資的上都方就搞了一回黑色幽默:倒剌沙捨不得自己家的真金白銀,竟然發揮理財特長,狂印鈔票充作軍費……

政治、軍事、經濟都是一邊倒的局面,“兩都之戰”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04 亙古不變的真理:統一才能強大

1328年八月,上都軍與大都軍首次接戰,到當年十月份便塵埃落定,倒剌沙交出玉璽乖乖投降,年僅六歲的天順帝不知所終,據說是死於亂軍之中。一個月後,上都派遭到大清洗,倒剌沙及眾多宗王或被殺,或被流放。有意思的是,也是在這一年十月,安徽鳳陽一戶朱姓的貧農家庭誕下一個男嬰,隨便起了個名號,就叫做朱重八。他便是日後元朝的掘墓人。

世界征服者的隕落:為什麼說“兩都之戰”後,元朝便無藥可救了

朱元璋畫像

沒錯,從“兩都之戰”開始,元帝國就無可挽回的滑入了下行線。仁宗、英宗曇花一現的漢化改革在血腥中停滯,朝政從此死氣沉沉,再沒有新鮮氣象,如今,曾為帝國支柱的蒙古宗王和色目官僚集團又在內訌中彼此殘殺。

以泰定帝為代表的漠北宗王被摧殘殆盡,以倒剌沙為首的回回勢力也被清除,如此帶來的副作用便是,回回人從此遠離廟堂,加快了與當地居民的融合,從實質上成為中華民族的組成分子。

戰爭幾乎波及整個中國北方地區,特別是陝西關中、大都周邊、河南地區,兵禍所起,史書中多見這樣的字眼:“縱兵四劫”、“殺掠吏民”、“率眾剽掠”、“居民悉竄”……

在這種情況下,你覺得民生會如何?那便是——“饑饉薦臻,民之流亡十室而九。”

世界征服者的隕落:為什麼說“兩都之戰”後,元朝便無藥可救了

馬穆魯克騎兵(左)曾在艾因賈魯大勝蒙古軍

這還不是最致命的,就像塞爾柱突厥人入駐巴格達,成為阿拉伯帝國的實際領導;馬穆魯克軍事集團鳩佔鵲巢,控制了埃及阿尤布王朝;蠻族僱傭軍首領,任意廢立羅馬帝國皇帝……權臣悍將從此把持了元朝的朝政,皇帝成了拱手木偶。

例如“兩都之戰”的大功臣燕帖木兒,以中書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同時掌握軍政大權,封太平王;燕帖木兒之後,其弟撒敦任太傅兼中書左丞相,1333年封“榮王”——這是元朝歷史上第一個異姓的一字王;燕帖木兒之子唐其勢,甚至喊出了“天下本我家天下”的口號,後為伯顏所滅;但伯顏上位卻換湯不換藥,獨斷專行、廢除科舉、鎮壓異己,被侄子脫脫驅逐;脫脫則比前輩們更進一步:兼職中書右丞相、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集軍、政、監察大權於一身,後被政敵矯詔逼死……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是真“俗”,也是真有道理。

世界征服者的隕落:為什麼說“兩都之戰”後,元朝便無藥可救了

成吉思汗的旗幟:九斿(音留)白纛(音道)

當年,蒙古人集合在成吉思汗九之下,從斡難河源走出,面對的是四分五裂的歐洲,鬆散的羅斯諸公國,亟待整合的花拉子模,名存實亡的阿拉伯帝國,奸臣當道的南宋……

這才勢不可擋,各個擊破。

但當時間來到1262年,旭烈兀重整大軍,正欲併吞敘利亞和埃及,報艾因賈魯一箭之仇時,隔壁欽察汗國卻為了爭奪格魯吉亞,越過高加索山殺來。蒙古大軍也因此,再沒有向非洲大陸邁出一步。

從那時起,強橫的蒙古人便陷入了世界範圍內的內訌和紛爭,世界範圍內的蒙古征服也戛然而止。當歐亞各國的“朱重八”們紛紛崛起,整合對抗蒙古兵的時候,龐大的帝國也就無可奈何的下行乃至分裂了。

也許,追根溯源的話,這還是從釣魚城下一位無名小卒的那一炮開始的。欲知詳情,也可參見拙作

蒙哥身死釣魚城:橫掃歐亞的上帝之鞭,為何折在“弱宋”彈丸之地

【完】

本文作者【齊文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更多深度長文,歡迎點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