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祥苓口述歷史》劇照解散很多人出國 領導人發話樣板戲可以唱

(第四十六期)

雖然有此盛況,但我們並不興奮,因為都知這是最後一次演出《智取威虎山》了。劇組一百多人,花了五年時間辛勤創作的《智取威虎山》,將要成為歷史。因為劇組在這之後就要解散了,演員會各奔東西。這個劇組解散,我們離開的時候大家都很難過,因為從文化局的領導來看好像是一個政治團體。但是,不管是導演、演員,還是創作,經過了五六年的時間,形成這麼一個很默契的團體,很不容易。我們要求過,能不能再考慮考慮,保留下來。因為解散容易,只要下一個命令。但是將來有朝一日後悔了,想再組織起來就不行了。

這個劇組,除了樂隊,大部分都是上海京劇院的。解散了以後,樂隊各自回到了原來的單位,交響樂團、音樂學院之類的。原來樂隊的回各自單位了,演員們也四分五裂了,相當一部分演員和樂隊都到國外了,很可惜。


《童祥苓口述歷史》劇照解散很多人出國 領導人發話樣板戲可以唱

(童祥苓與齊淑芳合影)


實際上,從社會上說,對唱不唱樣板戲一直有爭論,好像不贊成唱的有段時間還佔了上風。後來有幾件事我就一直覺得彆扭。我記得在共舞臺演出,那是京劇院自己安排的,一人一段清唱,李炳淑來段《龍江頌》,李麗芳來段《海港》,我來段《智取威虎山》。等我到了後臺,電視臺的女主持人跟我說,童老師,《智取威虎山》您不能唱。我問為什麼?這位女同志說,您唱可以,他們不給錄音。這肯定不是她個人的想法,我也不願再為這些事爭論了,就只唱了傳統戲。從那開始,我就不再唱現代戲了,免得老讓人家說長道短,評頭論足。

1985年,我記得在鞍山,中央電視臺鄧在軍導演搞了一個節目叫《古今戲曲大匯唱》。她打電話跟我說,想搞個戲曲大匯唱,你來唱《智取威虎山》.我嚇了一跳。我說,這麼大動靜到北京去演,能演嗎?她說,祥苓同志,我讓你來你就來嘛,肯定能唱的。我說那就來吧。那是第一次開放,我有錄像的。這一次,紅得不得了。結果山崩地裂,觀眾反應太熱烈了。那天的樣板戲就我和楊春霞,我們兩個唱了兩出,《威虎山》和《杜鵑山》,其他都是各地的地方劇種,有新編的,也有傳統的。那時候我還在鞍山,所以報幕的時候問我,說你從哪來,我說從鞍山來。那是“文革”後第一次在電視臺演出《智取威虎山》,也是第一次我知道群眾對我們作品認可的程度。


《童祥苓口述歷史》劇照解散很多人出國 領導人發話樣板戲可以唱

(當年楊春霞李寶春下基層慰問演出)


我和南雲已經回上海了,在一次晚會上為國家領導人演了出《武家坡》。領導人上臺和演員振手時跟我說,咱們很久沒見了。我心裡說,咱們也見不著啊。他又問,你現在《智取威虎山》還唱不唱啊?我很難回答,因為自己都不知道是對是錯。他1說:“為什麼?有幾段蠻好聽的嘛!為什麼不唱,可以唱唱嘛!”大家都聽見了,國家領導人都說可以唱了

開始唱的時候,有兩次我非常感動一次是到山東演出,在大體育場裡,人多得不得了。那時候沒有大樂隊伴奏,沒有準備啊,就一把胡琴在那吱吱咕咕地拉。當時我也沒想,就一把胡琴唱吧,反正不好聽啊。結果,我唱完離場的時候許多觀眾起立了這個我很感動,這是對我的尊敬和肯定。

還有一次跟著《紅燈記》,跟著袁世海先生和浩亮組成的《紅燈記》清唱表演小組合一塊。那天《紅燈記》演出小組用的是對口形,但是他們跟老實,就跟觀眾說了,觀眾也認可。結果他們唱完《紅燈記》之後,我還沒出場呢,觀眾就齊聲喊:“童祥苓出來,童祥苓出來!”反正那次非常之轟轟烈烈。


《童祥苓口述歷史》劇照解散很多人出國 領導人發話樣板戲可以唱

(樣板戲幾大主演聚首)


從我這個搞京劇的說,京劇一個是程長庚時代,形成西皮二黃,他與張二奎、余三勝並稱老生三傑、三鼎甲。他的學生一輩潭鑫培、汪桂芬、孫菊仙,那個時代又形成後三鼎甲。譚鑫培這一批演員還被人稱作同光十三絕。他們都給慈禧唱過。這是京劇的第一個高潮時期。到民國時就形成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鬚生餘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還有後四大鬚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都在這段時間裡了。這段時間又是個高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有一個最高潮的就是解放初期。那就不光是京劇,各種戲都出人出出戲。


《童祥苓口述歷史》劇照解散很多人出國 領導人發話樣板戲可以唱


1952年文化部搞第一屆全國戲曲匯演,京劇杜近芳的《柳蔭記》,李少春的《野豬林》,黃梅戲出了個嚴鳳英,漢劇陳伯華,豫劇常香玉,評劇新鳳霞,那時出了很多戲。老一代領導人是非常懂戲的,不但精通會詩詞文化,而且懂戲。五六十年代,中國京劇院阿甲他們做了很大的努力,編了《京劇叢刊》,一共50本。我有一套,這裡面的劇本是經過專家和名角兒仔細研究,把不好的刪除了,把好的保留下來,有個精簡、精煉的過程,跟著時代的認識重新理解,把這些戲新理解。不能又回到越老越好,把解放後前輩發展京劇的貢獻給否定了。

我們現在都推翻了。馬彥祥以後做文化部顧問,他在天津寫了一篇文章,針對一些很流行的說法提出批評,大概意思是要繼承發展。從譚鑫培,餘叔巖這些老前輩,到四大名旦、馬連良先生、周信芳先生,再到張君秋先生、袁世海先生,他們都是吸收傳統的精華,繼承中有發展,跟著時代在變,適應觀眾的要求。

(待續)


0 ��>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