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地緣環境

最近讀了溫駿軒先生的《誰在世界中心》,加上自己的瞭解,現在和大家分享一下。(地理文化底蘊我實不及先生之萬一)

地緣政治就是研究地理和政治之間的關係即地理環境對政治的決定作用。地緣政治自從誕生就和帝國爭霸牢牢地綁在了一起,一般所說的地緣政治即可理解為國家間在某區域的競爭(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

美國海軍少將馬漢提出了著名的"海權論",它的核心思想是制海權,指一個國家控制航海活動的能力。海軍,海上貿易,海上交通線的控制是獲得制海權的關鍵。馬漢主張佔據航海線中的有利港口,採取進攻戰略尋求會戰殲滅敵人主力,絕不拘泥於一城一池,謀求海軍的數量優勢。馬漢的海權論是一種零和的海權思想,容不下第二個國家的海洋夢。美國脫胎於英國,本質上是海洋國家,海洋戰略自然深受英國影響。自從西班牙王室在15世紀末資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大航海時代造就了一個又一個"日不落帝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美國,一棒接一棒,先後主宰了世界。下面我們先介紹一下著名的地緣政治理論(杜黑和薩維爾斯基的空權論我們就暫不討論了)。

1904年麥金德發表了《歷史學中的地理樞紐》一文,提出了著名的"陸權論":誰統治東歐,誰就能主宰"心臟地帶",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能控制世界。歐亞非三洲連為一體,是古文明的發源地,從古至今都是世界的中心,自然而然是"世界島"。世界島內部又劃分為六個區域:心臟地帶、季風沿海地區(包括中國和印度)、歐洲沿海地區(溫帶海洋氣候區)、撒哈拉沙漠地區、阿拉伯半島地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心臟地區包括東歐大平原、中亞地區(包括新疆)、蒙古高原地區、伊朗高原地區、西西伯利亞地區。這些個地區自古是草原遊牧民族飛馳的樂園。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斯皮克曼提出了"邊緣地帶理論":誰控制邊緣地帶,誰就統治歐亞大陸,誰統治歐亞大陸,誰就掌握世界之命運。邊緣地帶在人口、資源等戰略資源方面十分有利,因而控制這些地帶,就能控制世界。當然斯皮克曼的理論是為美國稱霸世界服務的。開啟冷戰的杜魯門的全球稱霸理論就明確提出控制西歐中間地區,封鎖蘇聯,稱霸全球。毫無疑問,西歐作為一個整體是一個世界級的邊緣地帶,而中國,印度,也是世界級的邊緣區。另外,在我看來,中東地區也是一塊世界級的邊緣區。天生的地緣決定了中國就是世界級玩家,沒辦法,好氣奧!

毫無疑問,現在的世界正處於海權時代,而中國是傳統的陸權國家。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中國的地緣環境

聊起中國的地緣,我們先把鏡頭拉回數千年前的古典時期,古典時期中央帝國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三個方面:1、北邊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著名的匈奴、突厥、柔然、等。2、東北地區的漁獵民族。比如鮮卑、女真、契丹、滿清等。3、西部青藏高原的農牧民族,比如吐蕃、羌等。所以中央帝國必然要消除上述三方面的威脅才能強盛並將影響力擴展到世界。打敗蒙古遊牧民族和東北漁獵民族是保證了中央帝國本土的安全。打敗蒙古遊牧民族,消除青藏高原農牧民族的威脅,則控制西域無虞,而西域是中央帝國向世界島輸出經濟、政治和文化影響力同時吸收養分的跳板!

公元前221年秦皇掃六合,中央帝國的核心區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正式融合統一,奠定了中央帝國的基礎盤。始皇嬴政派遣嬴政北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修築萬里長城,這是一個標誌——中央帝國作為一個統一體和北方蒙古高原遊牧民族的代代爭鬥的開始,中央帝國和北方遊牧民族在長城沿線反覆拉鋸數千年。在中原王朝強盛時往往北掃蒙古,而中原王朝衰弱時這些北方的狼族往往南下中原,奪取那片夢寐以求的溫暖土地。古典時期中央帝國確實是強敵環伺,但是和民族混雜,國別林立的中東和歐洲相比,實在說不上更差。中原王朝的強盛必然伴隨對我們上述三面威脅的消除,漢武帝北驅匈奴,西取河西走廊,開闢絲綢之路,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唐太宗北滅東突厥,文成公主通吐蕃;唐高宗西敗西突厥而通西域,東覆高句麗;盛唐長安匯聚世界。強盛的中原王朝必定控制絲綢之路,消除北方威脅。宋朝痛失燕雲十六州,中原腹地直接暴露在在北方民族的鐵騎之下,絲綢之路被西夏隔斷,故而終北宋一朝,雖然生產力有較大發展,但是變換不斷,終亡於胡。明朝攻滅北元,防線推回長城沿線,甚至短暫控制東北,但是絲綢之路北隔斷,但是始終不能消除北患,所以天子守國門,強盛稍縱即逝。

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拉鋸數千年,他們為何不惜流血非要南下呢?答案很簡單:生存壓力。溫駿軒先生一書中提到"緯度規律",我深以為然:北的民族總是比靠南的民族有侵略性,南下征服總是時常發生。北方苦寒,物產匱乏,南方物產豐饒,氣候宜人自然有莫大的吸引力而南方的民族生存無憂,擴張的動力自然小多了。低緯度民族沒有"進取心"這點在熱帶地區民族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畢竟光靠採集就能活的不錯!華夏族是地地道道的農耕民族,華夏文化是最純粹的農耕文化,北方蒙古高原和東北地區古典時期不適合農耕,這就是為什麼漢族王朝的北界一般在長城沿線了。華夏族已經把周圍適合農耕的土地都佔領了,佔領北方投入大,收入小,所以即使打敗北方狼族,中原王朝只是羈縻統治,以至於無法長期控制,所以遊牧民族之禍總是不能去根!所以傳統的狼族區域都是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附贈品!儘管每次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都是漢族的一次災難(往往伴隨著大屠殺),但是好在農耕文明是比遊牧、漁獵文明更高層次的文明,無數的狼族都被同化,並漢族融合,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而至於中原王朝的南界則是歷史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的綜合作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時期,中國的北方氣候比現今要溫暖溼潤的多,類似江南地區,那時的黃土高原被鬱鬱蔥蔥的森林覆蓋,清澈的黃河水滔滔東去。原始時期中國南北方的差異是比較小的,所以北方的華夏族很容易適合南方的氣候,中國南北方的整合也容易的多。兩廣地區被秦始皇納入中原王朝版圖,按理說雲貴高原區和兩廣地區氣候類似,縱然溼熱令華夏族難以適應,但是既然能拿下兩廣也就可以拿下雲貴。除了氣候外,地理條件又是一個巨大的難題!高廣複雜的橫斷山脈將中原王朝的腳步滯後了千年!南蠻孟獲、南詔、大理,雲南地方部落和政權遊離於中原王朝千年,終於在蒙古鐵蹄下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雖然形式上納入中原王朝統治,但是雲貴地區地形複雜,大小部落無數,內部的整合就花去了中原王朝近千年的時間。歷經千年的適應,華夏民族已經可以適應熱帶氣候,橫斷山脈南北走向也為文化滲透提供了便利,可惜的是古典時期在清朝戛然而止了,華夏民族並沒有取得印度洋的出海口,這確實可惜啊!

古典時期說到這裡,我們鏡頭回到現在,還是先上圖!

中國的地緣環境

現在的中國版圖,囊括了東北、內蒙古、青藏高原,新疆,困擾中原王朝數千年的三大威脅基本消除,現今中國之地緣絕對是比古典時期強多了,這確實要感謝大清了!當然,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也是功不可沒。不吹不黑,清乾隆時期的中華疆域確實是中國數千年來最完美的了!

中國的地緣環境

對比清朝地圖和新中國的地圖,中央帝國的東北,蒙古,西北缺少了大片國土,而這些都是另一個傳統陸權國家——俄國造成的。

中國的地緣環境

自彼得大帝時期,俄國開始融入西方,引進工業,真正走上了列強之路。儘管俄國的工業實力在西歐傳統列眼裡是不太入流的,但是俄羅斯有巨大的體量,數量優勢抵消了質量劣勢。俄國緯度極北,儘管和西歐幾乎同一緯度,但是俄國深居內陸,溫帶海洋性氣候力所不及,盛行西風也愛莫能助,所以俄國苦寒!所以,俄國對溫暖的土地和不凍港的渴望是先天條件優渥的中原王朝所不能理解的!整個俄國的擴張歷史就是對不凍港的追尋的歷史。所以在清朝衰弱,列強瓜分華夏時,俄羅斯迫不及待地強佔了外東北,意在獲取面向太平洋的不凍港,所以有了今天的海參崴。乍看東北地圖容易認為吉林琿春地區

中國的地緣環境

是有海岸線的,但實際上吉林省沒有海岸線。其實在俄國割佔外東北初期,中國是可以使用圖們江口的,後來俄國人不斷將界碑內移動,清朝衰弱無力阻止,中國終於失去了日本海的出海口!站在圖們江中國境內就可以眺望不遠處的日本海,可望不可即,真是莫大的悲哀!!!而失去日本海出海口的後果是極為負面的。黑龍江和吉林省深居內陸,近乎死地,貿易嚴重受阻,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從軍事方面來看,如果日本海上有一支中國艦隊,那麼現在的中美、中日、中俄關系就有些不同了!

而割佔外新疆是控制"心臟地帶"的一步,新疆地區俄國人也並非不想,幸虧眼光毒辣的左宗棠收復新疆了。儘管左宗棠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但是收復新疆功在千秋!

中國的地緣環境

中國地勢從東向西呈現三級階梯式,新疆地勢高,俯瞰四周。佔據新疆出可以是中國輸出影響力的跳板,起到輻射四周的作用,退可以屏障中國核心區,保障國家安全。

至於外蒙古,它是蘇聯一手策劃獨立,併為蘇聯所控制。很多人知道,外蒙古是作為中俄兩個大國的緩衝國存在,但是蘇聯人絕對不止這一個考慮,中蘇分裂之後發生的事情用事實告訴了我們答案。蘇聯人屯兵外蒙古,使中國時刻處在戰爭威脅之中,所以才會廣積糧,深挖洞。為何外蒙古這麼重要?因為外蒙古地勢高,外蒙和內蒙高原合稱蒙古高原,中國如果佔領外蒙古則自保無虞,而失我外蒙古,使我京津無遮蔽!70年代蘇聯不可一世,號稱百萬裝甲部隊的"鋼鐵洪流"可以幾天內推平歐洲。儘管中東歐是平原,蒙古是高原,但是都是平的,都是裝甲部隊策馬奔騰的舞臺!所以70年代中國的戰爭威脅不光有,而且是巨大的!古典時期,依仗蒙古高原的地勢有點和機動騎兵,遊牧民族會時常佔據優勢也就不足為奇了!畢竟競爭的雙方,高處總是天生有優勢,不管是心理上還是事實上。

看完東北、蒙古和西北,我們來看看中國東南地區。還是先上圖。

中國的地緣環境

中國幾乎佔據了全部的橫斷山脈,以及和撣邦高原相接的雲貴高原,中國天生俯瞰中南半島,在地緣上已經佔據了絕對優勢。河流總是發源於高處,因此中國控制了幾乎所有中南半島大河的源頭,這又是絕對的優勢。雖然中國天生對中南半島的國家佔有優勢,但是如果有勢力想要整合中南半島,中央帝國也是不會容許的。畢竟中南半島有20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和億級人口,如果整合了也是個大麻煩!

最後,我們來看看西南的青藏高原,還是上圖。

中國的地緣環境

中國的地緣環境

說到西藏就必然說到印度了。不得不說,印度的地緣條件真的是太好了。印度半島呈倒三角插在亞歐大陸南部,北面是高大的青藏高原,西部是興都庫什山脈,東部是若開山脈,東南和西南被印度洋環繞,只要守住開伯爾山口,古印度安全無虞。而且印度半島地勢整體較低,印度河和恆河平原面積廣大,南部德干高原地形低矮,幾乎所有土地都適合耕種,地處熱帶,降水和熱量豐沛,這簡直是伊甸園!可是從孔雀王朝後,印度歷史就是一個不斷被征服的歷史,以雅利安人開頭,蒙古人打尾,無數的遊牧民族通過開伯爾山口湧入印度半島做主人!印度先天條件比中央帝國好太多,卻總是被征服。這可能就是"緯度規律"的作用吧,印度半島的居民生育安樂,缺乏進取心。

理論上來說,對青藏高原的控制,中印的機會是均等的,畢竟都緊緊相鄰。可是歷史上青藏高原上的農牧民族總是和華夏民族相愛相殺,與印度卻不想多看。理論上,印度半島比中央帝國更適合人類生存。我們都知道低海拔的人到高海拔會有"高原反應",而高海拔生活的人突然來到低海拔也會發生"醉氧"現象。青藏高原與印度半島隔著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過了山脈海拔就是斷崖式的下跌,高原上的農牧民族因為"醉氧"而無法南侵。而中央帝國與青藏高原的情況有所不同,從西藏到青海再到河西走廊和黃土高原,是階梯型下跌,這為高原遊牧民族提供了緩衝。得益於階梯型的地形,青藏高原和中原王朝的聯繫顯得更為緊密。印度雖然是文明古國,但是印度從古至今都是在印度的大框架下一個個分裂的小公國,從來沒有像中國一般成為中央集權式大一統的帝國,對青藏高原自然是有心無力。

青藏高原對中印兩國的戰略地位差不多,誰佔領青藏高原誰就擁有了絕對的優勢,低地上的民族相比高地上的民族總是有天生的被壓迫感同時伴有現實的威脅,畢竟從高往低進攻要比從低向高進攻容易的多!青藏高原是亞洲水塔,中國佔據青藏高原不僅保證了中中國的水源安全,還拿捏了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一些國家的弱點。印度對於中國佔領西藏一直是耿耿於懷,畢竟中國軍隊在西藏用炮彈就可以打到恆河平原,若是兩國形式緊張,邊境軍隊部署講師非常不成比例的,對印度絕對是更大的負擔!

此致,完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