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遺珍-伯希和藏閻羅王授記經之一

敦煌遺珍-伯希和藏閻羅王授記經之一

集古閣瓷魅藝術 今天


敦煌遺珍-伯希和藏閻羅王授記經之一


佛說閻羅王授記四眾預修生七往生凈土經

年代:晚唐五代

材質:水墨 紙本 彩繪

尺寸:縱:30cm × 橫:615.2 cm

藏地: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伯希和敦煌手稿

《佛說十王經》,全稱為《佛說閻羅王授記四眾預修生七往生淨土經》(簡稱《十王經》或《閻羅王授記經》),約撰成於晚唐五代,十王信仰的形成緣於佛教地獄思想、因果報應思想、三世輪迴思想與中國傳統的鬼神魂魄思想之結合。主要講佛在鳩屍那城阿維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臨涅槃時,為諸菩薩、摩訶薩、天龍神王、四大天王、閻羅天子、太山府君、司命司錄、五道大神、地獄典官等授記說法。勸眾生造此經及諸尊像以薦拔亡魂、七七修齋造像以報父母恩,令得昇天。人死後從頭七、二七直至七七,百日、一年、三年,亡魂將逐一經過十王殿,亡人家屬須祈請十王作齋修福,寫經造像,便可拔除亡魂罪業,使之“不生三惡塗(途),不入一切諸大地獄”,而往生天道。過十王若闕一齋,則滯在一王,留連受苦一年。若生人為己預修七齋,於每月十五、三十日兩天持齋,“供養三寶,祈設十王,脩名納狀,奏上六曹”,如此則死後可“配生快樂之處,不住中陰四十九日,不待男女追救命。”

敦煌遺書中《十王經變》共存世5卷;法國伯希和收集有3卷,英國施坦因收集2卷,本經卷屬晚唐五代時期敦煌滾動條式手抄彩繪卷。圖文並茂、首尾完整的紙質彩繪長卷。此畫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彩繪插圖經文的原貌,為彩色連環畫之早期樣本, VX: panjunli930224在繪畫史上有一定的價值意義。首題《佛說閻羅王授記四眾預修生七往生淨土經》,尾題《佛說十王經》,內容包括經文、讚頌,以及14幅彩繪插圖:1.卷首釋迦牟尼說法圖;2.六菩薩圖;3.持黑幡乘黑馬黑衣使者;4.第一七日過秦廣王;5.第二七日過初江王;6.第三七日過宋帝王;7.第四七日過五官王;8.第五七日閻羅王;9.第六七日過變成王;10.第七七日過太山王;11.第八百日過平等王;12.第九一年過都市王;13.第十三年過五道轉輪王;14.赦免解脫圖。畫風古樸,十分珍罕。是法國伯希和從敦煌帶走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的《閻羅王授記經》3種繪卷之一。

敦煌遺珍-伯希和藏閻羅王授記經之一


第一圖為卷首畫

釋迦牟尼坐於蓮座上呈說法狀,兩邊是佛弟子舍利弗和目連。十王對稱坐於佛之下二側,十王身後各有二判官。中間位置聖壇兩邊為道明和尚和梳雙髻的善惡二童子。

敦煌遺珍-伯希和藏閻羅王授記經之一


第二圖畫六菩薩

以地藏菩薩為首,餘為觀音菩薩、龍樹菩薩、長悲菩薩、陀羅尼菩薩和金剛藏菩薩。顯示了地藏菩薩在十王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敦煌遺珍-伯希和藏閻羅王授記經之一

專業送拍:130—3620—9682


第三圖繪一黑衣使者乘黑馬、把黑幡

為閻羅王派去檢亡人家功德。

敦煌遺珍-伯希和藏閻羅王授記經之一


第四圖繪亡人一七日過秦廣王

秦廣王居殿內案後,旁立善惡童女。下有一官員正在稟報。前為二戴枷鎖罪人已帶到,右立一持經卷婦人, 象徵她生前積有善業。顯示了有「善」業、「惡」業亡人之不同待遇。

秦廣王:冥界十王的第一王。掌理亡者在冥途初七日間之事。相傳人死後,先到此地,以衡量生前罪業輕重。

敦煌遺珍-伯希和藏閻羅王授記經之一


第五圖繪亡人二七日過初江王

圖中初江王坐於王案後,頭戴折巾冠,身著寬袍大袖官服,橋頭一戴幞頭穿長袍手持幡官員,亡人在度奈河。具善業之有德婦人則神定氣閒地從橋上走過。。有罪業之亡人正在渡河,其中一人戴枷鎖,一鬼卒舉叉催趕,表現出贊曰“二七亡人渡奈河,千群萬隊涉江波,引路牛頭肩挾棒,催行鬼卒手擎叉”的情景,顯示出有“善”業、“惡”業亡人之不同待遇。

初江王: 冥界十王之第二王。又稱楚江王。系監視亡者渡河的冥官。相傳人死後,中有之身於二七日(即第二個‘七日’)至此王廳。 VX: panjunli930224其間須經三途河(即奈河),於河畔衣領樹下,有脫衣婆,待亡人來,即剝取亡人之衣,交予懸衣翁懸之於樹枝,量罪之輕重;若罪重而樹枝垂下時,引路牛頭及催行馬頭兩鬼即逐其往王廳審判。

敦煌遺珍-伯希和藏閻羅王授記經之一


第六幅圖繪亡人三七日過宋帝王的棲惶境地

亡人戴枷被牛頭鬼卒持棒趕催。

宋帝王:冥界十王之第三王。依《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與《預修十王生七經》所載,此王系治人邪淫罪之冥官。亡者在冥途中,於第三個七日至位於二江岸上之此王大殿。

敦煌遺珍-伯希和藏閻羅王授記經之一

專業送拍:130—3620—9682


第七圖繪亡人四七日過五官王殿

殿中有一業稱,可衡量亡人前生之善行與惡行。

五官王:冥界十王之第四王。即於三江間建大殿,治眾生妄語罪的冥官。大殿左右各有一舍,左秤量舍,右勘錄舍。左有高臺,臺上有秤量幢,業匠構巧,懸七秤量,身口七罪為紀輕重。意業所作不懸秤量。次至鏡臺當見鏡影。

敦煌遺珍-伯希和藏閻羅王授記經之一


第八圖繪亡人五七日過閻羅王殿

殿中業鏡可準確反映亡人前生的行為。此業鏡中正在顯示戴枷鎖罪亡人在世時宰殺牲畜的場景,說明亡人在生的行為均被記錄在案,想僥倖逃過冥王審判是不可能的。這一點可能給民眾極大的震撼力。此圖中地藏菩薩與閻羅王並坐,道明和尚和金毛獅子伴隨一旁,地藏菩薩給亡人帶來了被救拔的希望。

閻羅王:冥界十王之第五王。又稱閻魔羅王、閻羅天子、琰魔等名。掌理亡者死後第五七日間之事。在十王之中,惟有‘閻魔王’是印度所固有的。傳說謂其本地系地藏菩薩。亡者於死後的第五個七日, VX: panjunli930224詣此王廳前,定罪業輕重。據《十王經》所述,閻魔王宮有光明王院及善名稱院二者。前者的中央有業鏡(淨頗黎鏡),亡者至其前時,生前善惡業悉現,俱生神一一證之,業果難逃;善名稱院則系地藏菩薩及其眷屬所住之處。

敦煌遺珍-伯希和藏閻羅王授記經之一


第九圖繪亡人六七日過變成王

畫出了具有善、惡兩種不同業緣的不同果報。善人乘雲升向天,而惡人則被關在地獄之中。「日日只看功德力,天堂地獄在須臾」,向眾生強調作功德的重要性。

敦煌遺珍-伯希和藏閻羅王授記經之一

專業送拍:130—3620—9682


第十圖繪亡人七七過泰山王

為中陰階段七七四十九天暫告一段落。中國傳統民間信仰認為人死魂歸泰山,泰山府君在民間的地位根深蒂固,這可能是將泰山王置於七七日的原因吧。

敦煌遺珍-伯希和藏閻羅王授記經之一


第十一圖繪亡人百日過平正王殿

描繪亡人身遭枷杻被鞭傷的悲慘狀況,勸導男女眾生努力修功德,免落地獄苦處長。

敦煌遺珍-伯希和藏閻羅王授記經之一


第十二圖繪亡人一年過都市王

到此王時六道輪迴仍未定,勸導眾生造經造像出迷津。

敦煌遺珍-伯希和藏閻羅王授記經之一


第十三圖繪亡人三年過五道轉輪王

五道轉輪王身著鎧甲,作武將打扮,圖中畫有五道,亡魂將從此轉入下生的輪迴當中。圖中上方還畫有一搭有動物皮的架子, VX: panjunli930224似乎強調判決立刻生效,一旦入畜生道,就馬上披上下生要做的動物皮。

敦煌遺珍-伯希和藏閻羅王授記經之一

專業送拍:130—3620—9682


第十四幅即最後一圖繪亡人解脫圖

給人們從中陰、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的希望。圖中亡人在由牛頭鬼卒所守地獄中受苦,文曰:十齋具足,免十惡罪,放其昇天,說明努力修齋功德具,恆沙諸罪自消亡。側有地藏菩薩給了亡人被救助的希望。

敦煌遺珍-伯希和藏閻羅王授記經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