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要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

1984年我写过一篇关于教育的文字,认为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认真总结我国教育事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参考现代教育科学的理论,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办教育的道路。但我在那时仅仅看到本世纪末,只提出了一个轮廓的图案,虽说那也是为了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可又没有具体指出哪些才是21世纪我国教育所需要的。所以我想在这里谈谈这个问题,也是参加《教育研究》组织的关于我国教育问题的笔谈,并向同志们请教。


智力战对我国教育提出的要求

人类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过几次飞跃——产业革命:继18世纪后期的所谓“工业革命”的产业革命之后,又有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所谓“垄断资本主义”组织的大横向联合,以至跨国公司的产业革命;现在正在兴起的是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又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到下一个世纪还会有现在还看不清的产业革命,如生物技术的发展可能会激起再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尽管现在还看不清21世纪的事,但回顾总结历次产业革命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有一点是十分清晰的:对劳动者教育文化水平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从前一个劳动者会用简单工具,能干活就是个好劳动者;现在一个劳动者使用的机器,有的是复杂的机器,甚至是有电子计算机的复杂机械系统,对劳动者教育文化水平的要求已经不是什么小学的“基础教育”所能满足的了,至少要有中专的水平,甚至要大学水平。今天我们已从实践中发现,某些进口的高级机器生产系统需要高等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操作运转才能获得应有的效益。当然这在我国还是个别现象,但它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家,把工人、农民与知识分子分开的古老观念该抛弃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更是要不得!共产主义的理想之一——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要提前实现了。在21世纪,国与国的竞争,综合国力的出赛,最关紧要并有决定性的,是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水平高的占优势,水平低的处劣势,甚至有被开除“球藉”的危险。


这就是智力战。

世界各国都在研究这个问题。美国也在研究教育问题,认为他们的教育事业问题严重,要改革。美国科学促进会、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卡内基公司、梅隆基金会以及参与其事的几个州政府,共同在制订一个所谓“2061计划”,意思是说,为那些能活到2061年哈雷彗星再次回归的美国公民制订的计划,即研究现在刚出生的美国公长,他们未来该受什么样的教育,并该有什么样的美国教育制度。已经出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所有美国人都需要的科学》,书中提出要打破老框框,重新组织教材。这说明他们已经看到21世纪了。


我们要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不放弃陈旧的观念,再不认识到人民素质的提高和公民教育水平的重要性,就要犯大错误了。


钱学森:要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


到本世纪末和建党一百周年的两个大阶段

以前我们讨论的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轮廓是:儿童6岁入学,6年制小学,每年毕业的小学学生,年12岁,有大约2000万。其中约有一半进职业学校,3年毕业,每年1000万。另一半小学毕业生入初级中学,每年也是1000万,3年毕业,年15岁。这1000万初中毕业生,其中多一半,可能是600万进中等专科学校、职业中学和技术学校,3年毕业,18岁;其余400万初中毕业生入高中,3年毕业,在大大改进中小学数学效率的基础上,达到今天大学二年级的水平,也就是18岁达到今天大学二年级的水平。从这些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大约300万入大学,4年毕业,达到今天硕士水平。我估计这样一个到本世纪末实现的我国教育体系,年教育经费约需1000亿元。按目前的估算,如果到本世纪末,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26000亿元,则届时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不到4%,应该是能够做到的。


这是到本世纪末,即第一阶段的教育体制改革

。这实际上是总结我国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成功经验提出来的,所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第二阶段,即到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那时要求我国教育事业有更大的进步,要为21世纪做好准备。


到那时,我国要为每一个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建立必要的体制。可以考虑把入学年提前到4岁,而且像北京景山学校那样十年一贯制,到14岁高中结业。这个高中业水平又如前面所讲,实际是今天大学二年级的。然后再读大学4年,达到硕士水平。这就把那时和从那以后4岁入学的中国小“公民”用时14年培养成18岁的硕士。我初步估算,这样一个教育体系,开始时每年经费将是8400亿元。而到202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可能将达100000亿元;所以到时每年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4%。这是今天一般发达家数有所占的比例,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后的比例,所以也是可行的。


但这第二步迈得比较大,不完全是过去的经验所能保证的,所以要创新才行,如何创新?这在下面谈。


钱学森:要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


教学方法的革新

首先要讲讲教学方法革新的可能性。

第一件已经有了实验结果的是:小学就可以引入抽象思维的教育。在过去,人们总以为小学生只能作知识的累积,教会简单的加减乘除,至于逻辑推理,那是在初中后期的事。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刘静和同志和她的同事从50年代就开始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试验,而用辩证逻辑作指导,实验很成功,近年来已在全国办了上千个实验班,教材已汇编出版。实验的结果是学生理论推理的能力大大提高,比以前可以提前6—7年。小学生因为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不但数学知识丰富了,同时其它课程的学习也变得更聪明了,对课本不要教师讲,自已就能读懂。这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革新吗?


第二件也是已经试炼了的: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中来,即电化教育。

这就是用通信卫星,把一个教师的讲课用电视广播到全国的课堂,而课堂也不是传统的一大间教室,全国都成为一个大课堂了。这样,一位优秀教师可以代替上千万教师向全国的学生授课,学生身边需有辅导老师就可以。而利用通信卫星远距离传播电视节目的技术和电视录像技术我国已经完全掌握,设备生产能力也有,用到教育事业上只是一个推广应用的问题。


第三件是教学方法的革新:电子计算机教育。这已经有了开端,但还需要开拓发展。我国现在已经生产出用于青少年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微机中华学习机,今年就将生产CAC-1型等20万台。而已有的学习机就有10多万台,并有7000名教师参加了计算机培训,40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计算机教育。李铁映同志曾指出⑥;我国电视机和录音机的保有量都已达到1亿台上下。把电视机作为监视器,把录音机作为存储器和语言系统,家庭再花几百元买个中华学习机,将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系统”。这不是说我们在计算机教育方面已经有了开端吗?今后再在软件和数据库方面加以努力,那么诸如使用电子字典和电子词书之类的工具(经手写和打字后就有读音及条文解释,不必翻书)是容易做到的。


还有一件教学方法的革新是国外已经试行了,但我国似乎还没有做:用电子计算机和必要的信息数据库同学生对话的教学系统。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问题不是规定一些条文、规则所能解决的,而是要在复杂条件下根据决策人作出的正确判断才能解决的;判断错误,就会受损失。我们常常把这种判断能力称为工作经验;而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初出茅庐,没有经验,常常失误。只有在工作中干了几年,遇到各种复杂情况,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教训,增长了见识,才知道该怎么干了。这几年的经验积累过程现在可以缩短了,办法是把复杂的问题放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数据库系统中去,让操作的人,也就是学生跟它对话,电视屏上显示出一个复杂的情况,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回答处理的答案,打入电子系统;然后电子系统下评语,是优良,还是可以,或失误,给出结果。全过程只几分钟,不象实际生活中要几天、一个月或几个月的时间间隔,而且无实际风险损失。这样,青年人学得很快,一个星期或最多几个月就锻炼出来了。这实际上是把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用到人才培训上⑦。这不是教学方法的大革新吗?


上面讲的四件教学方法的革新只是我个人所知道的,一定还有许多我现在还不知道的,所以教学方法的革新是大有可为的。


钱学森:要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


教育观念的革新

不久前见到查有梁同志写的一篇论21世纪教育的文章,讲到教育观念必须转变,教育体制灵活多元,教育模式综合互补,都很好。关于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总的轮廓前面已经说了,是全民教育。但我以为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革新,这是近年来大家热烈讨论的题目,在这一节里,我也说说个人的看法。我们的出发点是:要把国家全部青年培养成硕士和硕士的毕业生。


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所以第一个问题是:在今天看来,什么是知识、知识的体系?我以为人类知识有个科学技术的体系,这是系统化了的知识,而在这个科学技术体系的外围还是许多不能纳入体系的片断、点滴知识,有的是一得之见,有的是尚未经充分论证的见解(如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关于社会和经济的理论)。再在这之外的,是人类实践所得的认识海洋,谁也说不清,很模糊,但也不是一无所知。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是人类的全部知识。核心体系和外围,以至认识海洋都是有交往的,不是封闭的;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更新、充实,最终还会有结构性的变化。例如在200年前,能说得上是科学的只有自然科学;而看到21世纪,我以为科

学技术的大部门就有十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和文艺理论。除文艺理论外,其它九个大部门都有三个层次:基础学科、技术科学和工程应用;每个大部门又都有一个过渡到科学的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依照上述十大部门的次序,它们分别为;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数学哲学(元数学)、系统论、认识论、人天观、地理哲学、军事哲学、社会论和美学。这十架桥梁同辩证唯物主义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这一哲学体系比起经典的哲学四大块充实而又系统得多了。然而,属于这个科学技术大体系的学科数目,可能达到上千个或几千个。这也就提出一个难题,高等院校如按老规矩设系,一个学科一个系,那就会有几千个不同的“系”,几百个不同的“院”,而且科学技术体系又不是固定的,是发展变化的,今后还会变得更快,这种老模式的僵化制度总是不妥当的吧?这不就说明观念需要革新吗?


学科的分隔不但对院系的设置会造成麻烦,而且在今天和今后,

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所面临的工作也不是单一的,是综合多方面的,所以出来的硕士,如果其知识只限于一个学科,不如其它,那将是书呆子,教育就失败了。我想21世纪中国的公民,即一位硕士,应该全方位的教育,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素养,即:

一是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素养和知识;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并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指导工作。

二是要知道他所在的世界,熟悉世界的地理环境,各国的人情和经济;也要知道世界各国的历史。

三是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的科技成果有个了解;能看得懂科技新闻报道和各种成就的信息,科学科术是第一生产方嘛。

四是要有文学艺术的修养,要会运用形象思维去解决抽象思维所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要会在实践和知识都不具备的情况下作出诊断。

五是要懂得点军事科学,因为竞争就如同打仗,要有战略、战役和战术观点:据说日本的企业家就抢着学我们的《孙子兵法》,连我们的《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都当作经营方法来学。

六是要懂得卫生和锻炼,身体健康也可以益智。

这六个方面是每个公民,每个毕业生所必须具有的。我们的目标是博的基础上的专,和专的引导下的博,博与专要互相配合。


从这些观念出发,我想21世纪每个中国公民在受了上述教育之后,18岁硕士毕业了,参加了工作,如果感到学识还不够,要再深造,读博士,以至“博士后”,那就不必设置专业,博士生或博士后学员自己选择研究课题,提出学习计划,由学院的委员会审批就行了。这在形式上又回到欧洲上个世纪的学院培养方式,但有新时代的内涵了。


经费每年要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8%以上的教育事业是一个庞大的事业,要动全社会来参与。举例说,教师队伍就要扩大,不能只限于专职教师,数动员全社会来当教师,一切能挤出时间从事教学的人都要受聘做兼职教员、兼职讲师、兼职教授。这样可以把21世纪中国社会上为数众多的退休人员积极性起来为教育事业出力。另外在职工作人员,不论从事生产,还是进行管理、行政、创作或者研究工作的人,他们在实践中的新经验,可以不失时机地传授给下一代新人。


以上所述的这些看法,可能是不全面的,我也只想在这里讲出来,作为参加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教育问题的探讨。


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是件艰巨的任务,现在就要开始具体做的是逐步实现第一阶段的改革和改造,这个内容比较清楚并且把握性也大,应该计划到2000年在总体上全部实现。在细节方面当然还有许多问题要研究,例如理工科高等院校的数学课就要改革,把重点放到学会利用计算机求解和理解计算机给出的答案上,而不是目前这套在半个多世纪前开始的,在没有电子计算机时所制定的数学课程。


在2000年完成这一阶段任务之后,就要逐步走向在2021年全面实施的第二阶段任务,为此要进行的设计工作就非常艰巨了。先要探讨许多理论问题和观念革新问题。这项工作现在就要开始。

(本文源自《教育研究》1989第7期)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我是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专注说文解字、快速识字、古汀大语文、海外汉语,汉字思维馆加盟】

汉字师认证课程,让你成为一名合格的汉字老师、一名汉字启蒙师!

想了解详情,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想 了解《汉字创新思维训练》,私信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