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汶川丨由高原流进天府之国的岷江

追寻汶川丨由高原流进天府之国的岷江

汶川十年 10 Years · Wenchuan01由高原流进天府之国的岷江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大支流,古人曾把岷江认作是长江正源。《水经》载,岷山,大江所出。意思是长江上源岷江,出自岷山。这是因为岷江流域开化较早,且岷江水势浩大,古人对它认识很早。如果要溯金沙江而上去探寻长江正源,在古代还是极难到达的。

岷江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流经“天府之国”四川盆地,特别是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这是一片膏腴之地,不仅数千年以前就诞生了让人着迷的古蜀文明,长久以来,也是中国西部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

岷江 上游段

这一段,岷江穿行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的岷山、邛(qióng)崃(lái)山、龙门山等山脉,形成险峻的高山峡谷地貌。受隆起的高原地块边缘一系列断裂的影响,岷江上游(也包括大渡河上游)也是地质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方。伴随着西边巍峨雪山的隆起,东边盆地平原的沉陷,这里成为地球上地形反差最大的地区之一。由成都平原至岷江上游支流杂谷脑河右岸的邛崃山脉主峰——海拔6250米的四姑娘山,直线距离不过68.3公里,而高差却达到约5500米;由大渡河河谷至其右岸的大雪山脉主峰——海拔7556米的贡嘎山,直线距离仅26公里,高差竟然超过6400米。

追寻汶川丨由高原流进天府之国的岷江

岷江流域与区域内重大地震示意图 范晓/手绘 李铮/制图

这种地质地貌背景,也带来了频繁的地震活动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除了举世瞩目的5·12汶川大地震以外,历史上岷江上游(包括大渡河上游)屡见破坏性的强震。其中包括:1786年6月1日大渡河流域的磨西7.5级地震、1933年8月25日岷江上游的叠溪7.5级地震,以及1976年8月16日与8月23日两次7.2级地震等。这些地震都造成了大规模山体崩塌与滑坡,并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磨西地震、叠溪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分别造成大渡河、岷江断流,而后堰塞湖又溃坝,给下游造成严重洪灾。

追寻汶川丨由高原流进天府之国的岷江

四姑娘山风光 缪宜江/摄影

岷江流域的横断山区,虽然地质灾害风险很高,但是破坏性强震毕竟只是有较长时间间隔的短暂事件。沿着河谷谷地及山坡上的台地,人们择优而居,与雄奇险峻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在这青藏高原与东部低地的过渡地带,形成了以“藏彝走廊”著称的多民族多族群聚居区。山寨、碉楼、梯田、果园、巉岩、森林、雪峰、深峡,构成一幅幅壮丽的图景,与多样的民族文化和谐相融。

岷江 中游段

追寻汶川丨由高原流进天府之国的岷江

岷江自都江堰出龙门山,进入辽阔宽广的成都平原,至乐山,为岷江中游

追寻汶川丨由高原流进天府之国的岷江

都江堰鱼嘴分水堤坝 邸丹彤/摄影

这一段,岷江由峡谷中的收敛状汇聚水系,转变为辐射状的扇状河系及其冲积平原。成都平原是中国西南部最大的平原,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但与大河下游近海的低地平原不同,其海拔约在450米至750米之间,实际上是长江上游支流的一个高位的倾斜扇状平原。古人正是利用了岷江出龙门山的河床高点以及山前平原的地势落差,开创了自流灌溉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也就奠定了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根基。

追寻汶川丨由高原流进天府之国的岷江

成都平原 视觉中国/供图

成都平原在远古的时候,丛林密布,湖沼遍野,并不适合人类居住。由岷江上游迁徙而来的古蜀先民,最初是在成都平原西北部地势较高的山前地带定居,如三星堆古城遗址,之后才逐步向平原中心扩展。

在成都平原发散分流的岷江河道,在平原南端的彭山江口重又聚合归一,进入眉山-乐山浅丘平原。

岷江 下游段

由乐山,至宜宾,为岷江下游

追寻汶川丨由高原流进天府之国的岷江

三江汇流 海棠香国

乐山作为蜀文化的源地之一,古称嘉州,有青衣江、大渡河、岷江三江汇流于此。除了远近闻名的乐山大佛、峨眉山景区和东风堰,还因盛产色相俱佳的海棠而广受赞誉。有诗称:“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

龚裕凌/摄影

岷江在宜宾与金沙江汇合后,始称长江。因此,宜宾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岷江河口,也就成为了长江上游十分重要的节点。而岷江在乐山接纳大渡河,也堪称岷江干流上极其重要的节点。

追寻汶川丨由高原流进天府之国的岷江

夕照宜宾 站酷海洛/供图

大渡河的年径流量大约占到整个岷江年径流量的80%。不仅是水量相较更为丰沛,大渡河全长1062公里(另有说1048公里),也比干流全长735公里(另有说711公里或793公里)的岷江长了许多。因此,严格地说,岷江应该是大渡河的支流,而不是相反。这又是一个与岷江曾被视为长江正源类似的问题。历史上被视为不毛之地的大渡河流域,古人对它的认知,自然不能和流经天府之地的岷江相比。因此,大渡河也就被约定俗成地称为岷江的支流。

地形落差 水电开发

岷江流域存在巨大的地形落差,从而蕴藏了丰富的水力资源,是中国西部水电开发的重要区域

追寻汶川丨由高原流进天府之国的岷江

目前,岷江上游干流由都江堰至叠溪,已建成10座梯级电站;即使流经成都平原的河段,也遍布小水电站和水坝;而成都平原以下的彭山至宜宾的岷江干流,也已规划了14级水坝,部分已建成和在建,意欲完全实现人工渠化。人们在获取水力发电利益的同时,岷江流域的自然面貌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追寻汶川丨由高原流进天府之国的岷江

震后的紫坪铺水库 视觉中国/供图

在以前,岷江上游的高山峡谷区,属于河流的侵蚀区,大量砂石泥土,被风化剥落并搬往下游。一系列梯级水库群建起来后,大量泥沙沉积在水库里,带来了新的问题,大渡河上的龚嘴、铜街子等电站水库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严重淤积的前车之鉴。“5·12”汶川地震后,岷江上游的山体遭受严重破坏,大量的崩塌滑坡以及随后暴雨带来的泥石流,使得泥沙俱下,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加剧了岷江上游诸多电站水库的泥沙淤积,尤以岷江上游最大的紫坪铺水库最为严重。

有趣的径流量

岷江在不同节点上的年径流量也很有意思

追寻汶川丨由高原流进天府之国的岷江

人民渠渠首

岷江出龙门山入成都平原的紫坪铺,138亿立方米;岷江出成都平原的彭山,130亿立方米;岷江接纳大渡河之后的五通桥,778亿立方米;岷江接近入长江之江口的高场,869亿立方米。


岷江的水量流经成都平原后反而减少,这是因为历史上都江堰的开拓,曾经“东别为沱”,将一部分水量通过沱江排走,以利泄洪。另外1949年以后修建的人民渠、东风渠引岷江水至川中丘陵地区,以扩大灌溉,也分走了一部分岷江的水流。

追寻汶川丨由高原流进天府之国的岷江

朝霞照岷江

如果和黄河作一个比较,在黄河入华北平原的花园口,黄河的天然年径流量约为560亿立方米,仅及岷江的64%,可见岷江水量之丰沛。尽管岷江仅仅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但是在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排名中,岷江竟然在长江、珠江、黑龙江、雅鲁藏布江之后,名列第五。当然,这很大一部分的贡献来自大渡河。

追寻汶川丨由高原流进天府之国的岷江

官宋硼堰取水枢纽

岷江水网交错,作为“兄弟江”的沱江中也流淌着岷江的水。绵竹市汉旺镇官宋硼堰取水枢纽始建于明代,在汶川地震及堰塞湖的冲击中损毁严重,在江苏省援建项目指挥部的支持下,已完成重建。

缪宜江/摄影

岷江是滋润哺育了天府之国的母亲河,见证着这片区域走向发展的同时,也注视着其历经地震之殇后的哀恸。然而她仍在奔涌向前,毫无保留地对她怀中嗷嗷待哺的孩子给予无限的馈赠。如何看待地质灾害活动带来的损失与伤亡?如何应对自然环境的自我调整与修复?又该如何同河流更好地相处,实现岷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将是人们面临的长期考验与挑战。

追寻汶川丨由高原流进天府之国的岷江

更多精彩 请留意今日推送

作者:范晓

文章首发于:《江河》杂志微信平台

文章转载需注明@江河杂志

选题合作与投稿

联系人:刘艳飞

邮箱:[email protected]

杂志订阅、广告合作与应聘

联系人:刘晓晨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jianghezaz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