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忠心为国,却惨遭冤枉

引言

北宋以宋徽宗为首的中央政府,不但不做抗金的准备,反而撤除了边境的防御,在灭辽后,陶醉在所谓"复燕云"的"胜利"之中。宋、金相约攻辽时,双方约定出兵各以长城为界,而在灭辽后,金却占领了燕京,经反复交涉,金才让出燕京及其附近四州土地。然而,北宋统治者不思振作,一味奢侈享乐,歌舞升平。加之连年战争,长江中下游屡遭女真蹂躏。广大农民无法生存,起义纷起。在此种情况下,为抗击金朝的侵扰,涌现了一批抗金名将、民族英雄,李纲便是其中的一位。

一、官卑位微,敢于谏言

李纲出身于书香门第。由于受家庭的熏陶,李纲从小就心怀大志,一举一动都合乎规矩法度。北宋著名谏臣陈瓘曾说,李纲将来必成国家的栋梁之材。政和二年,李纲中进士,后被授官承务郎。从此,李纲走入了仕途。

李纲在任监察御史兼殿中侍御史时,就因上疏言事触犯了掌权上司,被贬任起居郎。当时的朝廷大权被奸臣蔡京、王黼等人把持,多数大臣对此敢怒不敢言。李纲则不然。他不顾个人的荣辱得失,多次上书徽宗要求改革朝政。

然而,李纲的上书击中了朝政的要害,特别是触痛了把持朝政而无所作为的权臣,不久便遭到了报复。虽然如此,李纲的正直、勇气和胆量在朝臣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得到了朝臣中一些有识之士的赞赏。

尽忠心为国,却惨遭冤枉

然而,与李纲恢复官职的同年,即公元1125年冬,金兵大举进攻北宋。入侵的金军兵分两路:西路由完颜宗弼率领,进攻太原;东路由完颜宗望率领,进攻燕京。燕京守将郭药师不战而降,并在降后甘当金兵的向导,使金军得以长驱南下。

尽忠心为国,却惨遭冤枉

在这种形势下,宋徽宗软弱无能,面对金兵越逼越近,慌慌张张地下了一道"罪己诏"。而朝中百官这时竟茫然无策。官卑位低的李纲这时挺身而出,针对宋徽宗的逃跑倾向,李纲联络宰相吴敏等人劝说徽宗,认为皇帝既然想把权力交给太子,就应让太子名正言顺。而要让太子名正言顺,就须传位于太子。宋徽宗急于从危急的形势中脱身,于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正式让位给太子赵桓,即宋钦宗。

二、勇却金兵,无奈和议

钦宗对李纲十分器重,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第二年,即靖康元年,又提升李纲为行营司参谋官,使李纲得以施展抗金才干。

钦宗始即位,李纲就上书提出抗金方略,对于投降派割地苟安之举,李纲则给予了严词的斥责。李纲的谏言深得钦宗嘉许。然而,此时的宋都开封已处于逼近的金军的威胁之中,一些胆小如鼠的大臣又极力怂恿钦宗出逃。

尽忠心为国,却惨遭冤枉

钦宗自己对于能否打败金军也没有把握,去留举棋不定,在宰相白时中等人的影响下,准备弃京师而西奔襄、邓。当此危急时刻,李纲直闯朝门。进入内廷后,李纲与钦宗及主张逃跑的大臣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终于把他说服。

钦宗留下后,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全权负责防御京城诸项事宜。李纲受命,立即着手加强东京开封的城防,仅仅三天时间便初步准备就绪。李纲刚准备完毕,金兵即抵达开封城下。当金兵于正月初7攻城时,李纲身先士卒,亲自督战,杀敌兵数千,将领数百。第二天清晨,金兵再次发动进攻。李纲站立城头,激励将士,使宋军士气大振。金军将领完颜宗望见防守坚固而停止了进攻,并派使者要求与宋言和。

尽忠心为国,却惨遭冤枉

李纲坚决不同意接受这些倾尽国力又卑躬屈膝的条件,然而最后却是投降派占了上风,钦宗也动摇了,最终还是接受了金国的条件。李纲心灰意冷,请求辞职,钦宗没有答应。

虽然答应了金人的条件,但结果正如李纲所说,北宋朝廷倾其所有,只能凑足金三十万两、银八百万两。之后,在京师富有之家大肆搜刮,也只弄到金二十万两、银四百万两。上述两项合为金五十万两、银一千两百万两,与金所要求的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相距甚远。从中可见,朝廷软弱,其生存是何等的艰难!

三、奸人构陷,被贬出京

事隔不久,各地勤王之师二十余万集结在开封城下。为了发挥勤王之师的作用,李纲认为应将勤王军队统一节制和指挥。针对如何抗金,李纲向钦宗分析当时的宋、金形势:金兵共有六万多人,其中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奚契丹与女真贵族有矛盾,而这部分少数民族士兵占整个来犯民兵的一半以上。加之金兵孤军深入,尚有诸多不利条件。为此,李纲言于钦宗自己的对策。

尽忠心为国,却惨遭冤枉

钦宗赞成李纲的计策,决定照办,并定下了出击的时间。然而,宋将姚平仲邀功心切,率先出击,致使计划被破坏。这一失败使投降派有了可乘之机,他们扩大事态,造谣中伤,无中生有。李纲复职后,立即恢复城防,出兵抗敌,军民协力。在这种形势下,金兵不得不后退。金兵此次进犯,历时两个月,以北宋的失败而告终。

金兵刚退,朝廷中的主和派和投降派又冒了出来,对李纲进行无中生有的陷害。大臣唐恪、耿南仲密奏军民请愿乃李纲指使。昏庸的钦宗将李纲调离京师,充任河北河东路宣抚使。李纲并没有因此停止抗金的斗争,但由于粮草奇缺,军队不听调动,结果兵败。在抗金中立下不朽功勋的主将李纲,就这样被排挤出京,满腔悲愤地离京南下了。

四、壮志未酬,士已身死

宋钦宗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兵大举南下,再次包围了开封,危急中的钦宗这才又想到了李纲。然而,圣旨未送到李纲的处所,金兵就攻破了开封,并于第二年春掳北宋徽、钦二帝北上,北宋灭亡。这一事件,史称"靖康之难"。不久,康王赵构在南京宣布即位,是为高宗。

高宗即位后,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这一任命一开始就遭到了主和派的反对。此时的高宗尚欲有所作为,李纲任相后,向高宗上书十事,劝谏高宗欲强大国家,抵御金寇,必须锐意革新,努力进取。同时,任人唯贤,严惩卖国求荣分子,整顿边防,唤醒民心。高宗同意了李纲的大部分建议,李纲开始着手实行一系列的积极措施。

尽忠心为国,却惨遭冤枉

同时,李纲组织民间武装,发掘抗金潜力,修缮城池,加强防务。李纲认为,两河作为"国之屏蔽",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其防务必须加强。两河的大部分州县尚掌握在南宋和义军手中,特别是义军大有抗金潜力。这些义军多者数万人,少则也不下万人,加起来有数十万人,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抗金力量。为此,在李纲推荐下,朝廷任命义军首领张所为河北招抚使,傅亮为河东经制副使。张所、傅亮在两河设立招抚司后,在极短时间内就招募了十余万人。

此外,李纲在南宋政府控制的州县施行了加固城池、置造战船、筹办器械、扩编军队等一系列战备措施。经过李纲的艰辛努力,边防军政开始有了起色。

然而,时间未久,以黄潜善、汪伯彦为首的投降派又开始大肆进行排挤李纲的活动,高宗在这不断的、众口铄金的谗言中也逐渐开始疏远李纲。与李纲坚决抗金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汪伯颜、黄潜善等投降派时常派遣"大金通向使",到金国谈判投降条件。同时,积极游说高宗逃跑。

在皇帝出行的路线上,李纲与黄潜善、汪伯彦有争议。黄潜善、汪伯彦议东南,这其实是变相的畏敌逃跑;李纲则主张皇帝巡幸西北的抗金前线以鼓舞士气。

李纲与投降派斗争的结果,投降派又占了上风。李纲被降职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而黄潜善的官职反倒得到升迁。

此时的投降派仍不忘整治李纲,御史张浚弹劾李纲以私意杀侍从,而且又要求惩处李纲的买马招军之罪。高宗下诏贬李纲为观文殿大学士,谪往杭州,不久再次降职,贬往鄂州,最后竟将李纲放逐到海南岛。

从高宗建炎元年八月至绍兴十年正月,李纲度过了13年的流放和贬谪生活。皇帝的昏庸无能,加之奸臣当道,使得李纲即使在流放中也居无定所。在从南京贬往杭州途中,因诬告而令李纲到鄂州居住。建炎二年至绍兴元年,又先后被贬至澧州、万安。这一连串的排挤贬迁,使李纲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精神抑郁。空有一片忠心却报国无门,这种凄惨悲凉的心情是非常人可以想像的。

尽忠心为国,却惨遭冤枉

李纲离开朝廷后,高宗在金兵步步进逼的情况下节节败退。建炎三年春,从扬州匆匆逃亡临安,年底又逃向明州,最后竟致无路可逃,乘船在海上漂泊,直到绍兴二年金兵退后方才又从海上回到临安,并召回李纲任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同年底,李纲又再次被猜忌罢官。绍兴五年,李纲重又被任命为江西安抚制置大使。由于投降叛国的秦桧当权,更是不容李纲有所作为。

结语

面对内忧外患,李纲以一身正气,投入到为了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斗争中。这种斗争,既有来自内部的与投降派的斗争,又有来自外部的抗金斗争。两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特别是来自投降派的排挤、迫害和冤谤,使得李纲的宏才大略不得施展,最后在抑郁中死去。


参考文献:

《宋史》

《六幺令》

《靖康传信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