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諸葛恪的畢生恥辱:二十萬大軍進攻新城,卻被三千守軍擋住了

古代戰爭,是短兵相接的肉搏戰役。因此當時的戰爭場景十分慘烈,

幾乎是用人數來堆疊戰爭的勝利。故而軍事家孫武有云: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可見敵我雙方的兵力差距,是影響戰爭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正因如此,歷史上有一些戰役能以少勝多,才更加地難能可貴。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都曾改變了歷史走向。

神童諸葛恪的畢生恥辱:二十萬大軍進攻新城,卻被三千守軍擋住了

古代戰爭場景:一將功成萬骨枯

可令人意外的是,同樣是在三國時代,卻出現了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戰役。據正史記載:東吳名將率二十萬大軍征討新城,卻被三千守軍給擋住了。這其中的差距,不是五倍,也不是十倍,而是將近70倍。

更有意思的是,做出如此“辣眼”操作的東吳名將,還是歷史上頗為有名的神童諸葛恪。

少年神童

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不僅是蜀相諸葛亮的秦親大哥,還是東吳重臣之一,深受孫權器重。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諸葛恪,從小便表露出了他的聰明。

東吳流傳了這麼一件趣事,見於《古今概談》:說是在一次宴會中,諸葛瑾被孫權調侃為臉長。於是後者還命人牽來了一條長臉的毛驢,上書“諸葛子瑜”四個大字。

神童諸葛恪的畢生恥辱:二十萬大軍進攻新城,卻被三千守軍擋住了

諸葛恪巧為父親正名

年幼的諸葛恪見到後,便懇請孫權,要在上方加上兩個字。得到孫權允諾之後,諸葛恪又在紙條上面加了“之驢”二字。寫完之後,他立即拜服在地,稱多謝主公送了他父親一頭毛驢,於是“舉坐歡笑,權乃以驢賜恪”。

雖說這件事的真偽有待考證,但正史中的諸葛恪,的確少有才名,人人見之皆為其稱頌。就連孫權也評價他說:

“藍田生玉,真不虛也。”

可誰都沒有想到,這位神童在長大之後,竟然落得了個稀裡糊塗的結局。

神童諸葛恪的畢生恥辱:二十萬大軍進攻新城,卻被三千守軍擋住了

吳大帝孫權劇照

孫權去世之前,召諸葛恪為輔政大臣。在少帝孫亮繼位後,諸葛恪被拜為太傅。後者在執政前期,也的確做了不少正事。裴松之注引《吳書》記載:

“於是罷視聽,息校官,原逋責,除關稅,事崇恩澤,眾莫不悅。恪每出入,百姓延頸思見其狀。”

不久之後,諸葛恪又在東興一戰中獲得大勝,於是他的名望又更進了一步。只可惜,從這時起,諸葛恪便生出了輕敵之心。

想來也是,少年成名的諸葛恪,一路順風順水,在治理朝政時得到上下稱頌;在抵禦外敵時同樣表現優異。故而此時的諸葛恪,開始變得驕縱自大。

神童諸葛恪的畢生恥辱:二十萬大軍進攻新城,卻被三千守軍擋住了

電視劇《三國演義》諸葛恪劇照

新城慘敗

建興二年(253年),諸葛恪的野心在膨脹之後,開始進行了伐魏大業。或許在他看來,曹魏武將之中,也沒多少了不起的。據《三國志·諸葛恪傳》記載:

“於是違眾出軍,大發州郡二十萬眾,百姓騷動,始失人心。 恪意欲曜威淮南,驅略民人。”

這裡明確寫道:諸葛恪討伐新城,帶了二十多萬大軍。當時鎮守合肥新城的,是一個藉藉無名的牙門將,叫做張特。倘若沒有這次新城之戰,恐怕他的名字也不會見於史書。

料誰都沒有想到:張特雖然只有三千兵馬,卻依舊死守住了新城。而吳軍當時的情形,卻是有些悽慘:

“攻守連月,城不拔。士卒疲勞,因暑飲水,洩下、流腫,病者大半,死傷塗地。諸營吏日白病者多,恪以為作,欲斬之,自是莫敢言。”

眼見諸葛恪久久無法取得寸進之功,他的政敵孫峻等人,開始在朝中肆意攻訐於他。再加上長期征戰對於百姓的壓迫,導致諸葛恪接連收到好幾道詔書。無奈之下,他只好率軍而回。

神童諸葛恪的畢生恥辱:二十萬大軍進攻新城,卻被三千守軍擋住了

合肥之戰走勢地圖

說到這,難免有人會問:諸葛恪二十萬大軍進攻新城,卻被三千兵馬抵擋住,真的可歸咎於他自身能力不足嗎?

失利原因

在筆者看來,諸葛恪的確要承擔一部分責任。從東興之戰來看:諸葛恪擁有一定的軍事指揮能力。但在新城之戰中,他卻犯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自大

對於他人建議,諸葛恪這個聰明人甚至幾度惱羞成怒。比如名將朱異,在提出反對意見後,便立即被奪了兵權。

除此之外,從客觀原因上來看:導致諸葛恪新城失敗的因素,還有地理與疫病兩個重要因素。

首先,合肥新城是江淮地區的咽喉要地,位於長江中上游。而諸葛恪攻打新城,卻是逆流而上。如此一來,便在地理位置上吃了大虧。當年孫權四次討伐合肥,也同樣受此因素影響。

其次,從東吳大軍的表現來看,當時正值春夏交替之際,正是疫病橫生之時。在江南地區,曾爆發過多起大規模瘟疫。曹操發動赤壁之戰,孫權進攻逍遙津,乃至呂蒙、蔣欽等人病故,都是疫病的受害者。

神童諸葛恪的畢生恥辱:二十萬大軍進攻新城,卻被三千守軍擋住了

東吳名將呂蒙,極有可能死於疫病

結局淒涼

可不管怎麼說,諸葛恪二十萬大軍被三千兵馬抵擋住了,也是個頗為恥辱的事情。讓諸葛恪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失利還在發酵:孫峻等人藉機發難,竟然在一次宴會中誅殺了諸葛恪。

而造成這一悲劇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同時代名將鄧艾的評價,是頗為中肯的:

“恪新秉國政,而內無其主,不念撫卹上下以立根基,競於外事,虐用其民,悉國之眾,頓於堅城,死者萬數,載禍而歸,此恪獲罪之日也。”

昔日那個神童,最終以這樣的方式死去,實在叫人感慨。

參考文獻:《古今概談》、《三國志》

文:古老的小鹿 / 圖: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