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特色田園鄉村,托起群眾幸福“安居夢”

圖片

改善蘇北農民住房條件,是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關於決勝高水平全面小康部署中重點強調的三件事之一,這項工作關係蘇北農民生活質量,關係全省全面小康建設大局。改善農民住房條件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嚮往、補齊農村發展短板、推動鄉村振興實施的實事工程,深受基層農民歡迎。

鹽城市東臺三倉鎮是全國聞名的中國西瓜之鄉,近年來,將改善農民住房條件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目前,農民住房得到改善,富民產業大力發展,配套硬件設施、生態環境、鄉村治理能力方面都得到大幅提升,一個“生態優、村莊美、產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的新三倉已變為現實。

精細完善規劃,彰顯村莊特色

圖片

農房改善是系統工程,需要科學合理的規劃作為引領。一是堅持科學規劃。圍繞打造“安心·田園老家”特色田園鄉村目標定位,邀請省城市規劃院和城鎮規劃院專家,在逐村現場調研、組織鎮村座談的基礎上,科學編制改善農民住房建設規劃。同時,結合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加強協調聯動和規劃銜接,推動改善農民住房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園區規劃、特色田園鄉村規劃和旅遊規劃“多規合一”,形成全覆蓋、一體化的規劃體系。二是致力彰顯特色。三倉鎮是濱海平原,自明朝中後期淤積而成。蘭址、聯南和官苴等三村立足地域特色,進一步修編完善改善農民住房條件規劃。修編中根據各個自然村區位、規模、特色、設施配套等現狀,充分挖掘本鄉本土的歷史、地理、文化,延續東部沿海平原建築風貌,注重傳統肌理空間形態的保護,規劃塑造村在園中特色。三是順應群眾需求。從規劃方案到建築風貌、戶型結構、建房方式,都徵求農民意見,充分保障農民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既塑造了鄉村特色風貌,避免了“千篇一律”,又留住傳統文化文脈。

重抓項目建設,建設宜居鄉村

圖片

圍繞生態宜居的建設要求,大力組織改善農民住房項目建設,打造生態宜居、精緻美觀鄉村。一是大力推進蘭址新型農民社區建設。今年以來,即使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蘭址新型農民社區建設依然沒有絲毫“怠慢”和“鬆勁”。目前,6棟12戶住房已經全部建成交付,道路、綠化、汙水處理、監控等配套設施也全面完工。已有農戶陸陸續續進場裝修施工、入住。二是大力推進農房改造工程。蘭址、聯南和官苴3個村在保持原有村莊建築風貌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改造院落景觀,改造提升沿路房屋262戶,打造農家小院230處。實施新五、倉勝等村新型農民社區汙水、道路、綠化、亮化提升工程建設,為群眾營造良好居住環境。紮實推進226省道沿線提升改造工程,動員農戶拆破拆舊、搬遷關零散房、退出零散宅基,到現有村集中居住區內選址建設、插點安置,改善住房條件。將農村危房改造工作與精準脫貧攻堅及改善農民住房條件緊密結合,改造農村危房88戶。三是大力引導入鎮進城。近年來,以“商貿流通中心鎮”為定位,加大宜居小區工程建設力度,先後建有四季花苑、大地和苑、嘉城新苑、金水灣、府邸花苑、天潤城等7大樓盤近40萬平方米,同時加強鎮區環境綜合整治,努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讓村民樂享現代舒適便捷的城鎮生活。目前,集鎮常住人口1萬多人,流動人口4萬多人。

做強特色產業,留住記憶鄉愁

農房改造了,農村變樣了,還要讓農業找到好路子,才能讓農民“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這也正是省委書記婁勤儉提到的“為鄉村持久繁榮打牢基礎”。一是做強特色主導產業。以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契機,大力推進村園融合發展模式,標準化設施大棚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以西甜瓜為基礎,各類蔬菜為輔的“1+N”複合種植模式,以“東臺西瓜”為代表的一批叫得響的農業品牌,設施農業佔比80%以上,畝平效益超8000元,85%以上西瓜種植戶年收入超1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萬元。二是方便群眾就業。本著房子靠近田,貼近廠的原則,蘭址新型農民社區選址兼顧居民就業機會,緊靠現代農業產業園、海升生態農業示範園、金津果業西瓜分選、西瓜工廠化育苗基地和嫁接育苗基地,讓居民出了家門就進廠門,賺錢顧家兩不誤。三是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近年來,蘭址、聯南和官苴等村不僅建有省三星級衛生室,市級居家養老院,還建起了農耕文化園、農民公園、文化廣場,和10多個便民小憩點,32處水景綠化節點,3處健身器材場,傳承鄉土文脈,培育文明鄉風,一座座現代化的村民幸福“安居夢”在這裡成為了現實。

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