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剑桥之春,造就诗人徐志摩:读懂最美现代诗《再别康桥》

徐志摩原本是去美国留学,却放弃了美国读博士的机会,到了英国剑桥大学。在剑桥,他遇到了红颜知己林徽因,遇到了蓝颜知己狄更生,遇到了女作家蔓殊菲儿……无论是人生还是情感都由迷茫走向笃定。那个剑桥之春让徐志摩豁然开朗,人生和事业双双开挂。

永恒的剑桥之春,造就诗人徐志摩:读懂最美现代诗《再别康桥》

虽然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可这段为期一年半的经历却对他走上文学道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在《剑桥文学史》上也有徐志摩的一席之地,他和华兹华斯、拜伦和罗塞蒂等剑桥文豪比肩而立。徐志摩有幸遇到剑桥,剑桥也有幸造就了徐志摩这个中国现代诗歌王子。

徐志摩为剑桥写了很多诗歌,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传世佳作——《再别康桥》,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压卷之作。(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实际上就是剑桥,英文名称是Cambridge)

同为新月派的闻一多曾经提出了现代诗歌的“三美主张”:音乐(音节)美,绘画(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本文拟从音韵之美、绘画之美和意蕴之美来分析这首诗,读懂这首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隽永诗歌。

01 音韵之美:兼具自由和韵律的新格律诗

徐志摩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后放弃继续读博的机会,1921年春来到英国,经狄更斯介绍,进入英国剑桥大学最著名的国王学院,1922年8月离开剑桥。其后,1925年和1928年,徐志摩两次短期造访剑桥。最后一次造访剑桥,在回国时候,徐志摩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经典名诗。

永恒的剑桥之春,造就诗人徐志摩:读懂最美现代诗《再别康桥》

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康桥实际上就是剑桥,英文名称是Cambridge,徐志摩这个词前半节音译,后半截意译,合起来就是康桥。现在的“剑”字,是四声,有种剑拔弩张的感觉,而徐志摩用的“康”字,是一声,读起来温婉平和。

或许先入为主和深入人心的缘故,“再别康桥”更好听。

说到诗歌的音韵美,不得不说中国早期的新诗,实际上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反叛,追求绝对的自由,就像胡适的新诗一样。到了新月派开始确立新的典范,也就是新的格律诗,既有自由,又有一定的格律。我们来看这首诗:

永恒的剑桥之春,造就诗人徐志摩:读懂最美现代诗《再别康桥》

第1、2、3、4节都有押韵,分别是ai、ang、ao和ong,到了5节则相对自由随心,包括句式的长短和韵脚的安排,最后的第6节,又恢复了形式和韵脚的规整。即便是第5节看似自由,实际上,前半节不太押韵,后半节也是押韵的,笙箫和康桥。

作者在1、2、6、7小节以明朗的韵脚收尾,而3、4、5小节的韵脚相对来说则较为低沉和缓慢。其间,高低轻重缓急快慢的变化令人如醉如痴。

整体来看,规律中有变化,有如康桥的湖面碧波荡漾,金柳披拂,声声扣人心弦。

值得一提的是,开头的三个“轻轻的”,和结尾的“悄悄”,两个叠词的多次使用,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深情。

02 绘画美:六个小节,宛如六幅油画,色彩明媚,意境迷人

借景抒情是本诗最大的特点,因此景色描写是诗人的重点。

永恒的剑桥之春,造就诗人徐志摩:读懂最美现代诗《再别康桥》

第2、3、4、5节,写出了剑桥的自然风光之美,以及在诗人心中激发的梦幻般的想象。

第2节,河边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一比喻新颖别致,除了新娘,还有什么的艳影能让人心如此荡漾沉醉呢?

第3节,软泥上的青荇,这是中国古典意象,在康桥是虚指。由夕阳引向了康河,康河的水草在招摇,而我愿意做康河里微不足道的一条水草,在她的柔波里轻睡。

第4节,仅仅是金柳和青荇还不够,还要有清泉, 还要有天上虹,里面有着彩虹似的梦。

第5节,有梦就要追寻,长篙伴我,载着漫船清辉放歌归来。可惜就要离别……

这四节,每一节都是一幅绝美的油画,夕阳下的金柳,新娘的娇羞,我的沉醉;青荇招摇,柔波荡漾;树荫下的彩虹;满船清辉放歌归来,夏虫沉默。

永恒的剑桥之春,造就诗人徐志摩:读懂最美现代诗《再别康桥》

而第1节和第2节,虽然同样都是挥手作别,但却不同,一个是招手作别,一个是挥挥衣袖,一个是作别西天的云彩,一个是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者的写景的时候,最妙的是虚实结合,既有康桥的自然风光,又有作者心中梦幻景色的加持。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唯独在剑桥。”

《再别康桥》绘画之美还在于异国情调和中国古典意境的完美融合。在西方文化重镇伦敦剑桥,徐志摩看到的是西方的自然美景,可他使用的又是中国传统的词汇和意象,比如金柳,青荇,榆荫和浮藻,虽是不同的国度,大自然的美和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

此景此情令人感觉仿佛康桥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中国,不是大洋彼岸的异域国度。

徐志摩写出了不同文化下每个人都能感知到的绝美景色,一种纯粹的美感。

03意蕴美:剑桥是徐志摩心灵的故乡,新生的源泉

到了伦敦之后,徐志摩进伦敦经济学院跟随拉斯基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是政治学和社会学。他一口气注册了六门课程,但不久就对攻读博士失去了兴趣,开始逃课,随后就去了康桥。

永恒的剑桥之春,造就诗人徐志摩:读懂最美现代诗《再别康桥》

康桥之春之于徐志摩,可以说是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他曾经说过:康桥的黄昏是他一剂灵魂的补剂。此前,他的生活迷茫,无论是在前程还是个人问题方面都是如此。

到了康桥,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他第一次知道自己的人生该怎样去度过和规划才更加有意义。如果能理解康桥对于徐志摩的意义,就能切实明白这首诗里承载的深切意蕴,就会知道他如何不舍和留恋康桥。

永恒的剑桥之春,造就诗人徐志摩:读懂最美现代诗《再别康桥》

徐志摩曾经多次表述过这种心路改变,《剑桥文学史》的表述更加简约明白:

“徐志摩对雪莱产生了兴趣,开始相信灵魂不断进取猎奇是人生的最高理想。于是他将这一理想立即付诸行动,与他的妻子离了婚,创作了第一批诗歌,全身心地享受生活。”

的确如此,雪莱对徐志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诗歌追求到伴侣的选择均是如此。除此之外,徐志摩在剑桥还结识了很多“英国名士”,如作家狄更生,贾本特,威尔斯,拜访过哈代,曼斯菲尔德,还与康拉德和萧伯纳见过面。

永恒的剑桥之春,造就诗人徐志摩:读懂最美现代诗《再别康桥》

徐志摩和狄更生

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并不是政治学,而是文化和文学,并且他在剑桥也得到了肯定。

用“如鱼得水”来形容徐志摩在康桥一点不过分,他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英国,又把英国的文化介绍回中国,是一个完美的文化交流使者。

更重要的是,他在伦敦结识并爱上了林徽因。16岁的林徽因,风华正茂,光彩照人,深深地打动了徐志摩的心。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要求徐志摩先与夫人张幼仪离婚才行。离婚并非易事,张家是多少人高攀不上的世家,况且张幼仪从中国到英国与徐志摩团聚。

永恒的剑桥之春,造就诗人徐志摩:读懂最美现代诗《再别康桥》

尽管情感纠结复杂,但这丝毫不影响徐志摩“康桥之春”的来临。

这时的他,看什么的都是美的,更何况是康桥:

“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

“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甚至有一次,看到乌青天空透出万缕金辉,感到一种神异的压迫,徐志摩竟然真的下跪了!

永恒的剑桥之春,造就诗人徐志摩:读懂最美现代诗《再别康桥》

不管怎样,康桥才是徐志摩的故乡,灵魂的故乡,永远的故乡。


04 经典永不朽: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人生中的康桥

《剑桥文学史》是这样记载徐志摩的:

“徐志摩后来成为最先创作现代诗歌的诗人之一。他的两首名诗和一篇散文是写剑桥的,在他的笔下,有着座座桥梁、行行金柳的剑河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河。他的诗文使得剑桥城在中国人的情感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其实,徐志摩为剑桥写的诗歌和文章,并不仅仅只有两首诗和一篇散文,还有很多。

徐志摩遇见康桥,是他的幸运,也是康桥的幸运。

一方面是大自然的优美感动了徐志摩:

“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尤其是它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

另一方面是康桥学生生活的惬意,让徐志摩无比沉醉——读书,看水,坐船,骑车……

“我要没有过过康桥的日子,我就不会有这样的自信。”

“就只有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在《再别康桥》中,我们看出了徐志摩对爱、美和自由的追寻,这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毕生的追求。

只是我们都没有徐志摩那么幸运,遇到改变自己命运的康桥。

希望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康桥。

【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第一炉香

有一颗爱八卦心,和您一起品读文学内外的人情冷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