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後半句更經典,讀懂了生意自然會好起來

在《管子·小匡》中記載:“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柱石)民也。”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在古代,除皇親國戚和文武大臣們以外,所有的人被分為了讀書的、種田的、做工的、經商的四類,也就是所謂的“四民”。

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後半句更經典,讀懂了生意自然會好起來

讀書之人可以走上仕途,然後衣錦返鄉,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所以排在第一位。

從原始社會發展到文明社會,能種出糧食以供食用,是民族人數增長和安居樂業的保障,所以農民排在了第二位,也可以看出農業社會中的耕種對江山社稷起著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

其次就是為富貴人家做工的人,最後才是經商之人。與歌妓,舞妓一樣,經商是被古人瞧不起的。

當然,時過境遷,如今完全形成了本末倒置的局面。能夠成為網紅和明星,已經成為了無數少年的夢想。而經商也成為了無數人的不懈追求,因為打工遠遠不能滿足內心的慾望和對更高物質生活的需求。

而經商之人,個個都是“圓滑”之人。俗話說“無奸不商”,雖然有一種貶義在裡面,但也刻畫出了一個現實的社會現象。

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後半句更經典,讀懂了生意自然會好起來

要經商來獲得可觀的利潤,不開動腦經那肯定是不行的,想要成為“一股清流”,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強大的後備力量,如果這兩者都沒有,那最好不要去嘗試。

對於經商之人,古人早就給出了勸誡,以俗語的形式傳承了下來。其中上半句就是:“人無笑臉莫開店”。

不得不說古人早就把經商的精髓摸得十分透徹了,打開大門做生意,為的就是一個喜慶和熱鬧,不論是否成交,只要進店那就是客,必須要好生接待。

為人和善,笑臉相迎,勢必會佔有先天性的優勢。因為你的這一笑,已經從無形中拉近了與顧客之間的好感,進而升級為信任感,最後成交的幾率也會大大提高。

因為顧客來光顧,不僅僅是花錢,其實更多的是享受這種被重視的“服務”。2020年,遇見了令人悲痛的疫情,很多商家因此而被迫關門,生意難做的同時,也有很多人在財源廣進,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一群人,有著敢於直面困難的勇氣和手段。

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後半句更經典,讀懂了生意自然會好起來

當然,也有足夠的實力來做支撐。做不走的群體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根本就不具備古人說的“笑臉”,太把自己當成“老闆”了,也就無形中有了高人一等的感覺,那種親近感也就消失了,顧客自然也就流失了。

買東西的同時,希望獲得一份好心情,而“笑臉”是開店之人的前提。無論你是做路邊小攤,還是做大做強的企業。這種“笑臉”都是成功必備的基礎。如果你不具備,那最好不要去開店,回頭客幾乎為零。

老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有了“笑臉”的基礎之後,生意能否興隆,還需要更多的技能。

所以,因為這句俗語的後半句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古人的勸誡是這樣的:“會打圓場自落臺”。

值得一提的是,“打圓場”是一種技巧。“打圓場”並不是“和稀泥”,這是從善意的角度出發,以特定的話語去緩和緊張氣氛、調節人際關係的一種語言行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無論何時何地,一定要謹記打圓場目的。第一是不盲目勸架,第二是要分清主次,第三要客觀公正。特別是作為一個做生意之人,不僅要學會打圓場,還要深喑處世之道,不僅要給夠對方面子,還要適時找一個臺階讓對方下。

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後半句更經典,讀懂了生意自然會好起來

如果能讀懂古人的這句勸誡:“人無笑臉莫開店,會打圓場自落臺”,生意自然會好起來,感悟越深,越能處於不敗之地。

對於一個常年奔波在做生意道路上的人來說,對於這句話應該是溫故而知新,每看一遍都會有全新的認識。處於做生意的不同階段,對於這句話又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