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爾凡·可汗走了,還沒來得及好好道別

伊爾凡·可汗走了,還沒來得及好好道別
伊爾凡·可汗走了,還沒來得及好好道別

電影《起跑線2》成了伊爾凡·可汗的遺作。

伊爾凡·可汗走了,還沒來得及好好道別

電影《午餐盒》

伊爾凡·可汗走了,還沒來得及好好道別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我在尋找那些能觸動觀眾並與他們保持聯繫的故事。無論我在哪裡找到它們,無論是好萊塢、寶萊塢,還是法國,我都會繼續下去。”

4月29日,曾出演過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印度著名演員伊爾凡·可汗因病在孟買的一家醫院去世,終年53歲。

伊爾凡·可汗在寶萊塢和好萊塢兩大電影工業體系中都獲得了極大認可,也是中國觀眾最熟悉的印度男演員之一。2014年他曾憑電影《午餐盒》獲得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獎,而提名的男演員中就包括了《一代宗師》梁朝偉、《辯護人》宋康昊等。

抗癌兩年——

2018年,伊爾凡透露被診斷出患有神經內分泌腫瘤,“有時你一覺醒來,人生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從沒想過,一直在尋找反映罕見題材電影的我,也成了罕見疾病的主角。”此後伊爾凡一直在倫敦接受治療。

去年9月,他曾回印度拍攝電影《起跑線2》,大家都將這視為其病情好轉的信號。4月28日,病情惡化的伊爾凡被送往重症監護室,最終醫治無效去世。影迷們哀嘆著他的離去,引述他在《少年派》中的一段臺詞表達遺憾:“我猜人生到頭就是不斷放下,但永遠最令人痛心的,就是來不及好好道別。”

曾抱怨李安沒帶他來中國

對中國觀眾而言,大多都是通過李安導演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認識的伊爾凡。2012年該片在中國上映,伊爾凡飾演成年後的派,他將驚心動魄的故事用自己特有的平靜向觀眾娓娓道來。最終《少年派》獲得奧斯卡11項提名,但李安導演仍為伊爾凡沒有被提名錶演獎而鳴不平。

在自己的祖國印度,《少年派》同樣受到了關注。在2012年的第43屆印度國際電影節上,《少年派》不僅擔任電影節開幕影片,還享受了被放映兩次的待遇。伊爾凡曾說過自己跟這部電影一起度過了一個漫長的旅程,而且在不同的時間看都會有不同的感觸。

伊爾凡去世之後,導演李安也表達了自己的哀悼:“兩年前聽聞他有此罕症,便向他問候,他說會平靜勇敢地面對。他是一位熱愛生命與藝術的人,他的逝去是電影藝術的損失,也是朋友的傷痛。”

伊爾凡曾說過自己很喜歡中國,讀過很多關於中國的書,一直都想到中國看看,甚至還對李安導演在中國宣傳時沒有帶他一起去而有點抱怨。如今這成了他永遠的遺憾。

靠出演肥皂劇積累表演經驗

伊爾凡的母親來自一個穆斯林大家族,並且具備王室血統,父親經營輪胎生意,他是三個兄弟姐妹中的長子。從印度國立戲劇學院研究生畢業後,他順利開始了電影之路。

1988年女導演米拉·奈爾發現了他的表演才華,讓他在《早安孟買》中擔任一個小角色。這部電影以紀錄片式的紀實風格展現了孟買貧民區流浪兒的悲慘經歷,不僅獲得了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還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其後伊爾凡經歷了出演肥皂劇的低迷期,他曾回憶:“我進入這個行業,是為了講述故事、拍攝電影,但是當時我能找到的,只有肥皂劇中的角色。”憑藉這些肥皂劇,伊爾凡積累了表演經驗。

2001年,伊爾凡出演了一部英國導演的小成本處女作《戰神歸來》。這部起初並沒有多少人關注的電影拿下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英國影片。兩年後其參演的根據莎翁經典《麥克白》改編作品《麥克布爾》,讓他進入了主流電影視野。

好萊塢最熟悉的印度面孔

曾在《早安孟買》中將伊爾凡的戲份悉數刪減的導演米拉·奈爾,2006年開拍新片《同名人》時再度邀請伊爾凡,飾演其中男主角的父親。據說導演韋斯·安德森正是看到了《同名人》中他的表演,力邀他在電影《穿越大吉嶺》中客串,甚至為他量身定製了一個角色。

此後的伊爾凡在好萊塢如魚得水。在《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他是對男主角嚴刑逼供的警察;在《超凡蜘蛛俠》裡,他是來自財團的冷酷精英大反派;在《侏羅紀世界》中,他是準備復活恐龍的大老闆;《但丁密碼》裡,他是神秘地下財團的教務長。

伊爾凡很快成了好萊塢最熟悉的印度面孔。但伊爾凡並不希冀於完全融入其中,而是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思考。他在採訪中回答自己會去好萊塢的原因:“在印度,故事情節有時候是由演員的性格特徵所決定的,所以一切都會跟著形象走。我之所以選擇在好萊塢拍電影,是因為在好萊塢故事才是核心,每個人都在努力講好故事,而不是去打造一個巨星。作為演員,好萊塢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接觸到整個世界。”

始終不認可“寶萊塢”的叫法

在好萊塢發展得如日中天時,伊爾凡選擇回到印度。2013年他主演了愛情片《午餐盒》,飾演中年喪偶的會計師。“寶萊塢是我的家,我是在那些電影中長大的,我一直想成為那些電影的一部分。”

已經成為印度驕傲的伊爾凡還帶給了印度電影反思和看法,希望能夠重振整個行業。比如他曾表示自己一直都很反感寶萊塢這種叫法:“印度電影業有它自己的一套體系,根本不是脫胎於好萊塢的。它的根基其實是來自於古代帕西人的喜劇。好萊塢電影講究預先的計劃,而印度電影正好相反,根本就無計劃可言,很講究即興和隨性的東西。我覺得我們應該像好萊塢一樣,給予故事更多的尊重。”

2017年他主演的教育題材影片《起跑線》再次征服了印度觀眾,引進中國後不僅收穫了2.1億國內票房,還引發了一場有關教育的大討論。

撰文/新京報記者 李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