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送走的親人

這些年,送走的親人

今天談的話題,可能有點傷感!每個人的一生中總要面臨生死別離之苦,親戚、朋友、認識的人。總之,但凡是跟你沾點邊的人,無論你是否願意,他們的離去總會讓你心生感慨。

我時常在想,世間是否真的有天堂?這些年親眼送走過的熟悉面孔,會不會在某個夢醒時分再重逢?熟悉的場景,老舊的故事,這一切的一切,亦如昨日,未曾遠去。這麼說可能顯得有點恐怖,但是反過來想,又有誰能夠逃脫生死的考驗呢?人生在世,黃粱一夢,彈指一揮間,能留下些許痕跡已是不易,所有的一切終將歸於寂滅。

這些年,送走的親人

脫離農村,定居城市。

我與許多打工者同道,幸運的是父母一生的積蓄勉強為我在大城市付了個首付,我與妻子每個月還了房貸之後,還能有點兒餘錢。可能是上代人的精神創傷太過嚴重,村裡的老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在大城市生活,為此,他們大多都省吃儉用一輩子,用來貼補子女。

我屬於那種比較戀家的男孩子,即使住在城市,我也從未將它當做心靈的歸宿,用住宿來形容可能更恰當一些。剛來城裡工作的時候,可能是有些不習慣,一有空就往老家裡跑,熟悉的村落,親切的面孔,熱情的問候,這些歲月記憶的畫面讓我倍感溫馨。隨著時間的推移,回鄉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那個誰誰去世了”,就像“情況彙報”,幾乎每個季度都得有一次。兒時有關他的記憶又湧上心頭,小時候的我,或多或少的都受過他們的恩澤,一塊糖果,半個窩頭,一聲誇讚等,這些都成了永久的回憶。漸漸地,熟悉的面孔越來越少,讓我留戀和牽掛的鄉愁也越來越模糊,我不知道下次回老家還能遇見誰?

大城市的繁華似錦、文明禮讓是一種規範化的行為,顯得有點生硬,缺乏點人情味,也可能是因為因為他獨有的個性從未真正在我這裡得到欣賞。在這裡,同一片屋簷下,未曾言語,不曾相識是一種常態,我只需要關起門來過自己的生活足矣。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時候定下的規矩,人們早已經習慣並服從。樓蓋的越來越高,交往卻變的越來越少,現在的我也漸漸地習慣了這種狀態,陌生至少不會讓我傷感。

這些年,送走的親人

捨去生存,我願意永居鄉野,消遣過日。可奈何,人人都需要為了生計而拼搏,金錢和權力的慾望又難以停歇,總之,沒有人可以盡興的活著。這也是古往今來,文人雅士歸隱以後淒涼之所在,但凡跟精神沾邊的事情,都貴的離奇。

那些已去的故人,願你們在天堂無憂,一路好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