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過年,濃濃的年味

年三十的早晨,還在睡夢中,就被噼哩叭拉的鞭炮聲炸醒。農曆的鼠年不到二十四小時就要結束了,牛年的腳步越來越近,許是年齡的關係、時代的進步、家庭人口的小型化,年味變得淡多了,兒子的興趣全在電腦上,一如我們少時進入臘月,對年的渴盼一樣。

小時候的過年,濃濃的年味

小時候,臘月三十的這一天,我們小孩幾乎無事可幹,清晨一睜開眼,匆匆的穿起沒有外套的棉衣棉褲,洗漱完畢,便順著久違的肉香味,早早地來到廚房,像小狗圍著主人一樣,圍著媽媽轉,那天是特別的聽話、特別的乖、特別勤快,當然也就特別的礙事,有時候的瘋鬧、掙搶離鍋最佳位置,往往與滿抱著稻草或秸稈從外面進屋的母親相撞,青春年少不知輕重,常常撞得母親“哎呦”喊疼。母親這天也特別的寬厚、容忍,儘管我們撞疼了她,她也不罵我們一句。只有在母親走到灶邊,準備揭開鍋蓋一再叮囑我們不要吵鬧,否則就不給我們吃肉喝湯的時候,我們才稍許安靜,當母親揭開鍋蓋,熱氣升騰,在低矮的廚房繚繞,陣陣香味撲鼻而來,就在她用筷子試著肉是否燉熟的時候,我們都睜圓了眼睛,腸胃一陣陣痙攣,心裡在默默祈禱,那種誘惑現在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小孩子就是嘴饞,一碗漂著蔥花的肉與湯,讓平日裡很少接觸油葷的我們,撐得是足夠的飽。

小時候的過年,濃濃的年味

過年的早餐吃得是比較遲的,吃飽了、吃好了,村子裡的爆竹聲時不時的傳到耳朵裡,有事的或是動作比較麻利的人家,開始吃年飯了。這時,我們也閒不住,纏著父親,讓他趕緊貼對聯或同意我們貼,農村的屋不大,門卻不少,雙扇的、單扇的都有,只要父親一點頭,我們便拉開門都快掉下來的櫥櫃,拿起卷得緊緊的對聯,捧米糊的、端板凳的、遞用雞毛扎的刷把的,不大的功夫,原本單調的低矮小屋,便鮮豔起來、生動起來,屋內的稻囤、米桶、木箱、雞籠、鍋灶,屋外的豬圈、牛棚甚至牛角、落盡樹葉的樹木,都要貼上剪得方方正正的小塊紅紙,放眼望去,在寒風肆虐的天地間,在灰濛濛的冬日裡,紅得醒目,也寄託了對來年紅紅火火日子的嚮往和憧憬!一掛爆竹響後,就開始吃年飯,早餐的飽食一頓,豐盛的菜餚對我們沒有了多大的吸引力,只有父母親辛苦一年,這時才得以安下心來,美美地吃上一頓在現在看來是純天然的土菜,父親坐在上席,抽著廉價的香菸,喝著散裝的酒,母親不時地為他挾菜,自己則繫著圍腰,端著飯碗坐在小板凳上,獨自吃著,母親是從來不上坐的。邊吃飯,邊要招呼著我們,各自去拿自己的新衣服換上,其實也就是一套上黃下藍或者上藍下黑的的確良衣服,出自村中同一個裁縫的手中,穿在身上是看不出年齡、看不出體形、看不出樣式,但我們卻激動不已,有時,一高興就忘乎所以,扣錯了鈕釦,穿反了衣服,醜態百出。

小時候的過年,濃濃的年味

吃過年飯,穿上新衣服,我們就在村子挨家挨戶的串門,看看別人家的對聯、新貼的年畫、小夥伴們新做的衣服,那時候識字不多,一副對聯或一張年畫都讀不通順,但絲毫不影響我們看熱鬧的興趣。一晚轉下來,口袋裡便裝滿了花生、葵花子、炒米糖、不常見的水果糖、沒有燃盡的爆竹。天睛的時候,忘記了寒冷,在空曠的場地上,玩著老鷹捉小雞、躲迷藏的遊戲,少年不識愁滋味,瘋得頭上直冒汗,手伸進後背透溼,笑聲、喊叫聲、打鬧聲在清冷的夜空中久久迴盪,不肯散去。有的小夥伴不時弄一些惡作劇,點燃單個爆竹,甩到牛糞上,隨著沉悶的響聲,濺起的牛糞四散開來,來不及奔跑的話,往往弄得頭上、臉上、身上全是。有時候的拉扯,拉掉了鈕釦,不得不在黑暗中瞪大著雙眼,不停地找尋,生怕招來母親的責罵,直到母親的呼喚,大家才不情願的結束這熱鬧的場景,依依不捨的分開。回到家,儘管剛穿上身的新衣服被弄髒甚至弄丟了鈕釦,母親都不會罵人的,據說臘月三十是不能罵人的,不管大人小孩,罵人是要爛嘴巴的。

包壓歲錢是很少的,好象也就一兩塊,就這一兩塊我們是無權動用的,正月十五一過,又回到了父母的手中。但我們卻覺得是天經地義的事。當關閉好門窗,平時很少亮堂的三間屋三十晚是不關燈的,母親從箱底下掏出用布層層包裹的紙幣分發給我們時,我們如獲至寶,將錢裝進口袋,然後枕著衣服睡覺,夜裡醒來還時不時地捏幾下,生怕不翼而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