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究竟——可观测宇宙浩如烟海,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宇宙是如何从婴儿时期走到现在的?

一探究竟——可观测宇宙浩如烟海,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图中所示区域是0.2%的开普勒全视野,显示了天琴座中的数百颗恒星。(图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能源部Ames实验室/加州理工喷气推进实验室)

既然宇宙空间大多是真空的,那么为什么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均匀地分散在其中呢?

简而言之:与电磁力相比,重力是一种远距离的力,并且它总是有吸引力。

一探究竟——可观测宇宙浩如烟海,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更详细的答案(更像是一个故事)如下:

宇宙曾如你所述:物质“均匀地分散在其中”(在术语中,我们称其为“同质的”),我们能看到它。这是宇宙在婴儿时期的图像,仅在大爆炸后38万年(我们现在距大爆炸有138亿年):

一探究竟——可观测宇宙浩如烟海,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宇宙形成。图源:搜狐

这是宇宙微波背景(CMB),这些波动仅是大约其中十万分之一。

一探究竟——可观测宇宙浩如烟海,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在提出宇宙大爆炸模型之前,就已经预测到宇宙微波背景。图源:新浪

很同质,对吧?中间的白色部分是我们银河系的放射源,你可以忽略它们。

到底发生了什么?宇宙是怎样变成我们现在观测到的结构的?

早期宇宙的温度很高,物质都被电离了。光子不能自由移动,因为它们很快就会被自由电子散射(光子在被散射前平均只能移动一个纳米的一小部分)。这意味着早期的宇宙是不透光的,有点类似于当飞机飞入云层中时,即使你周围有光线,你也看不到太多东西。因而,我们也看不到比上图更早的宇宙照片。这也意味着物质和辐射是耦合的。辐射会对物质施加压力。当物质分布中的超密度以引力吸引物质并开始增长时,辐射压力将以相反的方向作用,超密度将开始在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振荡。结构无法形成,宇宙仍然相当同质。

当宇宙膨胀时,它冷却到原子形成的速度快于它们被辐射破坏的速度(当时辐射大约为3,000开)。这被称为重组时代(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误解,其实这个时代与“重”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天文学家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命名方式罢了)。当原子形成并捕获电子时,光子就可以毫无阻碍地自由移动了,于是宇宙就形成了138亿年后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一探究竟——可观测宇宙浩如烟海,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艺术家的想象:巨大的宇宙结构如何使光子在宇宙微波背景(CMB)中偏转。图源:快报

这意味着在重组后不久,物质中的超密度(我们称之为“密度扰动”)可以通过引力吸引物质而增长。随着超密度的增加,它们的引力作用也随之增加,而且增长得越来越快。当然,物质也有一个压力,这有助于抵消重力,防止所有物质的失控引力坍缩。但在预重组时代,它仍然不如辐射压力有效。所以结构从下到上逐渐形成(见“层次结构的形成”),产生我们现在看到的现代宇宙星系和星系团。

宇宙尺度的形成过程与“结构形成”是非常相似的,只不过是在一个更小的尺度范围上,即从星系内分子云中形成恒星(最终形成行星)。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新坍缩的核心冷却得足够快,只有这样,坍塌才能在分子云典型生命周期中(大约1,000-2,000万年)一直持续直到恒星形成。

我本该就此打住,但我实在不想遗漏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暗物质。

一探究竟——可观测宇宙浩如烟海,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宇宙新模型:探索神秘暗物质和万有引力?图源:百度知道

如果你运行一个只有正常(重子)的物质和辐射的宇宙模拟,从类似于我们在宇宙微波背景(CMB)中观察到的初始条件开始,让它运行138亿年(当然这是模拟的时间,这种类型的模拟实际上被广泛应用于当前的宇宙学研究),结构会形成,但它看起来与我们当前的宇宙完全不同。

从80年代开始出现的观点是暗物质在层次结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最近的宇宙微波背景观测任务,如“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和“普朗克”也证实了这一点)。暗物质从辐射中解耦的时间比重子物质早得多,因此它的坍缩也开始得更早。然后它形成了我们所称的宇宙网,在节点处有丝状物和片状物相交,为星系团的形成作了铺垫。

一探究竟——可观测宇宙浩如烟海,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美国“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图源:百度

一探究竟——可观测宇宙浩如烟海,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2009年发射入轨的欧洲空间局普朗克空间天文台。图源:化石网


只有在宇宙模拟中加入这一点,我们才能(统计上)重现现代宇宙中所观察到的星系特征。

作者: quora

FY: LindaF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