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4年增長88%,考研熱與背後的中國“工程師紅利”

上個週末,山西一所大學的大四學生劉軒(化名)結束了他的考研初試,暫時鬆了一口氣。

劉軒跨城市、跨學校報了廣州一所985高校,他清楚地意識到“熱門城市+重點學校”的難度有多高,因此踏踏實實地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備考。

劉軒是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377萬報考人數中的一員,這一人數比去年增長了36萬,增幅為10.6%,報考人數再創下歷史新高。

考研熱已經成為了持續好幾年的現象。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2014年、2015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報名人數曾出現了負增長,2016年增速轉正,並且在隨後的幾年裡報名人數高歌猛進。2017年,在職研究生首次納入統考後,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達到201萬,到了2021年,這一數字變為了377萬,短短4年間,增加了約87.6%。

長期以來,名校的本科畢業生將深造當作一種理所當然的選擇,2019年,清華、北大的本科生深造率分別高達80.5%和73.5%,當然,其中出國深造以及保送生佔了較高比例。而非重點城市、非名校的本科生更是有一種焦慮感,如果想在更好的城市、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讀研究生對大多數人似乎是唯一的跳板。

一方面,這使得考研越來越陷入坊間熱議的“內卷”邏輯;但另一方面,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中來看,中國進入“工程師紅利”時代,這既意味著人才的供給在增加,也意味著在日新月異的技術與商業創新中,作為人才需求方的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素質、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這一角度來看,

考研熱的背後,很大程度反映的是,伴隨著產業轉型升級而發生的人才結構躍升。

202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約百萬

為什麼選擇考研?劉軒的答案是,本科所在的學校和城市都不算好,將來想去一線城市,至少是新一線城市發展,學歷將是非常重要的“敲門磚”。

劉軒學的專業是能源與動力工程,他將來理想的工作是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研發,希望能夠進比亞迪或者寧德時代。

“研發類的崗位,普遍要求研究生學歷。”劉軒說。

近日,中國教育在線掌上考研發布《2021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其中指出,通過對考研動機的調查分析,超半數考生讀研目的是為了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以及由於就業壓力大,提高就業競爭力;認為畢業學校不好,想提升學校層次為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此外,受疫情影響,出國留學受阻轉向國內考研成為新的影響因素。

12月1日,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召開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會議指出,2021屆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預計達909萬人,面臨的就業形勢嚴峻複雜。

909萬人對比上2020屆畢業生增加了35萬人。上海財經大學一位考研學生向記者表示,一方面,畢業人數在增加,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2020屆畢業生還有一部分尚未就業,這使得2021年的就業壓力更大。

為了避開暫時的就業壓力,或者獲取將來更好的就業籌碼,似乎是促成考研熱的主因。

記者梳理教育部公佈的數據發現,2017年到2019年,全國本科生畢業人數增加了10萬,但報考研究生的人數增加了約80萬。

近五年碩士研究生報考及招生情況

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4年增長88%,考研熱與背後的中國“工程師紅利”

(數據來源:教育部歷年教育統計數據及公開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應屆畢業生,考研大軍中也不乏往屆生、在職考研者。教育部曾公佈2018年238 萬考研報名人員的構成,其中應屆考生131萬人,往屆考生也高達107萬。

李忻(化名)2020年剛從武漢一所985高校畢業,他以幾分之差經歷了考研失利,所幸,在畢業季的尾聲,學生物製藥專業的他順利在老家桂林找到了一份試劑研發的工作。

因為忙於入職和適應,李忻沒有按照此前的計劃繼續考研,但也並未放棄這一想法,一是身邊的研發同事基本上是研究生學歷,群體壓力很大,二是他希望將來能去廣東發展,讀研究生對他既意味著更高的學歷,也意味著在某一個方向能有更深的積累。

考研人數的增加,某種程度也倒逼了研究生擴招。上述《2021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統計,近10年間,碩士研究生擴招年均增幅達到6%。

2020年2月,教育部宣佈碩士研究生擴招18.9萬人,這對比2019年的81.13萬,增幅達到23%。儘管擴招的一個直接原因是在疫情影響下,為高校畢業生求職“分流”。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擴招很大程度是因為報名的人數一直在增加,擴招的原則也是在之前就已經確定了的。

根據簡單計算,202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大概率突破了100萬人。

“工程師紅利”背後的人才供求

研究生越來越多,也引起了“學歷貶值”的擔憂,尤其是近年來,不斷出現名校畢業生進中小學做老師,或是去街道辦工作的案例。

事實上,在市場化的環境中,從供求關係的角度來看,考研熱的背後是技術與商業的發展改變了許多工作的性質,對於人才的知識技能、結構以及思維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家氫燃料電池企業的招聘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氫燃料電池研發崗位的人才目前還比較少,在高校設置的專業一般是化學材料的一個分支,公司招應屆畢業生的話,更青睞在學校裡有過相關課題經驗的學生。

劉軒則表示,他所學的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屬於傳統工科,就業比較一般,但和一些新興領域形成交叉學科,這會打開新的就業空間,工作內容也更有挑戰性。

清華大學一位工程物理專業的大四學生則向記者表示,如果只是讀完本科,很難獨當一面地完成科研項目。

光大證券2019年發佈的一份《中高端人才尋訪行業比較報告》顯示,2008年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為24.8人,到2015年這一數字增長為33人,而報告預計2020年將增長至43人。

2020年3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工程院、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聯合發表文章稱,當前中國每年工學類普通本科畢業生超過140萬人,工程師紅利已取代人口紅利,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儘管這裡對“工程師紅利”的一個衡量標準是“工學類普通本科畢業生超過140萬人”,但在現實環境下,有著交叉學科背景,或者科研經驗的研究生,成為用人單位的更優之選,市場的人才需求傳導,加劇了考研熱。

不止是工科,新業態的頻頻出現,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也催生了各種新的人才需求,而碩士研究生招生也在伴隨著就業結構的變化而調整、優化。

譬如,2020年的18.9萬人擴招安排,計劃增量投向了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專業,而且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以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專業學位為主。

2020年7月,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釋放出重磅信息,決定新增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各高校設置的交叉學科名稱,包括整合生命科學、人工智能、融合醫工學、全球領導力等,無一不是涉及兩個以上的一級學科。

不過,有教育界人士提醒需要防範“過度教育”的問題,因為單從應對就業角度來看,我們的很多就業問題是結構性的,譬如高級技工類人才短缺,而某些領域的高學歷人才卻過剩。

儲朝暉向記者表示,要注意平衡“過度教育”的問題,如果用人單位都過於追求高學歷求職者,社會的整體效益是較低的。

廣東一位高校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長期來看,我們的教育要做好培養方向的區分,應用型的和研究型的。在一個成熟的社會里,專業有分工,而不只是唯學歷論。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