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氏叔安公

廖叔安

廖氏族谱

廖姓介绍

廖姓起源

叔安世系

姓氏支系


廖叔安,廖姓(廖氏)始祖、夏朝宗室、黄帝后裔。出生于(今河南省唐河县一带),夏朝时期,分封蓼国为侯,始称”蓼王”,后人以国为姓为“蓼 ”亦作 “ 风 ” 字边“飂氏”。

古蓼国辖境约当今河南省唐河县、桐柏县,湖北省枣阳市、随州市,都城在(今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一带),飂氏传到 36 世伯高时,才去风加广成为“廖”。

公元前 639 年,蓼国被楚国所灭,聪明顽强的廖姓人举族外迁,在(今河南省固始县)等地建立了多个蓼国,历史上称唐河县的蓼国为西蓼,称固始县的蓼国为东蓼,西蓼比东蓼早了100 多年。

姓名廖叔安别称廖氏宗祖所处时代夏朝民族族群廖氏族出生地今河南省唐河县一带

展开全部

廖氏叔安族谱

廖叔安系黄帝后代,夏朝是被封在国为侯,他的子孙以国为姓,与廖音同,古书中也作蓼或廖。据说叔安传37世到春秋时 伯高把“蓼 ”字改为“廖”字而成为廖姓。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民族绵延繁衍,为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炎帝和黄帝,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祖先。炎帝王将相即传说中的神农氏,生于渭河流域的姜水,故姓姜;黄帝即传说中的轩辕氏,发祥于泾河流域的姬水,故姓姬。炎帝和黄帝,是中国最早的有姓者。尔后不断派衍,至今已达2500余个姓(一说8000余个姓)。姓的得来,除氏族图腾,始祖母的某种遭遇或梦幻,始祖母的生育地点等外,今天繁杂分坛的“百家姓”,有的以祖先封国为姓,有的以祖 的字、号、名为姓,有的以封邑、食邑和居住地命姓,有的以官职、爵位命姓,有的以黄帝赐姓、贬姓,还有的因避讳产生的姓,以技为姓,以天干地支为姓,林林总总, 不一而足。

廖氏叔安公


廖叔安

廖姓介绍

廖姓是炎黄子孙嫡系宗族,得姓已逾4000年。

廖姓是中华民族常见姓氏之一,中国姓氏(百家姓)排行第66位的大姓,廖姓也是中国台湾地区第18大姓,就是俗称的清廖。

廖姓人口约有490万左右,约占全中华汉族人口的0.37%。

廖姓源流较多,一是出自己姓,为夏朝时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蓼国”为氏;二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三是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封于“蓼”(今河南省固始县),以国名为氏;四是出自赐姓。

廖(飂)叔安,黄帝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为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国所灭,后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开国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古蓼国辖境约当今河南省唐河县、桐柏县,湖北省枣阳市、随州市,都城在(今河南省唐河县);飂氏传到36世伯高时,才去风加广成为“廖”。

廖姓人口以湖南、福建、江西、湖北、河南、河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台湾、浙江、云南、海南、安徽、江苏等地区居多,另外廖姓也是董姓的来源。

廖姓起源

廖(Liào飂)姓古老多支,主要源出有:

源流一

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氏,称廖氏,是为河南廖姓。

源流二

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源流三

据《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省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楚穆王四年灭英、立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源流四

有一说法,源于古代贵族女姓,据文献《姓纪・名头志》中记载:“廖,字形源于一长发飞仙髻,以羽毛为衣,以云霓作裳的翩翩起舞的美妙仙女姿态”。原指美若天仙的女子,本来是贵族才可以得到的姓。其后意义渐淡,关于其姿态,可参考霓裳羽衣(成语)。据林氏学者分析,其字形可拆分为广,羽,人,彡。其他具体例证尚不明。

叔安世系

廖叔安,廖姓得姓始祖之一。上古五帝中颛顼(zhuān xū)帝后裔。夏朝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至公元前17世纪末)被封在飂(liu)国,为飂国国君。其地在今河南省唐河县一带。有裔子曰董父,善养龙,以养龙服侍帝舜。叔安后代以国为姓,是为飂(廖)姓。廖叔安世系是廖氏主族。

代表人物有:

廖氏叔安公


廖叔安像

1世叔安公——

2世明公——

3世闺公——

4世晖公——

5世信公——

6世渊公——

7世光公——

8世颖公——

9世玦公——

10世诚公——

11世重公——

12世蛰公——

13世珊公——

14世卿公——

15世谭公——

16世介公——

17世祥公——

18世潜公——

19世华公——

20世瑞公——

21世昌公——

22世澄公——

23世荣公——

24世盛公——

25世良公——

26世辟公——

27世高公——

28世毕公——

29世展公——

30世宣公——

31世云公——

32世振公——

33世平公——

34世隐公——

35世桓公——

36世闵公——

37世廖伯高——春秋时代(公元前772年)至公元481前年)人。将“飂”去风加“广”成“廖”,即为今天的廖氏。

38世成公——

39世襄公——

40世敬公——

41世王公——

42世定公——

43世真公——

44世考公——

45世安公——

46世和公——

47世廖惠——因避秦始皇暴政,从洛阳山逃东甄域;公元前206年,惠公迁回洛阳。在此后的几百年间,廖氏家族的许多成员一直生活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

48世慎公——

49世范公——西汉(公元前276年至公元25年)初期人。大约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仕,在长江流域为官,任江夏太守;其职位与现在地区专员相当。自此,廖氏家族之一部已从北方迁徙到南方。

50世周公——

51世高公——

52世理公——

53世中公——

54世元公——

55世风公——

56世节公——

57世嘉公——

58世新公——

59世斌公——

60世扶公——

61世祀公——

62世延公——

63世立公——

64世化公—— 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

65世倔公——

66世初公——

67世泰公——

68世廖子璋——司马炎咸宁二年(276年)因功封左卫镇国大将军。妣蓝氏,生二子:长子原宪,居洛阳;次子从宪,迁居浙江省松阳县顺义乡诚信星。自子璋公起,廖氏始有族谱记载,世代相传至今已近1800年。故有论者骈:“廖姓世系由此始,子璋为始祖。”

69世祖——1原宪2从宪

70世祖——廖五桂,任征吴大总管。

71世祖廖钦——袭封大总管。妣韩氏,生四子:守信、守义、守崇、守诚;续妣谢氏,生子:诚达、诚壁、诚忠、诚希。

72世祖——1廖守信、2廖守义、3廖守崇、4廖守诚、5廖诚达、6廖诚壁、7廖诚忠、8廖诚希,守信任青州剌史;守义任太平州通判;守崇

汀州剌史;守诚任清溪县令;诚达任处州通判;诚壁任宣州司马;诚忠任杭州知府;诚希任杨州太守。这是廖氏家族的一个显赫时代。杨州太诚希,因五湖之乱于晋太元九年(384)又行回浙江省松阳县。诚希妻雷氏,生子世用、世昌、世清。之后,廖氏家族在江南定居,历数百年。守信、守义、守崇、守诚、诚达、诚壁、诚忠、诚希,都是廖钦之子;另据广东省乳源县五阳都出水岩廖氏老谱载,廖钦还有一子廖守明,系该宗各支系之共同先祖;大竹欧家镇、妈妈镇、石桥镇等廖氏各宗,乃守明后裔廖文隆裔孙之一部。

73世祖——1世用2世昌3世清4世明 为诚希四子

74世祖——1彦光2彦邦各生一子

75世祖——1玉玲2玉瑞

76世祖——1晚苍2晚桂3晚叔4庆甫 为玉玲四子

77世祖——奇可 为庆甫之子

78世祖——廖延邦、廖延龄、廖延春,延邦任武威郡太守,封武威郡公。延龄任清河郡太守,封清河郡公;延春任太原郡太守,封太原郡公。事

在隋炀帝时代(公元605~616)。这便是隋唐以后“廖氏三郡”的由来。延邦生子崇荣,无嗣;延春生子崇韬,亦无嗣。延龄妻邓氏,生子崇德。

79世祖——1崇荣2崇德3崇蹈 为延龄三子,廖崇德,生于公元602年。唐贞观年间进士。任虔化县令。妻卢氏,生三子:兰芝、兰阶、兰得。 兰阶过继崇荣,兰得过继崇韬。其后,“廖氏三郡”全部是崇德公子孙。后裔由浙江松阳县迁居江西宁都。廖崇德是现在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以及台湾、南洋等地区大多数廖氏宗族的先祖。大竹廖氏各宗,凡称“系出武威”的,都是廖崇德的后裔

80世祖——1兰芝2兰阶3兰得 为崇德三子

81世祖——1光尧2光禄3光景——光尧,兰芝公长子,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曾任兵部侍郎(相当于如今的国防部副部长);光禄,兰芝公次子,唐中崇景龙相未年(707)进士,曾任汀州剌史;光景,兰芝公第三子,翰林学士,曾任宣州剌史。廖氏家族进入历史鼎盛时期,成为名符其实的百年望族。光尧、光禄、光景三公子孙甚众,支系繁多,廖氏家族人口剧增,居住区域也迅速扩大。

姓氏支系

为方便寻根问祖,特将光尧、光禄、光景三公支系简介如下。

廖光尧支系。82世廖奇轼,福建将乐人,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生五子:番、玙、琬、琰、琼。83世廖琼。字世丹,号桂亭,唐代榜眼,官授福州佐武威将军,后任漳州司马光禄大夫;公万夫莫敌,百战百胜,封万胜将军;生三子:侁、俨、极、皆善战,封将军。84世廖俨,生于845年,卒于962年,享年117岁;榜眼及弟,官至御史中丞上柱国;对开发福建安溪县做出了很大贡献,颇受称赞,时有“未有安溪县,先有廖长官”之说;妻黄凤姑,生于847年卒于969年,享年122岁,封一品夫人;生9子,均有功名。此后廖俨后裔搬迁到许多地方,东南亚等海外地区都广有分布。廖俨子孙世系为:廖俨——廖君平——廖元舜——廖荀——廖彬——廖己——廖仁泽——廖宜——廖敦仁——廖固——廖泳——廖敬翁——廖高选——廖大二——廖振祖——廖佛生——廖心美——廖资祥——廖干迪——廖朝柏——廖明德——廖汉——廖天生——廖士官——廖赞善——廖维振——廖东业——廖昌忠——廖韦应——廖世懿——廖栋——廖扬——廖眷——廖定吉——廖永平——廖亚福——廖天宝——

廖光禄支系。82世廖德迁,生二子:友程、友麓。83世廖友麓,生三子:昌歧、昌复、昌盛。84世廖冒歧,生于唐德宗贞元三年(788),官至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妣万氏、朱氏、杨氏,生子廖宽、廖荣、廖金、廖全、廖璋、廖紫、廖缓、廖铃铛、廖显、廖銮。85世廖銮,曾任武昌太宁;生三子:三传、四郎、五郎 。86世廖三传,生子廖通。87世廖通,生三子:克敬克纯、克淘。88世廖克敬,生二子:廖融——廖凝。89世廖融隐居衡山,号衡山居士,是当时著名的学者、诗人。89世廖凝,居虔化,曾任彭泽县令变是当时名士。廖融后裔世系为:廖融——廖图——廖安重——廖永昌——廖祖谦——廖英——廖应刚——廖叔振——廖远达——廖志高——廖聪甫——聪甫后后裔多居江西宁都、瑞金、石城、黄陂等县。

廖光景支系。光景后裔是廖氏家族中最大的一个分支,分布的地域极广,估计不下百万。

82世祖(廖光景支系)——1廖琼瑄、2廖琳瑄、3廖瑞瑄;琼瑄于743年钦取进京,卒于途中;琳瑄曾任兵部尚书,后迁任广东增城。从82世起,光景后裔几乎全部外迁。

83世祖——廖四十一郎;为琼瑄子

84世祖——国清

85世祖——1滔刚2滔淳3滔容4滔致 为国清四子

86世祖——1元纪2元光3元景4元霖 为滔刚四子

87世祖——1文广2文兴3文举4文福5文亮6文禄7文用8文明9文峰(有九子十员官之说)。兄弟共9人:长文广,曾任南朝宰相;老三

文举,翰林学士;老四文福,翰林学士;老五文亮,翰林学士;老六文禄,地方武官;老七文用,翰林学士;老八文明,任通政司;老九文峰,任提刑司;文兴九兄弟在五代十国和北宋初期是一个颇为显赫的家族,因此廖氏源流歌中有“金街九子佐君王”、“九子文兴花又昌”之句。文兴官居参政大夫,妻梁氏,生三子:棠、花、萼。

88世祖——1棠、2花、3萼,(花为文兴之子;妻冯氏,生一子:昌)

89世祖——廖昌,字燕及,妻杨尚昆氏,生三子:廖彻、廖政、廖敏。廖花后裔从彻、政、敏三公以后,陆续迁到沿海各地、湖广、四川、台湾及海外许多地方,地域广阔,分支繁多,如今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许多地方,都必须有彻、政、敏三公后裔;大竹庙坝镇老场村廖氏,就是敏公一脉。

90世祖——1廖彻、2廖政、3廖敏

91世祖——1.宗诚2.3.4.5 为政之子

92世祖——1公孙2公义 为宗诚之子

93世祖——厚甫 为公义之子

94世祖——一成 为厚甫之子

95世祖——1松福2忠富 为一成之子

96世祖——1德受2德从3德厚 为忠富之子

97世祖——志安 为德厚之子

98世祖——彦周 为志安之子

99世祖——1文瑞2文璋3文辉 为彦周之子

100世祖——景德

101世祖——奉行 为景德之子

102世祖——荣耀 为奉行之子

103世祖——宗朝 为荣耀之子

104世祖——1祖祧2祖麒3祖麟 为宗朝之子

105世祖——1家金2家银3家聪4家让 为祖麟之子

106世祖——仕祥 为家金之子

107世祖——应铨 为仕祥之子

108世祖——1上宣2上荣 3上玉4上应5上朝 为应铨之子

109世祖——1全盛2全茂3全智4全珍5全兴 为上宣之子

110世祖——天禄 为全智之子

111世祖——1道亨2道印3道通 为天禄之子

112世祖——1忠恕2忠敬 为道亨之子

113世祖——1明梁2明栋 为忠敬之子

114世祖——1德兴2德旺3德荣 为明梁之子

115世祖——1光前(大陆) 2光宗(台湾) 3光先(大陆) 为德兴之子

116世祖——

117世祖——

118世祖——

通用字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