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么好,我只能做那个坏人

01

“昨天,我打了妹妹一耳光。妹妹没哭,我却哭了。我觉得特别委屈,我都是为了她好,可她为什么就是不领情呢?”来访者梅子坐在咨询室里,一脸愁容。

梅子从小就乖巧懂事,学习也很努力,从一所著名的医学院毕业后,考进了当地最大的医院工作。和梅子相比,小她5岁的妹妹就不那么夺目了:勉强考上了专科学校,又说专业不喜欢,想退学。疫情期间,妹妹在家没日没夜地玩游戏,妈妈做好饭端到她面前也不吃。

妈妈叹着气说:要是你有姐姐一半懂事就好了!看你姐多省心,再看看你,二十好几了还让我们操心!妹妹反驳:谁让你们生我了?我就是这个家多余的人!反正我怎么着都比不过我姐!

梅子在一旁看不下去了,说了妹妹几句,谁知妹妹更加暴怒:你少在这站着说话不腰疼!一气之下,梅子抬手打了妹妹一巴掌……打了妹妹后,梅子又后悔又伤心,她悲哀地发现:原来妹妹对自己怨气这么大!两人之间的隔阂竟然这么深!

妹妹常年活在姐姐的阴影下,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超越姐姐、被父母认可,索性破罐子破摔,这样反而能引起父母的关注。但妈妈没有想办法鼓励妹妹,反而火上加油,一直拿妹妹和姐姐比较,这种做法无疑将妹妹往更坏的一面推……


你那么好,我只能做那个坏人


02

在很多家庭里,“你好,我也好”似乎是种理想,但更常见的情况则是“我好,但你不好”这样的关系模式。我在咨询室里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生活中,更是屡见不鲜。

朋友小兰曾经就有这样的苦恼。

小兰事业稳定,公婆退休后帮小兰带孩子。孩子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唯独老公是条不上进的咸鱼。每天除了上班混日子,就是宅家玩游戏。

为了改造老公,小兰和公婆软硬兼施,劝过也骂过,什么招都用了,不仅毫无效果,老公反而越来越孤僻,下班回家后经常躲在卧室里不出门。后来,他们改变了战术。三个人天天在家庭群里发励志、正能量的话,各种演讲视频、心灵鸡汤轮番上阵……结果,老公依然油盐不进。

小兰和公婆都很苦恼:为什么一家人都很努力上进地生活,唯独小兰老公不思进取?放着好日子不过,这到底是为什么?

听完小兰的诉说,我有种强烈的感觉:正是因为一家人太伟光正、太完美了,小兰老公就成了众矢之的,或者说是全家人的出气筒。


你那么好,我只能做那个坏人


03

“我好,但你不好”的关系模式,常发生在夫妻、兄弟姐妹及亲子之间,即多见于家庭关系中。出现这种好坏两极对立的情况,往往有以下原因:

(1)一方投射,一方认同

客体关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名词,叫投射。意思是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在家庭关系中,最常见的是投射性指责,即将自己身上难以忍受的部分(通常是负面情绪和认知)转移到别人身上,通过指责别人来减轻自己的痛苦。比如,父母嫌弃孩子是学渣;妻子埋怨老公不上进……

你那么好,我只能做那个坏人


投射的一方,只能接受自己优秀的一面,无法面对内心的卑微、无助和孤独。于是,他们就得找个人把这种难受的感觉扔出去,靠批评、指责、嫌弃对方来获得一些掌控感,来摆脱心里的自卑和焦虑。

看看自己和周围,大部分冲突都是源于内心的投射。其实,对方身上那些看不惯的地方,正是我们内心不能面对的真实自己。

根据心理学中的“冰山理论”,我们每个人呈现出来的外部行为都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面,还隐藏着很多情绪、感受、期待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潜意识。但是,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往往会忽略这部分,对潜意识没有觉察。因此,我们总是容易将自己内在的冲突,投射成外在的斗争。

与投射性指责相对应存在的就是投射性认同。投射在有对象时才能成功。如果拒绝认同,那么投射也不会成功。实施投射和认同的两个人或两方,其实互相依赖,互为掣肘。缺少其中一环,这种模式都会破裂。

你那么好,我只能做那个坏人


(2)家庭也存在权力之争

一方凭借权力、金钱或被爱等优势占据道德高地,而相对弱势的那一方,自然就成了他们攻击的对象。但是,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地被控制。抑制自己的需求去取悦对方,短时间内还可以做到,但长期下去,任谁都无法忍受这种渺小不堪、毫无价值的感觉。于是,TA只能用坏与恶来反抗这种控制。

就像热播剧《我是余欢水》中的余欢水。前半部中的余欢水是个彻底的loser,虽善良但无用,结果就是:父亲不疼,老婆不爱,孩子不亲,朋友不和,岳父母和小舅子更是赤裸裸地当面羞辱他……这种处境下的余欢水,就是那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

其实,人性谈不上本善,也谈不上本恶,大多数时候、大部分人都是欺软怕硬。即便对家人,也是如此。这是人的本性。


你那么好,我只能做那个坏人


面对关系中或明显或隐蔽的权力斗争,有人选择了直接反抗,就像余欢水,和借钱不还的朋友撕破脸绝交,和岳父母一家硬刚,主动提出和老婆离婚……毫无疑问,这种反抗的结果,必然会招来更多的责骂、埋怨,最终余欢水落得孤家寡人一枚。

有人会选择隐形攻击。表面上,TA全盘接受了对方的否定,变得顺从听话,实际上会暗戳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比如,处处被老婆嫌弃的老公,常常会打扫卫生不干净,刷碗不刷锅,带孩子三心二意,总是让孩子磕着碰着受伤……总之,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把事情搞砸,因为他们心底带着很深的怨气。也许,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内心的这种隐形攻击。

久而久之,被控制、被孤立的那个人,会因反抗无能而形成习得性无助,索性破罐子破摔,坏人做到底。

你那么好,我只能做那个坏人


04

家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平衡方能稳固。家庭关系中,好坏、阴阳都需要平衡:反对阴,就意味着没有了阳;反对坏,好也就不再有意义。要想改变这种“我好你坏”的关系模式,“我”和“你”需要做些什么呢?

(1)对于经常实施投射性指责的一方来说,需要做的是接纳而不控制:明确界限,保持觉察,看见真实的对方和自己

尊重界限。界限可能是中国家庭中最缺少的东西。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但同样享有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权利。我们虽然是一家人,但你是你,我是我,要尊重对方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人生中的所有选项都是平行的。你向往功成名就的人生,但也要接纳别人选择淡泊名利。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励志。想追求成功你就去,不要勉强别人必须和自己保持一致,落后一点就不配做自己的家人。

保持觉察。每当想指责对方的时候,问问自己的内心有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比如,指责孩子不爱学习的父母,是不是自己有很多对于未来的焦虑?嫌弃老公不赚钱的妻子,是不是内心隐含着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不自信?

表达需求。彼此之间不强求改变,但仍然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尝试将评价转化为感受。譬如,看到孩子玩游戏不写作业时,父母可以试着这样表达:马上就要开学了,看到你不写作业,我感到有点焦虑,你打算怎么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娱乐时间呢?

你那么好,我只能做那个坏人


(2)对于习惯投射性认同的一方来说,需要做的是反思但不认同:拒绝对方给自己贴标签,我的生活我做主

当一个人没有稳固的自我主体性时,就很容易被外界贴上标签,并且去认同这个标签。就像墙头的无根之草,外界的一点点变化就能让自己的内心摇摆不止。

而一个内心健康、真正自信的人,不会因为害怕失去关系,而去迎合迁就对方。他会像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树,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就像电影《哪吒》中逆天改命的哪吒一样:我是谁,由我自己说了算,不需要别人来界定。因此,对于家人的批评或建议,我们虚心接受、自我反思,但不代表全盘认同,更不需要熄灭自己的光彩,去映衬别人的人生。

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稳固的自我中心,可以让自己避免成为对方的投射对象,避免自己的能量被别人吸取而日益萎缩。撕掉标签,摆脱控制,才能尽情释放自己的生命力。

你那么好,我只能做那个坏人


(3)理想的家庭关系是:无条件的爱自己和家人

无条件的爱是不功利、不势利地爱对方和自己,而有条件的爱是:因为你漂亮、聪明、懂事、上进我才爱你,否则你就不配得到我的爱;我必须完美,才能配得上别人的爱。

这种功利化的爱,出现在家庭里,尤其悲哀。

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应该是“你好,我也好”,家人之间彼此陪伴成就、各自精彩绽放,而不是改变对方或委屈自己。

不必试图控制别人来满足自己,也不必试图压抑自己去适应别人。当我们真正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和家人,我们的家庭就会多一点温暖,生活会多一点幸福。


你那么好,我只能做那个坏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