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歷史看大清》|一個票友眼中的中國史「皇太極卷」194

《翻開歷史看大清》|一個票友眼中的中國史「皇太極卷」194


眼見大勢已去,李倧意識到,如果再不投降,恐怕連投降的機會都沒有了。

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正月三十,朝鮮國王李倧帶領群臣出城,向皇太極投降。過程中,李倧並沒有身著王服,而改穿便服,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大禮。

雙方再次登壇盟誓。

朝鮮國王向大清huangdi稱臣,接受朝廷冊封,將王子送往瀋陽,作為人質。朝鮮成為大清藩屬國,常年納貢,並斷絕與大明朝廷的一切關係。

如今的韓國人將此次事件看作國恥,稱之為“三田渡之屈辱”。

因為李倧向皇太極行禮的地方,叫做三田渡(今韓國首爾松坡區),故有此得名。後來在大清的要求下,朝鮮還在那裡立了一塊“大清huangdi功德碑(三田渡清太宗功德碑)”。碑文出自朝鮮自己人之手,經范文程潤色,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刻成,詳細記錄了此次事件,並歌頌了皇太極的“恩德”。

也難怪他們覺得恥辱,被人到“家裡”打了一頓,還得大大聲的說,打得好。

不管朝鮮人感受如何,總的來說,皇太極此次用兵朝鮮,可謂圓滿成功。

就連負責後衛的阿濟格也不甘寂寞,順路助攻皮島,斬殺沈世魁。這個困擾大清多年的“後顧之憂”,總算被徹底清除。

尚可喜雖沒能親手幹掉仇人,但也算報了仇。同年七月,他完成戰後清理任務任務,從皮島撤回瀋陽。

唯一一點遺憾,大清的開國元勳、一等公揚古利,不幸犧牲,享年六十六歲。

在跟多鐸一起阻擊朝鮮勤王部隊的過程中,揚古利衝的太猛(努爾哈赤曾多次警告),被埋伏的朝鮮兵用鳥槍射中,由於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死亡。

得勝的部隊陸續班師回朝,皇太極對此次戰爭作了總結,該賞的賞,該撫卹的撫卹,當然,該罰的也得罰。

打了勝仗,怎麼會有罰?

問題出在軍容風紀上。

按《清史稿》的說法:“兵行無紀,見利即前,竟忘國憲”。

可想而知,遇到這樣的“好機會”,當然不會忘記敲打代善。經議政王大臣會議,按罪本該革去其禮親王的爵位,不過,皇太極發話,免於處罰。

恩威並用,才是帝王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