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美國商品貿易逆差擴大跟美國經濟糟糕並沒有直接關係,相反是美國消費能力恢復的表現,是美國經濟復甦的先兆。 主要原因是美元佔據了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貨幣”。美國並不擔心貿易逆差擴大,因為不用擔心沒錢付賬,只要美聯儲開動印鈔機印鈔票買買買就行了。貿易逆差擴大還是鞏固美元國際貨幣地位的一個有力支撐。
首先我們來看看:為什麼說貿易逆差是美國經濟復甦的先兆?
我們都知道美國經濟是靠消費支撐的,消費佔其GDP的70%以上。美國本土的製造成本過高,通過進口物美價廉的海外商品,又是其消費的重要支柱。
1970年以來美國貿易逆差擴大、尤其是商品貿易逆差快速擴大的兩次重要階段的起點:
第一次是在1983年,那是里根時代。1983年之前美國的貿易逆差基本穩定在200億美元上下,1983年美國的貿易逆差578億美元,1982年為242億美元,1983年比1982年增長139%。
另外一次是1993年,那是克林頓時代。老布什在任期間,美國貿易逆差收窄,但是經濟也陷入衰退,克林頓接手後,1992年貿易逆差為392億美元,1993年貿易逆差飆升至703億美元,1993年比1992年增長80%。並且此後逐年快速增長,美國的大消費時代來臨。
里根和克林頓的兩個時代,前者是從70年代的經濟“滯漲”中復甦,後者是從前任遺留的經濟衰退裡復甦。兩次貿易逆差擴大都是美國經濟從低谷復甦之際,促進了經濟復甦,之後美國經濟均實現了快速增長。一次可能是巧合,兩次呢?
貿易逆差給美國帶來的是更多的消費刺激,至於消費用的錢從哪裡來?美國新一輪的財政刺激方案或將於11月通過,11月開始發放給企業和個人的補貼,錢一到位,正好趕上感恩節、聖誕節的消費旺季,消費刺激時間卡得正好。之後,在疫情中擺脫了“大量負擔”的美國經濟重新步入正軌,未必不會重現里根和克林頓時代的高速增長。
為什麼說美國並不想也不會縮小貿易逆差呢?美國如果想縮減貿易逆差,一是得無中生有,由國內生產商品代替儘快,必須重新建立起大量的製造業企業、找到大量不要求中產階級待遇的工人。這一點要在現在的美國實現,實在是太困難。二是得降低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美元減少的地區和經濟領域,自然有歐元、人民幣來佔據。相比之下,後者才是重中之重 ,美國不會輕易放手。因此口號可以隨便喊,但是權衡利弊後,實際操作中還是得保持高貿易逆差。
事實也證明的確如此,從2017年到現在的這三年時間,美國的貿易逆差是擴大的(請見下方圖形裡的2017年之後的美國貿易逆差情況)。
為了將以上觀點的連續性繼續說清楚一點,我們再談談美國為什麼有這麼高的貿易逆差談。
近50年的貿易逆差,世人幾乎遺忘了美國曾經也是個出口大國,貿易順差才是當年的常態(請見上方圖形中1970年以前部分)。1970年以前,美國是貿易順差國。1971-1975年在順差和逆差變換掙扎5年,美國最終“逆轉”,從1976年至今,美國的貿易逆差快速擴大。
美國這麼賣力的擴大貿易逆差,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在世界各國創造使用美元的需求、推動美元的國際化、最終使美元成為國際貨幣。成為國際貨幣之後的美元,又可以反過來從以商品出口拉動經濟的發展中國家收取鑄幣稅。
咱們再來看看美國的貿易順差和逆差都是怎麼構成的。下圖裡紅色柱子是“商品貿易差額”,比如美國中國義烏小商品城購買的旗子、帽子、衣服等。藍色柱子是“服務貿易差額”,比如四大會計師事務所、IBM等資訊公司等的業務。以1970年為分界線,涇渭分明。1970年以前,美國的商品貿易是順差,服務貿易是逆差,總體保持順差狀態,美國這時還是個商品出口大國。1971年開始,商品貿易轉變為逆差項目、服務貿易成為美國在國際貿易裡的順差項目。1976年之後,總體成為貿易逆差,且持續擴大至今。
結語:“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貿易逆差的確帶來很多問題,但是美國經濟和美元都需要貿易逆差的支撐。請務必不要對疫情中,美國的表現掉以輕心,因為美國經濟的韌性同樣比較強。如果美國理順了里根和克林頓時代的經濟刺激方法,再加上“輕裝上陣”的優勢,或許會令我們見證一次美國經濟的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