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日,陪一帮退休工人爬宣城溪口龙盘山,采茶叶、挖竹笋

小汪老师发朋友圈,介绍他的家乡宣城溪口狮峰村的山山水水。我立即转发,引来一帮成天无所事事的退休工人来电咨询,纷纷要求组团前往。大疫之下,我还是有所担忧,一再压缩人员。一是怕给汪老师增添负担,二是怕这帮久居城市的休闲老人不堪登山重负。


于是,我们在双休日,在小汪老师的引领下,来到宣城城南腹地溪口镇吕辉村狮峰村。
两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在山脚下的五语堂休整。这里曾是一所小学,汪老师兄弟姐妹几个都曾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并从这里走出大山。如今的五语堂已经物是人非,成为徽姑娘旗下的连锁民宿。汪老师站在这承载他少年艰辛与欢愉的地方,无限感慨。
我召集前来的野游的哥哥嫂嫂们,告诉他们此行主要是登溪口盘龙山,拓展活动有采茶,挖竹笋,各自按自己体力兴趣自行组合。于是,我们跟着小汪老师夫妻来到他半山腰中的家。
小汪老师说,半山中,只有老母亲还蜗居老屋,几兄弟早已走进城市,父亲去世十多年了,母亲始终不愿意离开这里的,万般之下,几个子女只有轮流来看看老母亲。这次我们来,他们夫妻很高兴,两人买了很多菜,帮母亲一起张罗午饭。我望着这蜿蜒的刚刚修整的水泥路,想象着当年小汪兄弟求学的艰辛,再看着这热情的小夫妻,很是感动。
走在夹峙在两峰间的山路,小汪老师指点着两边的某某峰,这个山头是他家的,那个山头是他家的,听罢我们艳羡不已,我嘲笑那些刚拿退休金不久的“城里人”,你们这些自以为是的体制内的人,一进山村,大呼小叫,要来山林洗洗肺,言语中,始终表现出你们城里人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其实,比起小汪他们这样的农庄主,“山大王”,你们那点退休金算个屁。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对的,这些养尊处优的哥哥嫂嫂们,仅仅爬到小汪家的半山腰就气喘如牛,表示再也爬不动了。老母亲,还有小汪在镇子上中学当老师的哥哥也在家中迎接我们的到来。老人与兄长一如小夫妻非常热情。小屋里堆满了时令的山货,如新茶,干笋等。
于是,我们兵分两路,体力好的,登盘龙山,老弱病残留下来挖竹笋,采茶。小汪陪我们爬山,小汪媳妇陪婆婆烧饭。大哥陪同事们采茶挖笋。
山路并不好走,小汪耐心地在前引路,走着走着,身后的队伍人丁零落,又有几个掉队,原路返回,加入到山下的采摘队伍。但我们最后的坚持者还是一路前行,一路回望我们走过的路,再极目远眺,那些我们在山脚下仰望的山峰,逐渐在我们的脚下矮去。
一路上,小汪不时地与采茶的老邻居、亲戚们打招呼,并介绍我们的到来。盘龙山东坡的山茶稀稀疏疏,并不集中,偶尔这里一蓬,那里一蓬。三三俩俩的采茶人点缀在山林中,这里的茶树并不像丘陵地带成片茶场那么密集,可以机械化,规模化采摘。这里的每一枚嫩芽,每一捧新茶都需要茶工们手工摘取。
每登高一级,回望来路,都有一番成就感,小汪半山腰下的老屋已经成了一个小不点。而每一次东望南瞥,群山已尽在眼中,阳光下宣南山地蜿蜒起伏,蔚为壮观。

久不锻炼的我也是强撑着在坚持,不想在小汪面前示弱,也不想在那帮老家伙们面前示弱。
在密林中穿行了许久,忽闻在上头有人语声。拨开树叶,峰回路转,山巅上一片开阔茶林。有几位茶工在采茶,都是小汪的熟人,他们谈论着今年的收成。
茶园中部有一汪泉眼,茶工们说那是老龙王的左眼。
小汪告诉我,山顶上有一处老庙旧址,现在老庙有一修行人,三十多年没有下山,吃住在山顶,会看阴阳。
我历来对这隐匿于山间的异人有好奇心。于是决定前去拜访。再次由东向西,峰回路转。一处山甸平地一排低矮的钢瓦房赫然于前。门前一片菜地,种着时令蔬菜。我们推门而入,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端坐堂前。我们与之攀谈起来。看起来也就60来岁的样子,与传说中仙风道骨的山野异人相去甚远。而且山下有种种与老人有关的传说,说其能观世间阴阳,能卜前程,有求必应。但老人说,他今年84岁,让我惊异不已。老人皮肤光滑,一点不打皱,话如洪钟,他还说山上有太阳能,有照明,有手机,他与外界基本不算隔绝。
我与老人闲聊,案前供奉三座菩萨,烛火微动,各种信徒们赠送的锦旗挂满了低矮的小屋。旁边的桌子上,堆满了信徒供奉的米和香油。之前,我对老人的膜拜是基于他几十年不下山,他是如何生存,现在看来,这老人生活的很好,柴米油盐根本不缺。老人说,年轻的时候,也经常下山,山下基本跟自己沾亲带故,如遇谁家婚丧嫁娶盖房子上大学,他还要下山赶情。后来,岁数大了,腿脚不利索了,怕下了山,就上不来了。


这小庙在过去也是香火繁盛,站在小庙环顾四周,东面是宣州区,西面是泾县(著名的泾县爱民茶乡就在山脚,月亮湾就在不远处),南面是宁国市(著名的皖南川藏线,青龙湾就在目能所及处),一庙听三县鸡鸣,可以想象这盘龙山三圣寺可能的香火鼎盛。古老的泾宣古道就在山庙堂前的不远处。泾县腹地的山货当年就是从这庙前经过,过宁国府,达江浙,一代又一代的乡民在这里歇脚,闻老庙钟声,迎八面来风,也许会找老和尚们讨一杯热茶,寻一碗斋饭。
随行有讯卦者,老人敲着钟,做着法事,为来人解卦,不亦乐乎。钟声悠悠绵长,讲述人间仙家不可名状的需求。
走出庙门,站在庙前的南面一处平台,老人与小汪与我们解说这盘龙山的由来。老人说,我们站里的位置就是老龙王的鼻梁处,我们上山来看到的龙眼属于宣州区,而老龙的右眼则在泾县,而老龙的眉毛胡须也在他们的讲解下越来越清晰,越看越像那么回事。而盘龙的身子则盘旋在泾县的腹地,那里就是泾县著名的汀溪兰香的出产地。
老庙的门前晒着一匾额的刚采的茶叶,捧在手里,的确有兰花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