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也被後浪拍

後浪


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也被後浪拍


這兩天,B站一個央廣宣傳片刷爆了朋友圈和各大新媒體陣地,不少以理性分析人設吸粉無數的訂閱號也紛紛下水分羹,“前浪”們表達著對年輕人衝動無知的不滿,“後浪”們表達著對自我肯定的渴求,當然還有些分不清“前後浪”的衝浪選手們,選擇了兩面抨擊。


在經歷了一夜的錦繡繁華後,各路人手品嚐完美食就可以對著尚有餘熱的殘羹剩飯評頭論足一番。趁著飯還熱,還能吃兩口,等真的涼了,服務生就把盤子撤了,再說點什麼,就失去了基礎陣地。


不少朋友拿著各式思路的文章與我瞧,或許還會附上一個頑皮又飽含深意的表情包讓人似乎管中可窺豹。然而一通參觀下來,各家各話各陣地的樣子,全然不加掩飾,偶爾有幾個在結尾驟然筆轉的兄弟,卻也難掩心中不滿與憤懣。


所謂“眾口難調”,在新媒體時代這種感受更為深刻,然而卻也並不妨礙我們品嚐後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一、視頻不是原罪


視頻上來就是一句“那些說著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好好看著你們”,已然是揪住了屏幕前的眼球。


“一代不如一代”,這句九斤老太說了半輩子的話,何止是對那初生嬰孩體重的不滿?


我們這代人出生時胖乎乎的,你們就應該是胖乎乎的。沒長夠肉?一代不如一代。

我們這代人童年時都是玩跳房子、扳手腕、打彈珠等腦力與體力同步消耗的智商遊戲,你們也應該玩。玩電子遊戲?一代不如一代。

我們這代人少年時踏過風雨磨難,踏實做事,埋頭耕耘,才有如今尚算風平浪靜的生活,你們也應該歷經艱苦,看透世間炎涼,吃苦過後才能見到彩虹。享受當下?一代不如一代。

……

一部分人秉持著“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的理念對待“後浪”的時候,便可為對抗情緒的成長提供肥沃土壤。

固有的代溝衝突已然是根深蒂固在不同的群體之間,猛然一頓“理解與肯定”,多少都帶上了點討好和“虛情假意”。

在這樣的背景下,那些吐槽何冰老師“用力過猛”、言語做作、視頻內容片面、“是北上廣高端人群的奢侈玩意兒”的看法,與其說是對於視頻的不滿,不如說是雙方積怨已久式的普遍不滿

印象固化。

無論是“前浪”還是“後浪”,在這場交鋒中,似乎都沒有走出思維定式的怪圈。

“後浪”曾經被稱作非主流的小眾圈子,這次被提溜到了最最臺前獻唱。何老師用“選擇的權利”、“年輕人的樣子”、“你們的未來”來配文(或者說用所謂小眾圈子的視頻來配圖?),引起了不少不滿情緒——視頻發出後不乏有網友抨擊視頻內容片面,沒有展現出當代年輕人的苟且與無可奈何。或許,就像許多“後浪”們認為的那樣,用力過猛的背後,是“前浪”對“後浪”的印象從一個極端走上了另一個極端

“前浪”始終是站在時間前列的開拓者,對於“後浪”難以改變的是“你要如何如何”的條件反射,這種說教式表達恰恰是“後浪”始終以來最為反感的。因此當“前浪”試圖以鼓勵表達自己的示好時,“後浪”們卻並不是那麼領情——難掩說教本色的演講,依舊被不能倖免於被扔進毒雞湯的宿命。

所謂戰爭爆發,不過堆積已久的汽油桶,被人扔了一個菸頭。

二、吐未吐之言

很多人指責演講“不瞭解年輕人的真實現狀”,將如進入電競比賽現場歡呼、用iPad的學習外語、把玩機器人、高空跳傘等稱作“北上廣的繁華”,認為視頻虛假繁榮,視角狹隘。


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也被後浪拍

《後浪》視頻片段

然而,視頻終究只是視頻,只有三分鐘的演講它能夠做到的就是把最想表達的重點內容展示完全,至於起到輔助作用的補充材料、與觀點表達聯繫不密切或者色彩不強烈的元素內容,能放則放,不能放也無傷大雅。

而如果把歡呼侷限在舞臺現場、把學習理解為只在iPad、把機器人等同於技術探索、把高空跳傘看作不可企及的夢……那麼這麼看待問題的人本身,或許就是狹隘的。

如果視頻真的一無是處,那為什麼身邊的年輕人在看過之後不約而同的轉發?一個作品的成功,必然是因為它得到了足夠多的受眾,或者說,它替一些人在發聲。

我不曾體驗過高空跳傘,但是我有在攢錢等著有機會體驗一把;電競比賽現場我不曾去過,但是中國戰隊贏得世界冠軍時,我想我的激動和萬千看比賽的少年們是一樣的;外語學習我有諸多的方式可用,iPad,不過是我們學習的一個工具……

在我看來,與其說視頻展現了年輕人的多面,不如說是展現了我們正在努力實現或者想要實現的人生多面。

這樣的樣子,我們或許因為不敢、或許因為羞澀、或許因為沒有能力,不曾發聲,不曾表達。但我們渴望著、嚮往著、努力著,當有一個人突然站出來說出了這些我們的心聲——對自我的肯定、對被理解的渴望、對人生多面的嚮往……那必然是小鹿亂撞,“隨手轉發正能量”。

而隨後的我們,又接連轉發著所謂理性分析的文章,也不過是借文章之口,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許多共鳴,並不需要事情已經發生,內心渴望的呼應,力量有時更為強大。

三、不成熟不等於被否定

被放在了新聞聯播前的黃金時段播出的《後浪》,可謂是近期以來地位頗高的宣傳廣告了。

在發出當晚就刷爆個人朋友圈,隨後在“五四”當天衝頂熱搜榜並遲遲沒有退下,連#五四青年節#這樣的官方熱搜都難掩其鋒芒,臨近傍晚時熱搜熱度下來了,但是各大訂閱號開始紛紛發出自己的聲音,踏著高揚的波浪,暫時做一隻“會飛的豬”。

這種空前的熱鬧,上一次還是鍾爺爺讓大家戴口罩的時候。

從此而看,作為宣傳廣告的《後浪》,事業是圓滿的。

然而,因為選題和“五四”這一時間節點足夠契合,《後浪》便被賦予了足夠多的厚望:內容是不是完整、觀點是不是周全、素材是不是合理、背後是不是乾淨……

如果把《後浪》看作是一個群體對另一個群體的發聲,的確是有諸多的不妥與不足。

無論是年輕人生活的多面展現、還是對於“小人”“君子”“弱者”“強者”的定義、亦或是視頻素材的“虛假繁榮”,都使得觀點論證顯得有些單薄。


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也被後浪拍


《後浪》中關於弱者和強者的描述


更何況,許多批評聲音所指出的“我們年輕人,更多的是在為生活打拼,為夢想努力,為事業奮鬥”、“我們的生活裡,不僅有陽光與自信,還有迷茫與委屈”……視頻真的沒有展現出來呢。

就像部分網友的留言:看到視頻裡年輕人的生活,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掙得錢能不能讓自己吃上飯。


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也被後浪拍


網絡部分網友評論


成功的廣告並不一定是成功的觀點輸出,也同樣很難是優質的群體代言。不夠全面,是風頭上的《後浪》進軍“代言行業”的致命缺陷,也是被抨擊的主要靶子。說理單薄、論證單薄、觀點單薄、素材單薄……單薄的身軀想要扛起“群體代言”的大旗,未免有些晃晃悠悠,隨時可能倒下。


不過,何老師的演講中頗顯著對“後浪”的肯定與認可(或許還有點羨慕的味道?),這或許也在表達著“前後浪”交流理解的一種探索與嘗試。儘管稍顯笨拙,但若是誠意足夠,未嘗不是“美美與共”的好事。


所以,廣告是個好廣告,但若是想進軍“代言行業”,還得再練練火候。


四、今天后浪拍前浪

明天后浪死在沙灘上


時間是不斷向前推進的產物,不會因為任何人而停,社會亦然。


今天我們不被理解,有一天我們也會不理解別人。同樣的道理,今天你們不理解我們,過去你們也曾不被理解過。


就像是霹靂舞剛火起來的時候,爺爺奶奶把爸爸媽媽們痛罵一通;我們故意弄出的牛仔褲破洞,也被爸爸媽媽們半夜挑燈給縫得結結實實。


每一個我們,都會經歷從小到大不同的階段,每個時代的群體,也都會經歷著這個時代的各個過程。


有句話叫,誰還沒有年輕過。


世界每天都會有新的老去的“前浪”,也會有新的奔湧起來的“後浪”,今天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的“後浪”,有一天也會被“後後浪”狠狠地拍下驕傲的頭顱。


“前浪”擔心“後浪”不夠成熟穩重,然而越來越多的新生代已經駐紮在各個行業發光發熱,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成績;“後浪”嫌棄“前浪”太過保守,可時間倒退三十年,咱們的爸媽也是時尚的弄潮兒。


所以,面對不認可,“後浪”們不必過於自我否定,“前浪”也不要太過相信經驗,時代會走到哪一步,現在的我們還真說了不算

;面對未來發展,“前浪”們不必太過憂心,“後浪”們也不能停止努力,當年父母輩們用血和汗,打拼了一個比他們兒時更好的生活,讓我們可以“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他們可以做到的,我們也一定可以。


與其花費精力區分“前後浪”,還不如想想自己是不是能比自己的父母做的更好。


畢竟,不快點跑,“後後浪”馬上就勇立潮頭了。


五、認真你就輸了


經歷了整個青年節的聲音交織,今天(5月5日)仍然有不少趕著熱點小尾巴的分析新鮮出爐。不少觀點在經歷了昨天(5月4日)一天的交鋒與沉澱後,頗顯得沉穩許多。精準打擊也有如自動步槍安上了高倍鏡,只要不手抖,就算不能一擊致命,也至少能命中目標。


然而,當不少觀點走上了“什麼才是後浪”、“《後浪》究竟為誰發聲”、“一個視頻背後的利益驅動”這類高端探索後,我卻莫名有種,“是不是過於認真”了的感覺。


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也被後浪拍

網友評論截圖

按照視頻導演的說法,這是個電視臺形象宣傳片。什麼是宣傳片?說白了就是文化廣告

既然是廣告,就不免要滿足誇大、片面、報喜不報憂等特質,還要句句戳心、詞詞吸引眼球。這樣的去看,《後浪》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答卷。

既然是廣告,就不會、也不可能代表群體全部需求,也同樣無法展現群體全部形象。“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廣州好迪”、“再看我就把你喝掉”、“我要當太空人,爺爺奶奶可高興了,獎勵我愛吃的喜之郎果凍”……經典廣告詞們可謂是伴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記憶,然而好迪不是唯一的洗髮水,旺仔牛奶也只是諸多奶製品品牌的一個,喜之郎果凍吃多了不僅不能上太空還會變胖……

說白了,廣告的職責就是廣告,它沒有也不能代言全部的青年,沒有也不能上升到為群體發聲。

它有它的出發點和目的,它有它誕生的文案和定位,它服務於需要它群體,也吸引能吸引到的群體。就好像旺仔牛奶廣告打了好多年,我媽還是不愛喝嫌棄太甜,就好像好迪廣告我背的滾瓜爛熟但是我從來沒用過好迪的產品。

所以諸君抨擊只有如電競、滑板、賽車等“消費文化”,卻沒有職業形象時,我在想,這本就是個文化宣傳片啊,它的主題不就是,“燥起來啊年輕人”、“青春的樣子都值得尊重”嗎?

如果我理解不錯,那這個廣告就算是對得起甲方爸爸出的廣告費了。

而若是讓廣告代言全部的青年,那就不是廣告了,那是紀錄片。

六、不被代言的終極奧義是發言

視頻的最後,何老師說這是“獻給新一代的演講”。

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也被後浪拍

視頻截圖

既然是演講,那麼肯定是要有觀點輸出。

作為多元文化匯聚地的B站,最不缺乏的就是觀點輸出。每個人在此表達自我、展示自我。無論大眾小眾,在這裡,都有它的受眾與成長土壤,也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輸出。

視頻選取的片段,並不一定是導演現拍的,不少元素都是各大新媒體陣地上頻繁出現的新新事物。而為何選擇這些,不是其他,在我看來,或許是因為這就是B站的觀點輸出主力。

父母不看好的電競,在B站有諸多戰友並肩;被戴著有色眼鏡看的cos,在B站多得是更好的cos經驗交流;被等同積木玩具的手辦,在B站還會有收藏排行榜……比起那些父母看好的學習、工作、結婚,這些無處宣洩的情緒更像年輕人們聚集於此的原因和目的。而這無限的可能在萬千的觀點輸出中,不斷積累力量,也才能在這一刻被選中,被表達。

而那些不曾發聲的呢?

就像我前面所說,不少年輕人覺得,還在溫飽線上掙扎的自己頗有些被代言的感覺。而同時,也有不少“前浪”們表示頗有同感。

有句話叫“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放在這裡似乎不是那麼恰當。但是換個角度看,不就是在告訴我們,只有發聲,只有表達,只有輸出,對方才能接收到你的信息,才能知道你想要什麼,才能瞭解你。


畢竟,是騾子是馬,只有拉出來溜溜才知道。萬一是千里馬呢?說不定還可青史留名。


後言

每一個大火的作品背後,是沉重的雙面評價。沒有誰會被千篇一律的叫好,也極少會有人能完全滿足一類人群的全部喜愛。褒貶不一是社會現象常態,也恰恰是因為這不同的聲音互相交織,才會有一個叫做現實的交響樂,

悲觀與樂觀並行,消極與積極同在,頹廢與努力共生,批判與肯定交替出現。

視頻或許好壞兼具,但有幾句話說的還算實在: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與共,和而不同”

“中國的樣子,就是中國年輕人的樣子”

“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來源:未央學社

作者:水非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