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中国(吉林)“白衣外交官”们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无数白衣战士勇敢逆行,冲在了挽救生命的第一线。而此时此刻,这个令人敬佩的群体中还有一些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代表中国,远渡重洋,执行医疗援外任务。他们是行走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白衣外交官”,他们的名字叫“中国医生”。

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在萨摩亚独立国,中国(吉林)第三批援助萨摩亚医疗队为自己包了一顿饺子,庆祝新年。

萨摩亚独立国位于太平洋南部,是地处热带的岛国,自然风光秀丽,年平均气温28℃。

身在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中国(吉林)“白衣外交官”们

那里约有20万人口,但医生不足百人。

萨摩亚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2018年5月,中萨两国签署《关于派遣中国医疗队赴萨摩亚工作的议定书》。随后,一批批中国医生从吉林长春出发,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中国医生工作的萨摩亚国立医院是这个国家规模最大也是唯一一家综合性教学医院,2013年由我国援建而成。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喉科医生安立峰来到萨摩亚工作不到一个月,就经历了一场门诊日的“生死时速”。一位患者由于颈部感染,颈部和口腔出现了严重的肿胀,话说不出,呼吸也出现困难,血氧饱和度低于正常值。

“我看到患者的时候,他的颈部已经和头部一样粗了,下颌边缘都看不到了。”安立峰说。他决定,立即将患者转至ICU病房,并马上实施手术。

但就在他和当地医生讨论手术方案的几分钟时间里,ICU内风云突变,这位患者骤然停止了呼吸。

安立峰马上联系麻醉科,进行气管插管。然而医生们发现,患者的口腔已经一点缝隙都没有了,无法实施气管插管。眼看着患者血压不断下降,生命危在旦夕,安立峰当机立断,实施手术。

“我们医学术语叫减张,就是把颈部的压力消除。”手术很顺利,不一会儿,患者就又有了意识和呼吸。安立峰:“这个患者的血压一点点上升,我们赶紧补液,人慢慢就好了。”

几天后,这个一度濒临死亡的萨摩亚青年恢复了健康。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医生挽救的不只是他一个人,而是一家人。

身在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中国(吉林)“白衣外交官”们

安立峰医生(左)与患者

这样命悬一线的生死急救并非个例。

早在2018年8月,中国(吉林)首批援助萨摩亚医疗队抵达后不久,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医生郑庆范就曾为一名因车祸导致昏迷的伤者,成功实施了萨摩亚首例开颅手术,改写了当地的医疗历史。

萨摩亚国立医院虽然是这个国家规模最大的医院,但受医疗水平发展所限,一些援助的先进设备暂时无法物尽其用。

郑庆范介绍:“这个国家总共就有两条胃镜、两条肠镜,都是国外援助的。他们只做观察,不做手术。”

身在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中国(吉林)“白衣外交官”们

郑庆范医生(左)与当地医生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内科内镜中心医生郑庆范初到萨摩亚时就犹如战士上了战场,却没有能用的武器。“电切就相当于我们内镜医生的手术刀,没有它我们很多工作都开展不了,当地医生告诉我们去找。”经过不断寻找,他在一些手术衣下翻到了这把“电刀”。

很快,郑庆范开展了多台内镜下的胃肠息肉手术,为当地饱受胃肠疾病困扰的民众解除痛苦,恢复健康。

其实,被中国医生“盘活”的医疗设备不只一个。

在第二批医疗队援助期间,来自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医生们甚至将器械库中杂乱无章的各种器件重新利用,自行组装了出多套医疗器械,沿用至今。

2019年9月的一个周末,中国(吉林)第三批援助萨摩亚医疗队的成员们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攀登当地知名山峰——维利玛山。行至半山腰,一位女士满脸激动地叫住了皮肤科医生李香兰。

“Doctor Li! Nice to see you again! Do you remember me? I feel much better now...…”

原来,这位女士是李香兰医生治疗过的一名患者。

患者一下认出了身着常服的李香兰,并对她表示了感谢。

“她非常激动,热情地为我们充当了向导,沿途不断的介绍风景和历史,让我们感到心里暖暖的。”李香兰说。

身在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中国(吉林)“白衣外交官”们

李香兰医生(右一)为患者诊断

由于此前萨摩亚国内没有皮肤科医生,因此,李香兰抵达后每天都要接诊二三十位患者。她发现,在这个天气异常炎热潮湿,且蚊虫肆虐的的国度里,皮肤病带来的严重困扰,甚至连医生本人也不能幸免。“我跟郑大夫在蚊虫叮咬之后皮肤感染,将近一个月才愈合上。”

而萨摩亚当地患者的状况也远远超出了李香兰的想象,很多国内常见的检查当地做不了。很多患者的小毛病拖了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没得到治疗。

缺医少药的工作环境对援外医生而言是巨大的挑战,但对居住在萨摩亚的人们来说,中国医生的到来意味着改变正在发生。

不久前,一位在萨摩亚工作生活多年的外国老人,拿着当地发行量最大的《萨摩亚观察家》报来到医院,指明要请中国医生给自己看病。

可是在中国医生到达前,这家报纸的观点并非如此。

中国(吉林)首批援助萨摩亚医疗队队长、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洪新雨说:“那时候《萨摩亚观察家》报相信中国医生的医疗技术,但是怀疑我们的英语水平。”

然而中国青年医疗专家的业务能力和英语水平很快就让当地人刮目相看。

当首批医疗队返程回国时,《萨摩亚观察家》报在头版发表文章,标题是:《来自中国的医疗队改变了萨摩亚的医疗历史》。

身在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中国(吉林)“白衣外交官”们

《萨摩亚观察家》报头版文章

援助萨摩亚医疗任务开展15个月,近千台手术,近万名患者,中国医生改变着萨摩亚的医疗历史,并努力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中国(吉林)第二批援助萨摩亚医疗队队员,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医生梅向林首先在萨摩亚开展了病理诊断工作。作为第三批队员,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病理科医生吴琼延续了梅医生此前的工作。

身在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中国(吉林)“白衣外交官”们

吴琼医生

其实,由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六名专家组成的中国(吉林)第三批援助萨摩亚医疗队对当地医生的培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我们的队长王永刚医生,还有耳鼻喉科的安立峰医生基本都是随叫随到,边手术边讲述手术的过程,一般都是处于会诊的状态。”吴琼说。

身在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中国(吉林)“白衣外交官”们

王永刚医生(右一)在做手术

内科方面,安喆医生和郑庆范医生每天都会带着当地医生一起查房,讲述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和诊疗。

身在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中国(吉林)“白衣外交官”们

安喆医生为患者诊断

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吴琼发现,这种“传帮带”的效果正在显现:“一开始我们临床医生接电话比较频繁,但是现在这些电话越来越少了,说明他们的医疗水平在提高。”

原本今年2月,中国(吉林)第三批援助萨摩亚医疗队就将结束为期半年的援外任务,与最后一批来自吉林省人民医院的医疗队员交接后,返回祖国。

然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目前,他们仍然驻守在萨摩亚,护卫着当地群众的生命健康。

安喆:“我觉得,我们的作用不仅仅是医疗服务,更多的是把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工作状态,中国人的工作水平展现给萨摩亚人民。”

吴琼:“对我触动比较大的是病理科的医生,他说,中国医疗队来了之后,才逐渐地开展疾病筛查,这样提高了疾病早期检出率,这方面的意义是比较大的。”

李香兰:“作为一名援外医生,为中国的大国担当,尽我们一些小的力量。”

2018到2020,来自吉林的医疗队远赴萨摩亚独立国,执行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外任务。

在家乡吉林,他们是“白衣天使”,在大洋彼岸,他们则是代表中国形象的“白衣外交官”。

身在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中国(吉林)“白衣外交官”们

中国(吉林)第三批援助萨摩亚医疗队

跨越南北两个半球,面对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饮食习惯,可敬的医疗队员们毫无畏惧。在他们心中,国家交付的重托,受援国民众的期待胜过了一切。

医者仁心,莫过于此。

这支医疗队虽在遥远的萨摩亚,但心里依然牵挂着祖国。两个战场,一种希望;不同任务,共同信仰。 都是救死扶伤,都是无私奉献,都值得尊敬。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赵孟秋

编辑:于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