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函谷關,老子與關尹的對話

古代的道術有這麼一派:以天地之本為精微,以外物為粗略,以有儲為不足;心靈恬淡清靜而無為。

關尹和老耽聽到這種風尚,都非常喜歡,於是創立學派;以柔和荏弱、謙虛卑下的態度為外表,以常無、常有為內在的實體。

出函谷關,老子與關尹的對話

​關尹,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字公度,名喜,曾為函谷關令,與老子同時。

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而當時紛亂的戰火年代和他主張無為而治的思想相違背,所以就打算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騎青牛去四處雲遊。

彼時作為函谷關令的關尹,晨起,見紫氣東來,心知必有聖人過境,果然看到老子騎青牛而來,非常高興。

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遊,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於是,關尹就對老子說:“先生能否留下一部關於道的著作再出關”。

老子聽後,就在函谷關住了一陣。這期間他與關尹探討道、寫書。兩人的對話可謂是妙語連珠,道出了“道”的要義。

出函谷關,老子與關尹的對話

關尹說:“假如沒有自己的主見,僅隨物的本性而表露自己,那麼其動時就會流水般自然,靜止時便會像明鏡一樣地晶瑩,感應時又會像回聲般迅速;恍惚時像虛無,寂靜時若清水;和外物相同時便又趨於和諧;但是一旦存著妄有之心,反將有所錯失;它從不超出眾人之前,而常跟隨在眾人之後。”

老子回答:“的確是這樣。自己雖有才能,卻處於沒有才能的地位,這樣才能像天下的壑谷一樣可包容萬物。知道光榮,卻不和人爭光榮,甘心居於恥辱的地位,這樣才能像萬物歸附的大谷。眾人都爭光,自己獨居後,寧受天下人的詬辱;眾人都求實際,我獨守虛無,因為知足不儲藏,可以常有餘,這才是真的富足啊!”

關尹和老子談論道後,老子也將寫成的著作交給關尹,就騎著青牛出關了。這部著作就是後世舉世聞名的《道德經》。

出函谷關,老子與關尹的對話

就像其所論之道一樣,老子立身行身,徐緩而不多事;深信無為,譏笑智巧;人們都力求多福,唯有他委曲求全,他說:“只要能免於禍害就好了。”他以精神為道德的根本,以節儉為行為的綱領,並說:“堅強就遭到毀壞,鋒銳就會受到挫折,待人寬厚就不會有所損傷。”真可謂已達眾智之極的境界。

傳說老子離開函谷關之後幾經周折,來到了甘肅臨洮,一個山清水秀,遠離世俗的地方,並在那裡留了下來,直到最後離世。

而他的離世在世人看來是飛仙而去,成了太上老君。所以他所乘的青牛成了道家文化中非常著名的象徵,也是神仙道士的坐騎。

還有一種說法是,講老子出了關到了印度,搖身一變就是釋迦牟尼佛。而關尹,在函谷關和老子論道以後,就辭官修道去了,最後得道,後來道家稱他為關尹子。

作者:許麗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