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咧两晋(二八)王导独揽大权夺取江州,陶侃灭郭默让其彻底死心

苏峻之乱后,东晋进入了近七十年的发展时期,朝廷内在政治上趋于稳定,也让国力迅速恢复,社会再次出现繁荣景象。然而在这样看似歌舞升平的景象下面,各个门阀士族之间的斗争却没有完全平息,只是藏到了暗处。于是东晋朝廷表面上一片祥和,暗地里却各种明争暗斗,阴谋诡计层出不穷。作为东晋开国的第一大门阀,琅琊王氏因王敦之乱而失去了对朝廷的掌控。但在苏峻之乱后,王导又重新回到政治舞台的中央,他贼心不死,欲再次独揽朝政。这次阻止他的并不是建康的各大门阀,而是远在荆州的名将陶侃。

胡咧两晋(二八)王导独揽大权夺取江州,陶侃灭郭默让其彻底死心

熟悉东晋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琅琊王氏在东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琅琊王氏的王导和王敦辅佐司马睿建立了这个王朝,也趁着永嘉之乱后的权力空白期掌控了朝廷大权,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当时王导出任丞相,王敦为大将军总领兵权,朝廷军政大事皆出于琅琊王氏之手,可谓是权倾朝野。由于晋元帝司马睿不甘心当个傀儡皇帝,于是派出心腹与琅琊王氏争权,最终引发了王敦起兵攻打建康的叛乱。这次叛乱最后被晋明帝司马绍平定,王导也受到牵连被迫放权下野,失去了对东晋朝廷的掌控权力。

胡咧两晋(二八)王导独揽大权夺取江州,陶侃灭郭默让其彻底死心

王敦之乱后司马绍并没有处置琅琊王氏全族,只是对参与了王敦叛乱的部分人员和家属进行了惩处。由于王导没有参与王敦叛乱,还在王敦叛乱过程中召集家族大部分人进行反对,所以王导不但没有获罪,而且还受到了司马绍的褒奖。但王敦叛乱的影响实在太恶劣,王导也无法继续在朝中担任丞相,只能退居二线。而王敦叛乱是为琅琊王氏委派的官职和夺取的领地等都被东晋朝廷收回,琅琊王氏的势力也因此大为萎缩。可尽管如此,琅琊王氏依旧是东晋一等一的门阀大族,在朝廷也保留一定的话语权。

胡咧两晋(二八)王导独揽大权夺取江州,陶侃灭郭默让其彻底死心

司马绍没有因为王敦之乱而灭了琅琊王氏,其根本原因还是琅琊王氏势力太大,盘根错节与各大门阀纠缠过深。从历史来看,东晋的建立和琅琊王氏南迁是同时发生的,东晋的朝廷都打上了琅琊王氏的烙印。很多南迁的北方门阀与琅琊王氏交往很深,朝中掌权大臣与琅琊王氏的关系盘根错节,根本无法被连根拔起。比如在青州、兖州、徐州领兵的重臣郗鉴便与琅琊王氏有姻亲关系,他的女儿嫁给了王导的堂侄王羲之。而郗鉴不但手握重兵抵抗北方后赵石勒的进攻,还是平定王敦和苏峻叛乱的大功臣,这成为王导争夺朝中大权的底气所在。

胡咧两晋(二八)王导独揽大权夺取江州,陶侃灭郭默让其彻底死心

王敦之乱后琅琊王氏获罪,不得不放弃朝中大权,退居二线蛰伏起来,进入了一段低潮期。新上台的国舅爷庾亮欲复制王导的操作,想要取琅琊王氏而代之,成为朝廷独揽大权的家族,最终却逼得苏峻和祖约联合反叛。苏峻的叛乱最终被陶侃、温峤、郗鉴等地方实力派联合出兵平定,引发叛乱的庾亮也请罪退出中枢,于是给琅琊王氏重新带来了机会。尤其是苏峻之乱平定不久,挽救国家的大功臣温峤就因为中风而在武昌去世。于是王导重新回到朝廷中枢,熄灭的贼心再次被点燃,又开始了独揽朝政的一系列操作。

胡咧两晋(二八)王导独揽大权夺取江州,陶侃灭郭默让其彻底死心

王导独揽大权是有天然优势的,因为东晋这个国家就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虽然因王敦之乱蛰伏了一段时间,但他对权力的渴望却没有丝毫减弱,而他在朝中的声望却足以支持他重新掌控大权。当时晋明帝早逝,晋成帝年幼,庾亮离开建康出镇芜湖,温峤在武昌病逝,王导成为东晋丞相的唯一人选。由于他声望和地位太高,就连晋成帝司马衍也对其行礼下拜。在司马衍给王导的诏书中,可以看到很多"惶恐"的字样语句,他向王导提问都要用"敬问"称呼,由此可见倒是王导在朝中可谓是权势熏天。

胡咧两晋(二八)王导独揽大权夺取江州,陶侃灭郭默让其彻底死心

实际上从当时的政局来看,王导独揽朝政看起来似乎没有王敦和苏峻发起叛乱那么危险,但对皇权的威胁却更为直接,对国家根基的侵蚀更为严重。王导在朝廷和地方的官员任命,资源调动等方面都大量任用私人,排除异己。他对自己人的错误和罪责进行掩盖,而大力打击自己的政敌,这是一种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渐控制朝廷和国家的手段。而他的这些手段也渐渐引起了各大门阀和地方军镇势力的不满,朝廷上下内部矛盾极重。可由于王导权倾朝野,外部又有郗鉴带领重兵遥相呼应,使得很多门阀家族不敢与之正面对抗。

胡咧两晋(二八)王导独揽大权夺取江州,陶侃灭郭默让其彻底死心

当时有个著名的案子便是因王导独揽大权而引发的,但结果却非常让人意外。平定王敦和苏峻之乱的大功臣温峤因中风去世,他留下的江州刺史的职位悬空,于是在朝中引发了各种争夺。因为江州刺史坐镇武昌,而武昌是长江中游的交通枢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各大门阀家族和势力都想在这里安插自己的人员。对王导而言这个职位更加重要,因为江州是阻隔在荆州和建康之间的防区,而荆州刺史陶侃却是王导忌惮的政敌。王导独揽大权,在建康和各地的官员任命上搞一言堂,但唯独陶侃坐镇的几个州不服王导的命令。

胡咧两晋(二八)王导独揽大权夺取江州,陶侃灭郭默让其彻底死心

陶侃是东晋名将,虽然起于寒门家族,却在平定江南流民乱军和苏峻之乱中立下大功,位列太尉,是当时东晋军中第一人。东晋从建国开始的历代掌权者都对陶侃非常忌惮,不论是王敦、苏峻,还是王导、庾亮,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心腹控制江州,牵制坐镇荆州的陶侃。他们惧怕陶侃领兵顺长江而下攻打建康,这就对他们控制东汉朝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温峤去世后,江州刺史成为王导必争的职位,这个位置上的官员必须是听他话的人。而陶侃也不希望有人领兵在武昌盯着自己,于是对王导的人选表示反对。

胡咧两晋(二八)王导独揽大权夺取江州,陶侃灭郭默让其彻底死心

于是两人在江州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最终发展到陶侃起兵攻打武昌的地步。当时王导推荐了刘胤作为温峤的接班人担任江州刺史,陶侃上书表示强烈反对。由于荆州远离建康,陶侃的上书被王导无视,王导以温峤临终遗言为由强行任命了刘胤。结果刘胤上台后不听王导的话,控制了长江水路,掌控了长江中上游运往建康的漕粮,这让王导非常气愤。于是王导以朝廷命令下诏斥责刘胤,并要刘胤辞官去职。结果还没等到刘胤离职,却被后将军郭默杀害。然后郭默上书朝廷说刘胤谋反,并自领江州刺史,居然被王导通过了。

胡咧两晋(二八)王导独揽大权夺取江州,陶侃灭郭默让其彻底死心

陶侃听说这个事情后很愤怒,上书朝廷质问王导,并起兵攻打刚刚控制武昌的郭默。陶侃的起兵引起了镇守芜湖的庾亮的响应,两人合兵攻打武昌,最终擒获郭默后将其斩首。事后陶侃在庾亮等官员的支持下领江州刺史,势力遍布整个江南地区。而王导自知理亏,不敢与陶侃硬怼,只得选择退缩。事后王导与陶侃、庾亮进行了多次明争暗斗,陶侃和庾亮一度联合起来要废除王导。最后王导还是得到郗鉴的支持才坐稳了丞相宝座,但是他独揽朝政的野心就此被陶侃镇压,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

胡咧两晋(二八)王导独揽大权夺取江州,陶侃灭郭默让其彻底死心

从史书上看,郭默杀刘胤似乎是私人恩怨。由于刘胤是汉高祖刘邦庶长子刘肥之后,所以受到很多门阀名士的推崇,他很看不起流民义军出身的后将军郭默。两人向来有私人恩怨,最终在部下的挑拨下爆发。郭默一怒之下带人杀了刘胤,自领江州刺史,并上书王导说刘胤造反。王导居然不经调查就认可了郭默的做法,还正式任命郭默为江州刺史。从这些细节中就可以看出,这个事情非常不简单,充满着各种阴谋的味道。这也难怪陶侃一得到消息就大怒,声称此事必有诈。从正常人的思维逻辑来看,这明显就是一场阴谋。

胡咧两晋(二八)王导独揽大权夺取江州,陶侃灭郭默让其彻底死心

正如陶侃驳斥王导所说,郭默杀了刺史就能当刺史,那杀了丞相是不是就能当丞相呢?这句话揭穿了王导以权谋私的阴谋,让向来能言善辩的王导哑口无言。实际上郭默杀刘胤的阴谋就是王导在幕后推动的,这种事情被对手穷追猛打,他自然无力辩驳。

当初王导任命刘胤到荆州刺史时为了监控陶侃,可刘胤上台后并没有如此,而是靠向了陶侃。刘胤把持了长江上游运往建康的漕粮,这就把持了建康的民生命脉,这是对建康莫大的威胁。王导用丞相权威逼刘胤离职,可刘胤装死不应,这就让王导感到非常尴尬。

胡咧两晋(二八)王导独揽大权夺取江州,陶侃灭郭默让其彻底死心

郭默杀刘胤之前被朝廷任命为右军将军,然后他突然因送行的事情与刘胤产生矛盾,最终带领部下突袭杀死刘胤。很显然在此过程中王导和郭默有过通信,否则他那里来杀死刘胤的自信?要知道刘胤是封疆大吏,朝廷任命的江州刺史,无故杀死视同谋反。郭默杀刘胤不但没有做好谋反的准备,还堂而皇之的向王导要官,王导还同意了,这是多么荒唐才能写出的剧本?唯一的解释是,王导和郭默早就有过交易,所以郭默才敢胆大妄为的杀死刘胤,而王导才以权谋私的将其任命为江州刺史。

胡咧两晋(二八)王导独揽大权夺取江州,陶侃灭郭默让其彻底死心

然而这一切在陶侃绝对的军事力量面前都不堪一击,再加上王导一贯专权造成举国上下的反对,事情最终以郭默的败亡而结局。但王导的这些操作已经从独揽大权,逐渐开始越过大臣的操守,开始打篡位的擦边球了。所以各大门阀和四方的军镇势力都出来反对王导,而陶侃和庾亮都有废黜王导的打算。虽然王导最后在郗鉴的支持下保住了丞相的位置,但是有陶侃和庾亮的监视下也无法再进一步。史书上记载王导晚年在丞相位上尸位素餐,实际上就是因为野心得不到满足,干脆就不管事,做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恶心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