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天仙配》的来历简介和传说

 1、来历

  敷演董永遇仙故事。董永行孝事始见东汉末年武梁祠石刻画像。魏晋时,曹植《灵芝篇》和干宝《搜神记》增加了天帝遣神女下凡,助董永偿债的情节。唐代董永变文和宋元话本《董永遇仙传》,着重描写路遇、偿债、诀别等部分。明代青阳腔《织锦记》(现存《槐荫相会》、《槐荫分别》两出)又丰富了变文和话本的描写,对后世戏曲有很大影响。

  清代地方戏的很多剧种能演此剧,剧名或称《槐荫树》,或称《百日缘》,剧情基本相同。

  黄梅戏《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陆洪非据老艺人胡玉庭口述改编为今本。1953年,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出。剧本有多种单行本,并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省卷》(1959)。

  2、简介

  《天仙配》是古代汉族神话爱情故事。原作是民间流传的老本子。1951年由安庆市文化馆的班友书第一次改编,其中《路遇》一场参加第一届华东戏剧汇演,获大奖。

 "天仙配"传说源于兴平


  翟崇仁的观点首先源于今陕西兴平市东北五里子孝村西那棵槐荫树,古朴高大,苍劲叶茂,充满仙姿神韵。记者目测这棵古槐树干胸径在1.5米以上,当地传说董永就是在这棵树下与七仙女相遇,并以树为媒成婚的。原兴平县文化馆馆长薛凡回忆,在他小的时候,槐荫树旁曾有槐荫庙,其上碑文云:"常言树大有神,必先有其感而后信其非虚。兹我村庄南有一古槐,传言孝子董永遇仙姑于树下,唐国公勒马称赞……"而在市北环路北东堡子,沿高干渠坡下尚存遇仙桥(上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暂埋地下一米处),桥墩桥拱均以石砌成,上端有篆刻"遇仙桥"字样,当地传说七仙女就是在这座桥上将儿子送给董永的。


当地年逾七旬的梁姓老人向记者回忆,遇仙桥东北半坡处,曾有双冢(有人称为"两冢"),梁老先生说他到现在还印象深刻,两冢大概有二层楼那么高,村民们传说那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墓,虽然墓早就被平掉了,但他们对两冢的所在地还是记忆犹新。翟崇仁介绍,现兴平市南有村叫董家店,传说这就是董永的住址,该村老支书生前曾说:"旧时董家曾有董永、七仙女画像。"


3,传说

传说在汉朝的"千乘"(可能是今天山东博兴县一带),有个人叫董永,很小失去了母亲,家里很穷,同父亲相依为命。


后来,父亲不幸去世,董永没有钱安葬。就挂了个"卖身"牌子,准备换取丧葬费用。一个好心的员外听说后,拿出钱资助了他。董永承诺:守丧期满,去做工偿还。


3年后,董永遵守诺言去员外家。途中,在一棵大槐树下,意外碰到一名年轻女子,自称孤身一人无家可归,愿意和董永结为夫妻。董永看她无依无靠,就带她一同前往员外的家里。


员外见到他们非常吃惊,听说来龙去脉后也感动了。得知这个女子会织布,为了成全他们一片真心,说:你们为我织一百匹布,就可以回家了。


本来织一百匹布需要很长时间,没有想到,女子的手很巧。在她的帮助下,不到一个月就全部完成了。员外特别惊奇,如约让他们离去。他们再次经过那棵槐树,女子停下了脚步,向董永施礼说:我是天上的织女。是你的孝心感动了天帝,他特让我来帮助你。


说完,她凌空而起,消失在天空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