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王诰,一个提调九省军务的男人,为什么明史没有给他立传?

小的时候,我们那里盛传着一个“金头面头”的故事。

说是古代有一位很厉害的将军,他打了很多次胜仗,后来他被杀害了,身首异处,脑袋被敌人取走。皇帝很看重这位将军,所以下令让底下的工匠们用金子制作一个头颅,好为自己的爱将补全尸身,安稳下葬。为将军打造的金头耗费了很多金子,是很大一笔财富。

打造好之后,皇帝很满意,为了表明自己对将军的重视,也借机宣扬自己的仁德,就下诏让人把金头送回将军的家乡,与尸身一起安葬,并将金头从金銮殿一级一级传到地方去。

金头第一站到了宰相手中,宰相扣下了金头,让工匠打造了一个银头传下去;就这样,经手的官员们竞相效仿,把一个金头换成银的,再换成铜的,到后来将军的家里人收到的,竟然已经是个泥塑的头了……

西平王诰,一个提调九省军务的男人,为什么明史没有给他立传?

王诰墓就在小洪河边的密林中

幼年时期,每到春天的时候家里缺粮,我们小孩子要跟着母亲出去挖野菜。褐色的泥土大地裸露着,延伸到很远处的河堤。有次刚下过雨,我发现河堤上有一个个黑洞洞的小孔,看上去极深,母亲说那是“探测队”留下的。

我不知道“探测”是什么意思,总觉得那些人戳来戳去是在找东西,并固执地相信他们一定在找那位将军(其实他们好像是在测水文)。

树木摇动,叶子哗啦啦作响,我开始做白日梦,梦到那位大将军此时就睡在河堤的那边,被悲哀地埋葬在那里,我甚至能够感觉到,他被安葬的时候所发出的那一声无奈的叹息(如果他还会叹息的话)……

故事就这样和现实中的偶遇混合在了一起,出现了奇怪的再创造,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终盘旋在我的脑袋里。

西平王诰,一个提调九省军务的男人,为什么明史没有给他立传?

王诰墓就在小洪河边的密林

长大以后知道得多了一些,也听了一些西平历史人物的事迹,明白我们本地的这位大将名叫王诰。而我小时候太有想象力了,那大将军的故事大体应该是杜撰的。可我却开始好奇西平的历史,尤其是那位埋骨在河堤上的大将军。后来多番辗转,也查阅到了一些有关他的文字内容。

一份本地长辈写的手稿中说——

西平王诰,一个提调九省军务的男人,为什么明史没有给他立传?

王诰故里牌坊

王诰文武全才,而且精通兵法,对抵抗倭寇很有办法,他还是戚继光的上司,两人一同在蓟州当兵,戚继光深受他的影响,在王诰死后的第二年,戚继光就建立了抗倭的戚家军。

民国时期的《西平县志》记录(×代表看不清的字)——

西平王诰,一个提调九省军务的男人,为什么明史没有给他立传?

西平县志·王诰列传十二

西平王诰,一个提调九省军务的男人,为什么明史没有给他立传?

西平县志·王诰列传十二

西平王诰,一个提调九省军务的男人,为什么明史没有给他立传?

西平县志·王诰列传十二

王诰,字公遇,号棠谿,西平王寨保下里老王庄人也。×清以岁贡官沈阳经历,父志德官山东金乡教谕。嘉靖二年,诰成进士,授行人迁户部郎中,×大同兵变,择廷臣有文武才者出守,诰既受命,遂单车就道,计擒首乱两人,余悉相机抚定,边镇以安。

纪功者疏其劳,诏荫一子汝宁所世袭千户,补山东东昌府知府,陞山东按察司副使,×山西布政司副使,寻擢佥副御史,巡抚甘肃。抵任后,练士马,增城堡,敌兵入犯,擒斩番虏二百九十余级,受白金文绮之赐。

累迁南京户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督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抚淮南。地方时值倭寇猖獗,内外戒严,随疏请旗牌节制兵马,提调浙直福湖九省军务,诸将用命江淮,以宁捷闻,上复赐金×,奖劳有加。

未几,感疾,卒年六十有八。上闻×悼阳祭葬××。所着有河西稿,淮南奏议,东隅集等书。长子胤鲁袭汝宁所千×××本府守备。

赞曰:诰戡定大同兵变,抚绥甘肃,剿除倭寇,厥功伟已!而明史不为立传,何哉?虽然诰具文武才,勋在国家,自明嘉靖已来三百余年,西平人士犹时时称道弗衰,与垂名青史者果奚异哉。

《涟水县志》上记载——

西平王诰,一个提调九省军务的男人,为什么明史没有给他立传?

涟水县志·第二十四篇军事

机缘巧合,江苏涟水县的县志上面是这样说的: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50余人流窜安东州,抢掠烧杀,在官兵追击下逃遁。三十六年五月十日,倭寇乘船22艘由淮安败退安东,入城放火抢掠15天。督抚王诰、经略唐顺之

率领官兵在安东城东门外化纸墩夹击倭寇,斩其首领,倭寇溃败,向东逃入海口,乘船遁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