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小節”有大礙

“不拘小節”有大礙
“不拘小節”有大礙

文丨劉旭剛

人患了感冒,看似常見的小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和調養,搞不好會引發急性喉炎、氣管炎、肺炎、心肌炎、急性腎炎等疾病。醫生常提醒人們:切記百病從感冒開始。由此聯想到,人如果不注意生活當中的小事,一味的“不拘小節”,同樣會有大礙。

“不拘小節”有大礙

“不拘小節”的內涵

“不拘小節”,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指不為無關原則的瑣事所約束,出自

《後漢書·虞延傳》

“性敦樸,不拘小節。”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高適》中也有描述:

“少性拓落,不拘小節,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便遠。”

由此可見,“不拘小節”是個古老的話題。時至今日,我們來討論這個話題仍有現實意義。

“不拘小節”有大礙

年歲稍長的人,可能都看過長春電影製片廠1956年攝製的愛情喜劇片《不拘小節的人》,大概的劇情是:

諷刺文學作家李少白擅長在作品中諷刺挖苦別人,而自己卻是個不講公共道德的“不拘小節”的人。

一次,他應邀去某市作報告,雖以文人雅士自居,卻做了一系列不文明的事:坐火車佔兩個人的位置,吃水果亂扔果皮,遊湖逛公園、參觀圖書館、看戲時又惹了許多麻煩,受到人們的指責。陪伴他的某市文聯趙主任,是個忠厚長者,老是替他向別人賠禮道歉、墊付罰款。

李少白未見過面的女朋友敏英恰巧親眼目睹了他的所作所為,當李少白作完報告到敏英家拜訪時,敏英當面嚴詞指責他不講公共道德的惡劣行為,使他面紅耳赤、十分狼狽。兩人的戀愛關係也因此而徹底告吹。

電影《不拘小節的人》雖是文學作品,但卻是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64年過去了,電影塑造的主人公李少白一樁樁、一幕幕“不拘小節”的形象,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仍然可以聽到、看到、遭遇到。

進入新時代,我國人民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不斷提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廣為弘揚,崇尚英雄、尊重模範、學習先進成為風尚,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大大增強,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不斷提高,道德領域呈現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但也要清醒的看到,不講道德、不講文明的問題仍然存在。

就拿“不拘小節”的現象來說,仍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有的人隨地吐痰、亂踩草坪、亂扔瓜子皮和紙屑、在旅遊景點亂刻亂劃、在公交車上不主動為老、弱、病、殘、孕婦讓座等,有損公德,敗壞了自身的形象。有的人在公共場合高聲喧譁、說話粗魯、帶髒字罵人、開玩笑不注意把握分寸,傷害他人的自尊心等,成為眾矢之的,遭到他人的譴責。

“不拘小節”有大礙

有的人在單位工作中,斤斤計較、拈輕怕重、不想吃一點虧,遇到好事衝在前,結果遭到同事的反感,失去領導的信任,人際關係搞不好,職業生涯發展道路越來越窄。有的人因交友不當,從收“小賄”到“大貪”,受到法律制裁,過上牢獄生活,終結政治生命,斷送了人生大好前程。

有的人把婚姻家庭中的許多事當做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小節,不加檢點、重視,經常隨心所欲,從而造成了婚姻的大隱患。正如一位受理離婚官司的資深法官所言:“婚姻的悲劇很少是由真正的大災難引發的;而平時生活中的那些似乎不起眼的、易於為人所忽略的小事,則往往是導致離異的根源。”

這些事例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不同性質詮釋了“不拘小節”有大礙的深刻教訓。

應該如何做?

01 要克服“不拘小節”無大礙的錯誤思想。

古人云:“小節不拘,終累大德”。小節和大節是緊密相連的,小節影響著大節,量變會引發質變。

《韓非子·喻老》: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三國魏·應璩《雜詩》:

“細微可不慎,堤潰自蟻穴。”

說的都是小小的螞蟻窩,能夠使堤岸潰決,比喻因細微不慎而釀成大禍。有的人覺得“不拘小節”,沒有觸犯法律法規,沒有突破道德底線,不會有大礙,別人奈何不得,對“小節”無所畏懼。這種想法實在要不得。“不拘小節”不僅害己,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這並不是危言聳聽。

有的人忽視“小節”,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到異國他鄉旅遊,其不文明的行為遭到當地人的詬病,給國家的形象造成不好的影響;有的人把亂扔菸頭的習慣看成“小節”,不以為然,結果在禁菸區吸菸後亂扔菸頭引發火災,給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有的人不遵守社會公德,過馬路闖紅燈、不排隊亂加塞、開車往窗外扔垃圾等,“不拘小節”影響了全社會公民道德建設。

人們應汲取螞蟻潰堤的教訓,在思想上要有防微杜漸的意識,充分認識“不拘小節”的危害,切莫“勿以惡小而為之”。

02 要糾正把“不拘小節”當優點的錯誤傾向。

有的人曾這樣自我介紹:本人幽默、穩重、堅強、誠實守信、樂觀向上、簡單直接,不拘小節。從介紹中可以看出,此人把“不拘小節”當成了自己的優點。有這樣認識的人不是個別,尤其是“成大事之人不拘小節”這句話被引用的更多。

其實,在《後漢書·虞延傳》中只有“性敦樸,不拘小節”的表述,前面的“成大事”是被後人順口加上的,意為成就大事的人,一般不拘泥於小事情,而是關注於人生的大事情。這裡講的“大與小”,是辯證關係,相對而言。提倡的是一種做大事應具備的價值觀,戰略眼光和思維方式,要從大局入手,分清主次,把握核心,不為細枝末節所束縛,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大刀闊斧,放手去做。啟發人們凡欲成大事者,應有大智慧,大眼光,大胸懷,大氣量,不為小害所棄,不為小利所誘,善權其厲害,能糊塗,能包容,能屈能伸。

“不拘小節”有大礙

蘇軾在《晁錯論》中講到: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從古至今,能夠成就大事的人,不僅僅有超越世間其他人的才能,還必須有能夠堅持忍受不輕易被打敗的志向。我們應該正確理解“不拘小節”的含義,凡是不符合公民道德規範,不講文明的任何小事、小節,不能視而不見,不以為然,而應該自覺加以改正。

在《名言妙句“四語集”》中有一段很有哲理的話:

動則思禮,行則思義,細行不謹,必虧大德。計較小事,必失大體,仁厚賢讓,必養大德。

我們要重視解決“不拘小節”的問題,防止和糾正不講道、不講文明的行為。要努力踐行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熱情服務、奉獻社會;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互助;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公民道德規範,大力提倡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旅遊、文明就餐、文明觀賽、文明語言等行為。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我們要謹記“不拘小節”有大礙,從小處著眼,從小節著手、從小事做起,努力加強道德修養,不斷提升精神文明素養。

編輯 | 張子璇

“不拘小節”有大礙
“不拘小節”有大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