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科考9個切片,甚是有趣

文/唐俑

晚清科考9個切片,甚是有趣

素材源自《舊京瑣記》

01

科考取士,仍為清代選拔人才唯一途徑。

在清末,入仕雖然也有其他途徑,但因限制極嚴,基本上“此路不通”,通過其他途徑混入官場的,也因“來路不正”而基本上升遷無望。

即使是那些納貲入仕(向官府輸納金錢穀粟以換取官位)者,也“率皆科舉之士”,先納一官,然後留京應試。

在京城的“有識之士”看來,維持發展之道者有二,一是引見官員,一是考試舉子。

然而,官員引見是有憑引期限的,到了期限還沒搞定,就得哪裡來回哪裡了。

當然了,相較於官員引見的不靠譜,應考的舉子就“辛苦”多了,考前籌備,考後候榜,其間還要應官謁師,以及落第後留京過夏等等,往往要在京城呆上幾年,直到有了最終結果,其中的酸甜苦辣,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讀書人之苦,由此可見一斑。

關鍵是,吃了這麼多苦,不見得就有相應的回報,一旦名落孫山,之前的種種付出,全都打了水漂。

晚清科考9個切片,甚是有趣

南闈放榜圖

02

每到考試期間,各省在京城的會館,以及各寺廟,莫不人滿為患。

這種盛況,往往也是市肆各鋪發財的機會,他們在考舉之年的收益,至少是平時的三倍。

03

即使是已經身在官場,也無法避免考試,比如大考。

所謂大考,是指翰林、詹事的升級考試,每十年舉行一次,一等的破格提拔,二等前列得升五品,再次一點的,也能得到厚賞。

淪為劣等的,則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或者降級,或者免職,頃刻之間,仙凡立分。

04

每當大考之年,翰林院諸公都無法淡定,有的高興,有的恐懼。

光緒初年正好是大考之年,人們都以為這一回考上一等的,非張之洞莫屬。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素來文思敏捷的張之洞,竟然腦殼裡像塞滿了漿糊,直到夜幕降臨,點上蠟燭才交卷,“竟不獲上選”。

晚清科考9個切片,甚是有趣

張之洞

第二次大考,人們則最看好曾國藩的孫子曾廣鈞,他本人也胸有成竹,沒把考試放在眼裡,入闈後只管找人講段子,日暮時分才草草答完,結果也考砸了。

那次列為一等的有五人,其中有個叫戴文誠的。

戴文誠同鄉陳御三編修,本擬二等第一,但有人說他為人輕薄,最後列為三等末。

沒多久,陳御三又遭名士李純客彈劾,被交院察看。

李純客彈劾陳御三,是因為陳曾與張御史之弟同狎一妓,張御史告訴了李純客,還說陳御三喜歡為人捉刀。

05

光緒十八年,翁同龢主持會試,都以為他非常賞識的張謇將拔得頭籌,哪曉得狀元卻是寂寂無名的武進人劉可毅,翁同龢也很懊惱。

晚清科考9個切片,甚是有趣

翁同龢

劉可毅,字葆真,也是世家宿學,之前是河道總督許仙屏的幕僚。

他最初不叫這個名字,曾夢見某科會元為“劉可某”,下一字比較模糊,他只認出右邊是個“殳”字,是“毅”字的右半邊,他以為是個“毅”字,便在考前臨時改名為“劉可毅”。

可是後來,他又覺得這個字不吉利,因為“毅”字近“殺”(《左傳·宣公二年》:殺敵為果,致果為毅),又有殘忍、殘酷的意思,當同輩戲稱他為“可殺”的時候,他就更加鬱悶,頗有懷刑之懼。

“庚子拳亂”時,“劉可殺”果然死於亂軍之中。

06

試卷最忌不規整、凌亂、有錯誤,因為這樣的卷子不能排在前列,進入皇帝法眼的幾率將大大降低。

但由於時間倉促、考生緊張等因素,出現這些情況在所難免,考生只好打補子予以彌補。

他們用極薄的刀片,將錯處輕輕颳去,再在本卷空白處刮取一塊好紙,均勻地鋪在錯處,用水潤溼,使之粘連,幹得好的,能做到天衣無縫。

精於此道者,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那些手生的,下手稍微重一點,就會把紙穿個洞,謂之“開天窗”,答得再好,也排不到前列。

有經驗的閱卷官,閱卷前都要先將卷子扯開,對著陽光平視,沒有補疤才開始細讀。

原則上試卷落字無上選,但也不盡然。

比如同治元年狀元徐頌閣,原本在軍機處“已有升騰之勢”,不再寄希望於館選,答卷時落了兩個字,懶得打補子,把落了的兩字,隨便附註於旁,“決不作問鼎計”。

沒想到,殿試揭曉唱名那天,碰巧他值班,他也跟著其他人去吃瓜,忽然聽到唸到自己名字,“倉皇中冠服不備”,只好借了一套穿上。

晚清科考9個切片,甚是有趣

07

歌功頌德者得高分,歷來是科舉考試的潛規則。

然而,甲午海戰失敗後,舉國憤慨,群情激奮,光緒二十一年,四川考生駱成驤首用“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之語,“掃除向來頌揚忌諱積習”。

閱卷大臣傳閱後,雖然一致稱歎,而不敢把他的卷子排在前面,進呈皇帝時只排在第九。

沒想到,光緒看到後,不但不認為犯忌,反而“喜其忠憤抗直”,特欽點第一,駱成驤也就成了那一屆的狀元。

08

光緒二十年,因雲南、貴州二省路遠,特許其“最先點放”,也就是說,本於光緒二十一年舉行的鄉試,雲南、貴州兩省比其他省份提前一年舉行。

那一年,雲南的主考官為李哲明,副考官為劉彭年,貴州的主考官為張星吉,副考官為吳慶坻,四人的名字合起來為“明年吉慶”。

這是巧合嗎?當然不是,而是因為來年是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朝廷重臣藉此機會弄巧獻媚。

利用選拔人才這麼大的事拍那個老女人馬屁,這些朝廷大員,不知腦袋進了多少水!

09

光緒末特設了一個經濟特科,但戊戌變法失敗後,沒來得及施行就被慈禧太后廢除了,後來她又宣佈恢復。

經濟特科考生不拘資格,由三品京堂(清代對某些高級官員的稱呼,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國子監及大理、太常、太僕、光祿、鴻臚等寺的長官)以及各省督撫保薦。

光緒二十九年,在保和殿舉行了經濟特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考試,一名叫梁士詒的考了個第一名。

晚清科考9個切片,甚是有趣

慈禧

有人卻對慈禧說,梁士詒是廣東人,又姓梁,弄不好是梁啟超的兄弟。

慈禧大怒,她最恨的就是康梁師徒倆,因為戊戌變法就是這兩人挑的頭,梁士詒知道後,急忙逃到香港,才避免了可能的大禍。

其實,梁士詒雖然姓梁,卻與梁啟超半毛錢關係也沒有。

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